張麗彬 郭淵明 陳顥明 江心白 沈錦優
[摘 要]環境生態學主干課程與延伸課程結合、線上線下課程結合,可有效培養學生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文章通過科學高效地利用優質在線教學資源,與線下課程互補互益;師生互動,采用多樣化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程教學,實現教學相長;將現代網絡資源與古籍有機結合,貫穿古今等舉措對環境生態學課程進行改革。同時利用現代紀錄片資源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徐霞客游記》講授知識點,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價值觀;將知識灌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充分、全面地在課程章節中融入思政教育點,并結合我國積極應對全球生態變化等實事,多元融會貫通,實現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生態與環境課程;徐霞客游記;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7-0033-03
一、課程建設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1]。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正在逐漸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轉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這一大背景下,環境生態學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在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視。
環境生態學作為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不斷惡化、全球氣候變化、酸沉降、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愈發嚴重而威脅到地球生命系統的背景下產生的。環境生態學以研究人為干擾的環境條件下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主要任務,以受損和退化的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環境變化所導致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機制及規律的研究,探索人類干擾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效應,以求解決環境問題的生態學途徑[2]。
在環境生態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融合知識灌輸與思政滲透、對環境生態學中的相關知識點與思政點結合分析對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近年來,中國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加快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步伐,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高社會參與和公眾意識。在每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后的課程中,該課程都會融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相關內容。我國率先簽署和批準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始終站在建設性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最前線,倡議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先后與100多個國家開展環保交流合作,提出碳中和愿景以及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等。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3]。這些都充分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也與環境生態學課程設立的初衷高度契合。
近年來,中國森林資源增長面積居全球首位;長時間、大規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護修復濕地,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提前完成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和設立自然保護區相關目標……中國用“沙海變良田”“廢礦變濕地”“守護藏羚羊”的動人故事,寫下一張張高質量的“綠色答卷”,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學生在參與課堂互動、介紹家鄉生態環境問題時,也常常提到家鄉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核心問題和理念導向。如,2015級某同學在介紹家鄉生態環境問題的課堂報告《安吉——長三角中心的明珠》中提到,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余村考察時得知村里痛下決心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探尋綠色發展新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19級某同學在介紹家鄉生態環境問題的課堂報告《彩云之南》中提到,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學生們通過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現狀及地方政府所采取的相應措施,能夠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深刻內涵,更全面地理解課程內容。
由于課時所限,環境生態學課程中生態系統分類特點相關的內容可通過開展延伸課程作為補充;思政結合方面,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等融入點的基礎上,可進一步拓展與我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相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等結合點。
二、課程建設的目標及思路
(一)課程的定位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環境生態學課程是環境工程專業學生思政教育的極佳切入點,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堅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結合專業和課程特點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全程融入課堂教學、持續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及課程思政融入水平。有機結合環境生態學主線課程與相關延伸課程,立足于融合環境生態學基本理論、應用技術、管理知識,培養學生具備較好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成為相關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課程出發點,逐漸形成課堂形式多元化、學生參與度高、思政全面滲透的生態與環境課程體系。
(二)課程的建設方案及形式
基于環境生態學課程建設生態與環境課程體系,包括環境生態學專業課主線課程,以及擬開設的面向全校公選的“來自地球的吶喊:鏡頭下的環境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類視角下的環境生態”等延伸課程,圍繞環境生態學課程主線,融合廣泛利用在線教學課程資源、國內外生態環境相關的優質紀錄片資源、學生PPT展示、課堂分組討論等豐富的互動形式、授課環節靈活穿插思政點等方法,形成高度相關的系統性課程。課程建設總體思路如圖1所示。
1.環境生態學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設。線上課程部分依托超星在線課程系統開設。線上課程遵循線下課程主線,在章節中穿插引用超星系統中已有的國內院校相關課程的關鍵知識點內容,如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建龍教授的現代城市生態與環境學課程中的現代城市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發展的歷程與內涵,主要基礎理論和原理,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組成、結構與功能,城市生態規劃與設計原理和方法,城市生態建設與管理內涵等內容;南開大學古松教授的全球變化生態學課程中全球變化的特點和原因,全球碳循環、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的相互關系,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衛星遙感在植被監測中的應用,全球變化的適應對策等內容;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王光軍教授的生態學課程中生態學的相關核心概念等內容。
2.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多角度融入課程思政,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等,使學生從國家政策層面更宏觀、更科學的角度理解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危害,以及采取保護、修復措施的必要性及緊迫性。 課程講授過程中,通過穿插我國古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記》中與環境生態保護、生態監測相關的內容,樹立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理念。如,許多名山的景致常因時間、氣候而變化,徐霞客總是反復欣賞,選擇不同的季節三游甚至四游,其中有些勝景連地方志都未曾提及。這充分體現了其在現場勘測調研時的嚴謹性、全面性,與生態監測一章的內容高度契合。又如,徐霞客關心祖國大好河山,對許多旅游勝地提出了開發、修建、使用、保護的方案,反對“俱八寸三分帽子”,認為智者“追遠而創其祠”、愚者“追新而掩其跡”,提出盡量保持名山面目、建設景區應借景而非掩景,不能將風景區糟蹋為“牛宮馬棧”等。這些樸素的環境生態保護觀念,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文化中包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再如,徐霞客在多年出游中十分關心氣象,提出了“山谷川原,候同氣異”等海拔與氣溫、太陽與氣溫之間的關系,這些科學結論與環境生態學中生物與環境一章的內容密切相關。此外,《徐霞客游記》是實地調查的真實記錄,其根據落實程度,分別用“即”“疑”“聞”“惜未至”嚴格區別[4],體現我國古人科學考察的嚴謹性,也教育當代大學生要弘揚我國優良傳統,以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完成每一項工作和任務。
3.課堂授課進程中,將以往的單向輸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轉化為雙向反饋、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每位學生均參與課堂互動,通過講述自己家鄉的典型生態環境特點、生態環境現狀、生態環境問題及地方采取的措施等,更直觀、深入地理解環境生態學的核心理念及基本原理。通過穿插播放環境生態學相關優秀紀錄片視頻,增強學生對環境生態學的感性認識。如《國家地理全球100年經典》系列紀錄片中的“03雨林”“010大堡礁”“033非洲野生動物”“066憤怒的地球”等,以及《家園》(Home)、《BBC地球脈動》系列紀錄片、《完美星球》紀錄片中與不同生態系統相關的內容等,幫助學生感性認識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普遍問題,并結合自己家鄉的問題展開積極思考與課堂討論。
4.擬開設延伸課程一“來自地球的吶喊:鏡頭下的環境問題”,詳細介紹“世界環境日”的由來和中國的環境保護發展歷史;講述我國針對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政策和公益實際,并介紹近年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重點環境問題,如碳排放、霧霾、沙塵暴、雷暴、熱島效應、氣候變暖等;針對性地講述幾種獨特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及人類現有的應對方式;詳細闡述世界上典型的人類造成的環境污染及現狀,介紹與之相關的最新環境保護科技;以6部精選的環保紀錄影片為例,借助現代科技與藝術揭露環境問題,讓學生直觀地面對身邊真實的環境問題,體會到環境破壞帶來的危害,教育學生發自內心地去保護環境,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做出力所能及之事。通過延伸課程一的學習,學生可了解當下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的類型及其形成原因;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熟悉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了解環境保護的思想、理念、趨勢、措施和方法,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生產觀,增強社會責任感,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興趣和投身環保行業的熱情,為祖國生態可持續性發展貢獻力量。
擬開設延伸課程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類視角下的環境生態”,詳細介紹動植物和自然知識,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探討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途徑;針對性講述地球的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在各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讓學生初步學習整個生態系統的構成和發展演變,教育學生保護環境。通過延伸課程二學習,學生可了解生態系統類型和結構相關的概念;了解我國在維護環境、保護生態系統平衡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增強保護家鄉環境的意識,并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興趣。
三、課程創新之處
第一,主干課程與延伸課程結合,線上線下課程結合。將面向環境工程專業的環境生態學課程與面向全校公選的延伸課程有機結合,有效培養學生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科學高效地利用超星學習通等優質在線教學資源,與線下課程同步進行、互補互益。
第二,師生互動,將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教學,實現教學相長。
第三,將現代網絡資源與古籍有機結合,貫穿古今。基于環境生態課程特點,利用現代紀錄片資源增強學生感性認知和學習興趣的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徐霞客游記》講授知識點,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價值觀。
第四,知識灌輸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利用環境生態學課程思政結合點較多的特點,充分、全面地在章節中融入思政教育點,并結合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應對全球生態變化等實事,多元融會貫通,實現課程思政建設。
四、結語
環境生態學課程通過形式豐富的課堂教學和實踐作業等,使學生了解環境生態學領域的發展動態及趨勢,培養其融合環境生態學基本理論、應用技術以及管理知識,成為相關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具備較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環境生態學方法的選擇,進行自然資源的保護、受污染及破壞生態環境的治理、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等基本應用,為培養學生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奠定基礎。基于環境生態學課程內容特點,融合知識點傳授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思政點滲透,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持續增強課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將思政建設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三全育人”,逐步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5]。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李洪遠.環境生態學[M].2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3] 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全文)[EB/OL].(2020-09-23)[2021-06-20].https://m.gmw.cn/baijia/2020-09/23/34214329.html.
[4] 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校注[M].朱惠榮,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
[5]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