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具有言簡意賅的特征,寥寥數語涵蓋了萬千氣象,如果學生僅僅從古詩詞的字面意思來閱讀與理解,而不挖掘其中的隱含信息,那么對古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理解感受將會大打折扣,也無法體會到古詩詞的魅力。文章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探討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充分利用補白背景、補白情節、補白畫面、補白感受的“補白”教學法,以及由特點向風格拓展、由個體向整體拓展、由具象向抽象拓展的“拓展”教學法,引領學生暢游古詩詞海洋,品得古詩詞真味,讓古詩詞教學煥發活力。
關鍵詞:新課標;古詩詞教學;“補白”與“拓展”
作者簡介:王芳(1981—),女,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一、前言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進一步重視,古詩詞在教材中的編排比重有了顯著的提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全12冊教材中一共有古詩文129篇,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增長了80%左右,這足以體現古詩詞教學在我國義務教育基礎階段的重要性[1]。古詩詞“補白”教學法、“拓展”教學法是古詩詞教學方法的新發展,它們都有對古詩詞教學內容、學習方式的補充與延伸之意。一方面,其能縮短時空距離,有助于創造語文課堂教學的精彩;另一方面,在古詩詞教學中“以一帶多”,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多,學得活,學得主動,走進古詩,獲得美的體驗與享受,引導學生真正體會到古詩詞之美,體會到學習古詩詞之趣。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古詩詞“補白”教學法、“拓展”教學法的運用探討如下。
二、古詩詞“補白”教學法的探討與運用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目前,部分小學古詩詞教學,教學方法單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淡薄。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對古詩詞不再頭疼,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古詩詞之美,體會到學習古詩詞之趣呢?筆者嘗試使用“補白”教學法,為古詩詞教學增添些許樂趣。
(一)補白背景
在古詩詞中,作者所處的時代、所接觸的人或事與當今的生活相去甚遠,導致學生很難進入古詩詞的意境中。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補白背景有助于引導學生合理地想象當時當地的情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學《長相思》一詞時,筆者補白了如下背景:康熙因云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納蘭性德隨從康熙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凄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納蘭性德對京師家中的思念,于是寫下了這首詞。又如《己亥雜詩》的教學,己亥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這一年龔自珍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后又北上接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己亥雜詩》。
有了這些補白的背景,學生就能更真切地理解古詩詞,并進一步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
(二)補白情節
古詩詞之所以精妙,是因為其運用了精煉的語言表達了生動的意象,營造出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可是如何讓學生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呢?筆者讓學生通過想象還原詩中省略的情節。例如《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學,這是一首著名的描寫春光的詩,作者在詩中描繪了一幅春末夏初的景色,其中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為學生們創造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兒童為什么要去追黃蝶?他們追到黃蝶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開始積極探索“追黃蝶”的原因和結果。在追黃蝶的過程中,兒童又有怎樣的奇遇呢?這個問題再次激發了學生們的想象力。筆者引導學生們通過想象對省略的部分進行補充,他們看到了生機勃勃的蔬菜,碩果累累的果樹,姹紫嫣紅的鮮花,孜孜不倦的蜜蜂在花叢中采蜜,花間還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像這樣,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適時引導學生將古詩詞情節補充完整,能夠使學生豁然開朗。
(三)補白畫面
古詩詞講究“詩畫統一”,教師通過展示具象化的插圖,與古詩詞中的意象相互映襯,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優美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教材中每一篇古詩詞都配有相應的插圖,這些插圖制作精美,較好地反映了古詩詞的內容。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用好教材的插圖來進行補白,達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促進詩畫結合,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例如,《山行》一詩勾勒出了一幅深秋美景圖——寒山、石徑、白云、人家、馬車、楓林、霜葉等等,如詩如畫。教材中的兩幅中國畫將本詩的意境描繪了出來:高聳入云的寒山、逐級而上的石徑、若隱若現的人家、火紅的楓林,以及一個停車賞楓的文人騷客……學生眼前呈現了一幅鮮艷如火的楓葉圖。學生邊讀詩,邊賞畫,在詩畫融合中進入詩歌的畫面和意境。通過補白畫面,在學生的腦海中構建古詩詞的畫面與意境,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在《贈劉景文》一詩中,教材用一個文人騷客在荷塘邊的亭子中悠然自得地賞荷,亭子周邊的菊花盛開,亭后金燦燦的橘子掛滿枝頭的畫面,把全詩的意境很好地展現了出來,通過詩中有畫,詩畫結合,情景交融,讓學生更好地賞析古詩詞中的優美意境。
(四)補白感受
作者常常會把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藏在詩句中,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筆者采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補白古詩詞中人物的心理活動。
例如,在《秋思》一詩的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如下設計:古時候并沒有像如今一樣便捷、發達的通信手段,人們只能以書信的方式聯系親友,而且書信的郵寄也并不如現代社會這樣暢通,一封信動輒要數月才能寄到。這樣一來,書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秋風惹愁思,落葉斷人腸”,在洛陽漂泊的詩人張籍偶感清涼的秋風,心中燃起了對家中親人的思念,于是提筆給家人寫信,傾訴思念之情。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在外漂泊的詩人張籍,你會以怎樣的心情來寫信?心中說不完的話又如何傾訴到筆端?寫完書信之后,眼看著送信的人就要走遠,詩人又叫住他,打開信封看看是否有遺漏的話沒有寫進去,從“復恐匆匆說不盡”中的這個“恐”字,你體會到了什么?通過層層推進的方法,一步步引導學生補充詩中作者的感受,體會詩句中隱藏的思想感情。
三、古詩詞“拓展”教學法的探討與運用
古詩詞以它獨特的語言、結構、韻律和意境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作者所處年代的社會生活,給人以美感[2]。但由于古詩詞遣詞造句有別于現代語言,語意和詞義存在時代差異,加上每冊教材安排的古詩詞僅有幾首而已,所以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可以說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對古詩詞進行拓展很有必要。
(一)由特點向風格拓展
一首古詩詞的確能反映作者的某一特點,但特點不等同于風格。所謂風格,就是標志性的東西,它是相同相似特點的累積。因為經過了時間的積淀,所以風格比較成熟,具有穩定性。當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教師就不能只停留在對單一作品的教學上,而是要以這一作品的特點為軸心向外拓展,引導學生尋找并領略詩人的風格。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當學生理解了古詩后,筆者拋出了問題:“詩流千古,而人已不在,你能通過這首詩看出李白是一個怎樣的人嗎?”學生的答案各式各樣,有說他是大膽的人,有說他是豪放的人,也有說他是愛旅游的人……粗略統計,回答“李白是一個豪放的人”的學生居多,筆者追問:“同學們有什么根據?”有個學生回答:“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可以看出。”筆者故意搖頭:“我不完全認同你的猜想,除非你在學過的詩中再找出一首來說服我。”另一個學生回答:“我們學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筆者微笑著表揚他:“你真了不起!豪放、浪漫的確是李白的特點,為了表現這一特點,他的詩常用夸張的手法。你們能從《望廬山瀑布》中找出對應的句子大聲地朗讀嗎?”在學生反復誦讀之后,筆者再次追問:“李白是不是經常這樣行事灑脫、個性浪漫呢?如果是,那這就是他的風格,請拿出你們在課外收集的資料,要是能再舉幾個例子,我就心服口服!”這一次全班雷動。“老師,從‘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中可以看出。”“從‘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可以知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可以證明。”“李白愛喝酒,書上說‘李白斗酒詩百篇。”……學生的視野之廣,反應之快,出乎筆者意料,令人折服。
(二)由個體向整體拓展
縱觀古詩詞,同一題材、同一結構、同一思想感情的作品不在少數,這就構成了一個系列。在教學時,教師不妨給學生提供一些參考資料,變個體學習為整體學習,通過類化,使學生的知識面更為豐富。
第一,以地點為線索進行拓展學習。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于黃鶴樓,而崔顥也曾在此賦詩一首。傳說李白題詩前幾度徘徊,只因崔顥的《黃鶴樓》太過出眾。在教學中,筆者有意將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都說李白了不起,可我說呀,有一個人比他更牛,你們相信嗎?”學生們有的搖頭,有的大笑。在他們的質疑中,筆者出示了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筆者沒有對這首詩做任何講解,一是課堂時間有限;二是想讓學生保持對古詩詞理解的獨特性;三是因為拓展學習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學生對拓展材料都能完全理解,那不現實。筆者讓他們品評這兩首詩:“你們更欣賞誰的詩?為什么?”學生的回答稚嫩而可愛。有學生喜歡《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僅僅因為它的篇幅短小,容易背誦;有學生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這句詩,因為能夠“乘黃鶴去”的人肯定是神仙,比李白詩中那位“西辭黃鶴樓”乘“孤帆”遠去的人強多了(實際上此處就是詩中的用典,傳說費祎乘鶴化仙,黃鶴樓因此得名,學生說不出這樣的術語,但大致理解了詩句的意境,已屬難能可貴);也有學生喜歡《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它讀起來朗朗上口(一個簡單的“上口”,其中蘊含著疊詞的妙用,“歷歷”“萋萋”使音律更和諧,富有音樂美);還有學生干脆比較兩首詩中所寫的景物誰更美……對于學生的回答,筆者盡量給予肯定。通過這樣的類比學習,既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鑒賞能力,作為執教者,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以時間為線索進行拓展學習。賀知章的《詠柳》是歌頌春天的詩篇,它以柳樹作為春天的代表。之前,學生學習過《春曉》《村居》《草》等關于春天的古詩。在教學《詠柳》時,筆者先采用復習的方式引入主題,加強學生對已學古詩的印象。教授完《詠柳》后,筆者在小結階段將這些古詩板書出來,一起進行評析:“春天來了,它就藏在這些古詩中,同學們,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們興趣盎然,邊讀邊找,在讀讀找找中,對春天有了新的感悟:春天,是賀知章筆下拂動的楊柳;春天,是孟浩然窗外滿地的落紅;春天,是高鼎眼中放飛的紙鳶;春天,是杜甫耳旁黃鸝的歡唱;春天,也是白居易與友人送別的離愁……
同樣,教師還可以以思念故鄉、憂國憂民等情懷為線索進行拓展學習,在此不一一贅述。類比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做好課前的資料收集工作。當然,這樣的方法更適合中高年級,對于低年級的類比學習,材料應少一些,所選取的古詩詞內容要淺顯易懂。
(三)由具象向抽象拓展
在古詩詞中,大自然成了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重要對象,成了作者思想感情外化的表現體[3]。王冕的《墨梅》意境深遠,學生對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難以理解,在教學時,筆者沒有急于講解,而是讓學生反復誦讀“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然后欣賞風雪梅花圖,再結合詩句互相討論:“常人種花,都希望人家夸自己的花漂亮,為什么王冕不這么想呢?他究竟喜歡梅花的什么?”學生由詩入畫,由畫入境,逐步感悟到詩人喜歡的不僅僅是梅花,更是梅花不畏嚴寒、不同流俗的高潔品質。但如果教學僅僅停留于此,潔身自好的永遠是詩人而非這些學詩的人。因此,筆者話鋒一轉:“如果是你,你會怎樣稱贊梅花?請用‘梅花啊,你……你……的句式來造句。”待學生發言完畢后,筆者追問:“若是可以選擇,你愿意做一朵怎樣的梅花?”學生的回答讓人欣喜:“我愿意做一朵美麗的梅花!”“我愿意做一朵堅強的梅花!”“我愿意做一朵有用的梅花!”“我愿意做一朵高潔的梅花!”在這堂課上,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對梅花這種具體物象的美感到對梅花的喜愛,由對梅花的喜愛到對梅花品格的關注,由對梅花品格的關注到對做人的思考,層層遞進,在不知不覺中陶冶了情操。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不僅是由具象到抽象的拓展,更是一種體驗,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與萬物同悲同喜的回歸,一種豁達、開闊意境的回歸,一種人類心靈家園的回歸。人類一切學習活動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嗎?
[參考文獻]
張燕.新課程標準與小學古詩教學[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9):73-75,122.
王俊杰.多讀 多感 多悟:關于古詩詞教學的思考[J].語文教學之友,2007(8):18-19.
施茂枝.疏言 顯象 悟意 化言: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路[J].語文建設,2006(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