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飛
摘? ?要:在進行幼兒教學活動時,教師既要增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要立足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帶領幼兒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走進幼兒的心底。當前,我國傳統文化“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工作者,應主動地擔負起責任和義務,積極地引入中華傳統文化,做好幼兒集體活動的優化設計,讓傳統文化真正成為幼兒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傳統文化? ?幼兒園? ?區域活動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幼兒階段十分重要,關系著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幼兒從小接觸傳統文化,就能讓傳統文化流淌在血液之中,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育思想,在優化、調整活動結構中,引入傳統文化元素,讓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成為幼兒成長的精神沃土,讓每一個幼兒都傳承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
一、依托區域活動,體驗傳統文化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模糊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認為幼兒能夠通過“做”的過程,取得“學”的效果,在對幼兒滲透傳統文化時亦是如此。比如,在進行區域活動時,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個性與喜好展開相關活動。相比于教師的講解與“灌輸”,幼兒更愿意通過自己的雙手,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對此,教師不妨依托美工區域活動,引入傳統民間藝術,讓幼兒在動手實踐中,體會民間藝術的魅力。
例如,剪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不僅能裝飾門窗、墻面,還能傳達吉祥寓意,呈現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進行美工區域活動時,筆者為幼兒引入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帶領幼兒親身感受傳統文化。在活動中,筆者首先利用魔術,將一張正方形的紙剪成一朵花,激發幼兒對剪紙藝術的好奇。其次,帶領幼兒學習剪紙的基本步驟、方法,增強幼兒對剪紙藝術的認識。再次,為幼兒分發紙張,讓幼兒進行圖案設計,為后續剪紙打下基礎。在幼兒完成圖案的設計后,再按照設計的圖案剪出作品。最后,鼓勵幼兒展示自己剪出的作品,并簡單地談一談在活動中的感受。
二、玩轉游戲活動,品味傳統文化
對幼兒的游戲活動,很多教師都存在偏見,認為游戲只能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無益于幼兒智力的開發,甚至會“偷走”幼兒學習的時光。顯然,這樣的想法弱化了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對此,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方法,主動迎合幼兒,打破傳統文化與游戲活動之間的壁壘,利用游戲活動引入傳統文化,促使幼兒在玩樂中汲取傳統文化的養料。
例如,“猜字謎”是我國民間較為流行的一種游戲方式,也是傳統佳節必備的民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將謎語寫在燈籠上,以此增添節日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依托“猜字謎”的游戲活動,引導幼兒體驗傳統文化,在活動開始時,對幼兒提出問題:“你們都是怎么度過元宵節的呢?”引導幼兒主動地說出“吃湯圓”“猜燈謎”等民俗活動。隨后,筆者順勢引入“猜燈謎”游戲:“小朋友,熒屏上現在有多個燈謎,請你們說出這些燈謎的答案。最先解答出所有燈謎的小朋友,可以獲得一個小獎勵。”幼兒在積極猜測謎底時,能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文化氛圍。
在這個案例中,筆者將傳統節日當作紐帶,為幼兒引入節日民俗活動,打破了游戲活動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壁壘,使幼兒深刻地體會到了傳統節日文化的底蘊。
三、營造文化氛圍,實現隱性熏陶
幼兒園是幼兒成長的沃土,幼兒園內的一字一畫、一花一木,都能為幼兒的成長提供養料。有學者指出,孩子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情況,直接影響了教育的質量。對此,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幼兒才是學習活動中的“主角”。
例如,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能指導農事活動的開展,影響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它不僅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還包括傳統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以及與此相關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幼兒布置“在父母的輔助下,查找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知識”的任務,讓幼兒通過翻閱書籍、上網檢索等方式,了解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內容,并收集一些民間俗語、圖文畫報。在幼兒園,筆者與幼兒一起將園區內的空白墻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板塊,并在每一個板塊內張貼對應節氣的圖片,如在“春”這一板塊中,粘貼了與立春、驚蟄等節氣相關的圖片、文字;在園內走廊,粘貼了帶有二十四節氣歌的圖片,進而加深學生對二十四節氣的印象。
將傳統文化與幼兒園課程進行整合時,教師應以傳統文化為主題,裝扮教室、裝扮園區,增強幼兒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讓幼兒真正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
四、誦讀經典故事,品味傳統美德
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包括詩詞歌賦、文言文、成語等,還包括流傳了幾千年的經典故事,像花木蘭、愚公移山、寶蓮燈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一輩一輩地流傳了下來,已成了經典中的經典,這些故事蘊含著很多人生哲學和智慧,可以讓每個幼兒受益一生。對此,教師不妨為幼兒設計誦讀經典故事的活動,引導幼兒解讀隱含在故事之中的傳統美德。
例如,在教學《守株待兔》時,筆者組織幼兒進行“講故事,演故事”的活動,首先請幼兒迅速地閱讀圖書,找出圖書中的生字詞,正確把握故事的內涵。其次,提出問題:“誰能來講一講故事中主要描述了什么事情?”鼓勵幼兒自主講述故事情節。在幼兒講述完后,筆者引入角色扮演的游戲活動,設計故事情境,讓幼兒在具體情境中還原故事情節。最后,筆者提出相應問題:“通過對故事的閱讀,你領悟到了什么道理?”引導幼兒對故事的內涵進行總結,逐步得出“不能只想著不勞而獲,而要腳踏實地做事”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幼兒誦讀經典故事,與幼兒一起品味隱含在故事中的傳統美德,能夠讓幼兒揭開覆蓋在文字之上的神秘面紗,觸及傳統美德的真諦,從而自覺踐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五、巧借信息技術,促進文化滲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科技已成為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法寶。在進行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時,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主動地應用信息技術,在帶給幼兒新穎的學習體驗的同時,提高幼兒學習的質量,激發幼兒學習的動力。
例如,古建筑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由于幼兒對古建筑的了解較少,如果教師貿然帶領幼兒實地參觀,不僅會浪費幼兒的時間,還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對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幼兒領略古建筑的文化,首先在網絡上收集當地古建筑的圖片與相關資料,為教學活動做好充足的準備。其次,將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古建筑圖片呈現給幼兒,讓幼兒初步感知本次活動的文化內涵。最后,為幼兒播放視頻,讓幼兒了解我國建筑的發展過程與當地古建筑的特點。
當下,各種類型的媒體成了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信息傳播渠道,這些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的時效性、便捷性等,讓人們能方便快捷地獲取各種信息。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幼兒呈現直觀、形象的傳統文化元素,能強化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幼兒的文化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李瑤.中國傳統文化繪本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2(24):94-96.
[2]夏迎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實踐[J].天津教育,2022(26):126-128.◆(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新店鎮湯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