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娟

摘? 要:核心素養教育深入發展的當下,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課堂教學目標等都是創設不同教學情境的參考因素。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以更好的狀態投入日常的數學學習中。為了更好地實施情境化的小學數學教學,文章對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有效策略展開探究,從學生素養培養、學科質量發展等方面尋找教學情境創設的更多可能性,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同時,激活其內在活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策略
以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和切入點的情境教學法,是當前各學段教師都積極應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教學場景,用多元化的教學場景激活學生的潛在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與生活場景緊密聯系的教學情境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有趣,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豐富學生的認知經驗。對于小學生而言,精彩多樣的教學情境不僅能讓他們快速地吸收和掌握數學知識,幫助他們建構知識框架,還能讓他們在體驗式學習中獲得更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欲望
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比能夠回答問題更有教育意義,更能體現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基于這樣的數學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各種數學問題的引導下形成提問式的思維模型,并在這種思維模式的帶動下不斷探究,使其逐步具備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基于教學內容直接進行提問無疑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問題情境能讓他們知道如何在不同的環節提出不同的問題,降低他們提出問題的難度,并提高他們提出問題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部分提問學生: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長方形物體?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他們見過的長方形物體。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長方形的周長,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一個標有長和寬具體數值的長方形,并提問學生:同學們,我們要如何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呢?話音未落,學生便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說:“可以將4條邊的長度都加起來。”還有的學生說:“可以將長方形的長乘以2,寬也乘以2,將得出的兩個數值相加計算出周長。”在這樣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將會獲得更多的啟發,并主動對數學問題展開探究,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創設生活情境,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
數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基礎學科。數學問題大部分來自日常生活。學好數學的目的之一,學生要能夠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想高效地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就需要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機融合,將數學知識置于生活化的場景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拓寬他們的思維,讓他們能夠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并能應用于生活。從數學知識的吸收和掌握周期來看,以學生認知范圍內的場景和事物進行數學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用舊知識帶動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以簡單、具體的生活案例促進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先從同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入手進行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如下生活情境:重陽節的早晨,小明和父母一起吃重陽糕。爸爸吃了[38]的重陽糕,媽媽吃了[28]的重陽糕,小明吃了[18]的重陽糕,還剩多少重陽糕沒吃?這一教學情境十分貼合學生當下的日常生活,能讓他們快速理解問題,并積極嘗試解決問題。父母和小明所吃重陽糕的數量的分母都是8,既然分母相同,就可以將分子分別相加,即[38+][28+18=68,] 得到三人吃了整塊重陽糕的[68。] 如果將整塊重陽糕看作單位“1”,也就是[88,] 那么剩余的重陽糕為[88-68=28,] 化簡后為[14。] 類似的生活情境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因此,在進行日常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結合,找尋數學學習與生活之間的有效連接點。
三、創設實踐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們更喜歡用自我體驗的方式感知和了解。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他們也喜歡以動手操作的方式學習,并在實踐中驗證數學知識。基于此,教師可以科學地創設各種實踐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實踐環節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生硬、僵化的知識灌輸并不能讓學生深入地掌握數學知識,靈活多變的實踐教學才能幫助他們學習相關知識,逐層遞進的實踐環節能讓學生擁有更多體驗和感知數學知識的機會,并在這些體驗過程中逐步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好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課堂伊始,教師先以實物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認識角,接著將事先畫好的角分發給學生,讓每組學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量出不同角的度數,并標注在上面。直接量角的環節不僅能讓學生對角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在測量過程中逐漸分辨出30°,60°,90°等特殊的角,還能讓學生學會使用量角器。為了讓學生深入地掌握角的度量,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測量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各種角,以生活化實踐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四、創設故事情境,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創設數學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將關注點聚焦于教學內容,積極參與數學教學的同時,逐步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創設充滿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能有效增強數學課堂的互動性,積極、有效的交流互動能促進師生的思維碰撞,讓數學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教師發現學生對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稍有了解,至于“角”“分”卻知之甚少。為此,教師創設了如下故事情境:過年了,媽媽分別給紅紅、明明一個紅包。紅紅打開紅包,里面是1張1元紙幣;明明打開紅包,里面是10張1角紙幣。明明很開心,因為他有10張人民幣。紅紅不開心,因為她只有1張,比明明少了9張,壓歲錢肯定也少很多。可是媽媽卻說:“你們兩個人的壓歲錢一樣多。”紅紅不明白為什么,所以求助同學們,希望你們幫幫她。這樣的故事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并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生發現1元 = 10角,1角 = 10分。也就是說,10張1角就是10角,10角 = 1元。學生幫助紅紅解決了問題,原來紅紅的壓歲錢與明明一樣多。教師通過有趣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輕松地認識了人民幣,也理解了人民幣的單位換算。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合適的情境是較為高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之一,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和進步有著深遠影響。因此,在進行日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以發展學科能力、培養學生素養為導向,在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創設精彩紛呈的教學情境,以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推動小學數學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慧霞. 生活情境教學法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究[J]. 新課程導學,2020(6).
[2]郎玉恒. 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 華夏教師,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