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要從幼兒抓起,幼兒園所組織的許多集體活動都是以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為目標,旨在使幼兒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幼兒園在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時,經常將繪本作為載體,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以繪本為載體的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策略。
【關鍵詞】繪本;傳統文化;幼兒教育;教育策略
作者簡介:沈悅(1998—),女,江蘇省海安市第一實驗幼兒園。
幼兒的年齡小、思維活躍,如果能夠在開展活動時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的探究欲望會更加強烈。圖文結合的繪本對幼兒來說吸引力較大,因此許多幼兒熱愛閱讀繪本。通過閱讀各種各樣的繪本,幼兒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開闊了眼界。隨著幼兒園傳統文化活動的增多,教師可引入繪本,以繪本為載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發揮繪本的作用,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一、立足目標,培養興趣
(一)基于幼兒特性,精選趣味繪本
幼兒教師在組織各種主題活動時,應該考慮幼兒的興趣愛好,立足于大多數幼兒的興趣,選擇合適他們的活動內容、資源、形式等?,F階段針對幼兒的傳統文化教育,是為了從小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讓他們形成文化意識,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教師可精心選擇多種多樣的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繪本,利用繪本實施傳統文化教育。
比如,在節日文化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深入了解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師廣泛征求了班級幼兒的意見,結合幼兒的閱讀能力、思維水平等精心選擇繪本,最終選取了《年除夕的故事》《好忙的除夕》《奶奶的除夕夜》《年除夕》這幾本繪本。課堂上,教師先是帶領幼兒大致閱讀了這幾本繪本,隨后在班級內組織幼兒進行繪本投票活動,要求每個幼兒根據自己對這幾本繪本內容的理解,選出最佳繪本,并將選出的繪本作為節日文化主題活動的配套繪本故事。
經過幼兒的投票,《年除夕》獲得的票數最高。隨后,教師帶領幼兒仔細閱讀了《年除夕》這本繪本的內容。這本繪本的文字解釋部分較少,主要以圖文結合的形式生動、直觀地向幼兒展示了除夕這一傳統節日的豐富文化內涵。通過開展繪本主題活動,幼兒了解了除夕這一傳統節日。
(二)設計導入環節,構建高效課堂
以繪本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活動中,導入內容是否足夠有趣、足夠引人注意,會直接影響后續的活動效果。因此,教師在組織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時,應根據活動的內容與目標,選擇幼兒較為感興趣的內容作為切入點,組織幼兒開展文化分享、體驗與感受活動。教師應確保導入內容與活動主題的匹配性,引導幼兒自主探究或與同伴討論、交流想法與意見,開拓幼兒的思維,讓幼兒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如在“剪紙藝術”這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感受到這一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教師在課堂上引入了繪本《進城》。該繪本中有許多名著中的經典角色,如孫悟空、張飛、林黛玉等。教師以幼兒較為熟知的孫悟空這一人物作為導入內容,提問:“你們知道孫悟空嗎?講一講他的事跡?!边@個問題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隨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幼兒展示了繪本中這些角色的剪紙作品,帶領幼兒感受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讓幼兒了解這些經典角色的故事。
多數幼兒在有趣的故事導入下,對剪紙藝術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們開始向教師了解剪紙藝術。教師一邊回答幼兒的提問,一邊向幼兒介紹剪紙藝術的誕生、發展歷程等,并向幼兒傳授簡單的剪紙技巧,組織幼兒開展剪紙活動。
幼兒參與剪紙活動時,教師不應限制幼兒的想象力,而應該讓每個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剪出自己喜愛的圖形。有效的課堂導入使幼兒始終對課堂活動保持較高的興趣,積極投入主題活動中,實現了知識的增長和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方法,提升實效
(一)創設活動情境,激活幼兒思維
以繪本為載體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時,單純通過口頭講解、行動動員的方式,很難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因此教師應選擇恰當的活動方式,如采取情境創設法,結合繪本內容,創設逼真的活動情境,使每個幼兒都能在情境中保持思維的活躍性。此外,教師應確保所創設的情境與繪本內容相符合,使幼兒能在情境中生發探究欲望。
如《春節的傳說》這本繪本,故事圍繞著“春節”展開,教師帶領幼兒大致瀏覽了繪本內容。班級內的部分幼兒看了繪本的故事內容后表示:“這本繪本是關于春節的,非常有趣?!苯處熣f:“現在大家根據自己對春節的感受,將教室布置成春節的樣子好不好?”
在教師提出了這一想法后,幼兒開始動手布置教室。有的幼兒寫對聯,有的幼兒剪窗花,還有的幼兒做中國結……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將教室布置成想象中春節的樣子。布置完教室之后,一些幼兒表示:“呀,好像在家里過年呢!”教師引導幼兒回憶:“春節的時候,大家都開展哪些活動呢?”幼兒爭先恐后,答出了包餃子、打掃房子、貼對聯、剪窗花、拜年、發壓歲錢等答案,課堂氛圍十分活躍。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在教室內組織幼兒開展包餃子的活動,教幼兒搟餃子皮、制作餡料、包餃子,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
(二)引入小組合作,增強課堂互動
教師可在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時,讓幼兒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閱讀繪本。在小組合作中,每個幼兒都有自由表達想法的機會,從而能夠產生思維上的碰撞,學會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感受繪本中的文化內涵。
還是以《進城》這本繪本為例,這本繪本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包含了鮮明的文化特質。在學習這本繪本之前,教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幼兒劃分為多個小組,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繪本中的故事情節,熟悉繪本的故事內容。隨后,教師還可以讓小組成員結合對繪本內容的分析,了解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剪紙、四大名著等,引導幼兒穿越時空,與傳統文化進行交流和對話,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
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幼兒展示了國畫、油畫等繪畫作品,讓幼兒對比中外繪畫作品在繪畫技巧、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使幼兒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或是組織幼兒到博物館參觀,讓幼兒通過參觀畫作產生切身的感受。
三、組織活動,豐富體驗
(一)開展多樣活動,發展幼兒思維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華民族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具有地域性、典型性,單純地向幼兒講解文化的形成背景與發展歷程,很難讓幼兒形成深刻的體會。為了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的內涵,教師可將繪本作為載體,利用繪本故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讓幼兒真正從內心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比如,《中國藝術之旅—爸爸帶我逛園林》這本繪本圍繞蘇州園林展開故事的描述,展現了蘇州園林的建筑特色。這些傳統建筑的造型奇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教師在帶領幼兒學習這本繪本時,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幼兒展示了一些蘇州園林的視頻與圖片,再組織幼兒根據繪本中的建筑特色,參與設計活動,并設置了以下任務—發揮你的想象力,畫出蘇州園林。
一些幼兒憑借腦海中對園林的直觀印象,畫出了自己印象中的園林。但是,教師發現幼兒的畫普遍缺乏傳統文化元素,于是指導幼兒:“如果要凸顯蘇州園林的特征,還需在普通園林的基礎上,添加一些比較典型的傳統文化元素,如一只喜鵲立在梅花枝頭,即‘喜上眉梢。”
基于繪本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可為幼兒安排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傳統文化,真正理解傳統文化,感受中國文化的獨有魅力。
(二)融入經典詩詞,凸顯文化元素
唐詩宋詞的語言優美、意境深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開展以繪本為載體的文化活動時,可融入經典詩詞的教學,為幼兒講詩詞故事,帶領幼兒品詩詞語言,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更多古詩詞的意蘊。
開展這類活動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認知水平等,選擇適合幼兒年齡、貼近幼兒生活的古詩詞繪本,以達到激發幼兒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讓幼兒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文化認知的目的。
如《寫在二十四節氣里的古詩詞》系列繪本,其主題內容圍繞二十四節氣展開,其中的古詩詞與圖畫相互匹配,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繪本中包含了很多精美且富有童趣的插畫,幼兒在學習該本繪本時,可一邊欣賞優美的插畫,一邊深入體會古詩詞營造的意境,形成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
如清明這一節氣,繪本中插畫的主色調為綠色,搭配的古詩詞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通過圖畫與詩詞的結合,幼兒對清明這一節氣有了直觀的感受,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
可見,圖畫與詩詞結合的方式,能讓幼兒深刻感受到詩詞所營造的意境,深入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內容形式并重,促進幼兒成長
在幼兒教育中借助繪本滲透中華傳統文化,需關注“說什么”的問題,即關注繪本中的內容。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博大精深、豐富多樣,詩歌、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多元載體。大多數幼兒也對這些故事十分感興趣,教師可將其中的文化元素精心篩選、提煉出來,引導幼兒了解、學習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老故事繪本:十二生肖故事》這本繪本為例,為使幼兒在閱讀繪本故事后有一定的收獲,了解我國的生肖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秉持了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原則,不僅在課堂上帶領幼兒深入剖析繪本內容,更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活動。
比如,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幼兒開展了一個扮演十二生肖動物角色的游戲活動,由十二個幼兒分別扮演十二生肖,每個幼兒介紹自己的角色,如扮演“卯兔”的幼兒介紹:“我是十二生肖中的‘卯兔,在生肖中排在第四位,我喜歡吃蘿卜和青菜?!碑敯嗉売變毫私饬耸ず?,教師再鼓勵幼兒自主創作,以十二只動物為主角,創編十二生肖小故事,并演繹自己創編的小故事。
繪本是幼兒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資源,教師在組織集體活動時,應重視繪本內容的篩選,并注重活動形式的創新,給幼兒帶來全新的活動體驗。
【參考文獻】
[1]董亞力.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思考和探索實踐[J].山西教育(幼教),202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