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2022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主任吳巖再次強調了新工科建設的重要性。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具有學科交叉性,創新性強等特點,因此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推進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成為眾多高校及高職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首先對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現狀進行分析,并從校企合作的角度,提出若干產教融合背景下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
一、引言
在我國“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產教融合模式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所謂產教融合,是指利用產業資源促進教育發展,再利用教育發展促進產業的創新,從而形成資源優勢互補的良性循環,實現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同時,加快我國現代化發展步伐。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了“四新”工程,即新工科、新醫學、新農科和新文科,新工科的理念與傳統工科不同,新工科的本質就是一個“新”,這一理念將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理念、質量標準和技術方法等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工科是指在新一輪技術與工業發展大潮中作出的教育回應,是在新一輪技術與工業發展大潮中使高等教育具有先進性與能動性;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為自己的發展作出的回答,也是中國大學為迎接國際高等教育變革和創新而作出的回答。
二、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我國的職業學校已開始向國外先進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學習,從而建立起與我國實際情況相適應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但由于缺少實際工作中的經驗,一些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積極性不高,或是缺乏相關專項政策與法律法規的扶持與規范,導致一些高職院校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效果并不理想[1]。本文基于培黎職業學院東軟信息產業學院,針對當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新工科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人才培養效果達不到企業所需
在新時期的人才培養目標下,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除了要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之外,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對于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來說,也就是說,不僅要了解書中所學到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的理論知識,還要熟悉信息技術類新工科的具體操作技術,這樣才可以在企業中從事有關工作。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一些高等職業學校在對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進行培訓時,仍然是“注重理論,忽視實際操作”。這就造成了自身學校的學生盡管擁有了理論知識,但在實際操作方面仍缺乏經驗,沒有將信息技術類新工科的專業知識在企業崗位實踐中具體體現出來[2]。另外,在信息技術類新工科教學方面,仍主要依靠專業教師進行校內教學,而沒有聘請優秀社會企業的技術人員參與到教學工作中,導致高職院校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效果達不到企業所需。雖然有一部分企業已經與高職院校進行合作,但其更多的是為了領取政府的相關補助,沒有真正履行自身的人才培養職責,直接導致高職院校的就業率虛高,就業質量低下。
(二)專業教學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不一致
所謂專業教學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不一致,表現為高職院校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缺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部分高等職業學校在開展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的教學過程中,缺少了對實訓教學環節的關注以及與企業間的橫向溝通。與此同時,他們也沒有與崗位工作標準相一致的實訓教學考核標準,這就造成了最后的實訓內容與企業的實際工作內容存在差距。因此,信息技術類新工科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與企業的用人標準相差甚遠。當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他們會對自己所面臨的工作內容感到困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從而會造成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被企業所淘汰。
(三)教學方法單一,師資力量薄弱
在傳統高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模式中,專業課程的教學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要內容,而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作為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在教學課程體系中,存在著大量實踐課程,因如果仍然使用傳統的職業學校教育模式中單一的教學方法,將難以實現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3]。除此之外,如果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太過單一,就會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主動學習的熱情,還會對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產生抵觸的情緒,最終導致學生很難對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的知識進行完整地把握。此外, IT類新工科專業的教學改革受到了很大的制約,“雙師”教學方式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并未得到有效的運用,學校也未聘用來自企業的第一流的技術工人擔任實踐課的主講老師。因此,當前各高職院校在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即加快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并積極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從而提高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
三、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的措施
(一)實施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1.企業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屬于一種能夠提高高等職業學校教育質量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進行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與實踐,那么,高等職業學校就應該強化與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優秀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把校企合作作為指導思想,開展與之有關的人才培養工作,可以邀請企業專家與老師一起制定每一學年、每一學期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計劃。根據企業崗位生產需求[4]、生產標準等,制定相應的課程教學標準和學生崗位實踐計劃,并鼓勵學生主動參加對接企業的崗位實習,在企業生產中進行教學,建立“產學互動、以產促學”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南京師范大學為例,該院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于2014年與行業龍頭企業南瑞集團正式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雛形,2017年3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南京師范大學與南瑞集團成立了協同育人共同體,即南瑞電氣與自動化學院(簡稱南瑞學院),并構建了以“四維素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如圖1所示。
2.實施“以賽促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此基礎上,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以及對相關學科的研究,將基礎課和實踐課融合在一起,從而更好地激發大學生對學科的研究熱情和實踐能力,以達到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目的。校內老師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組建出一支競賽評委隊伍,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與技能實踐操作情況進行打分評比,讓學生們更早地體會到真正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崗位的工作內容與工作環境。一方面,高等職業學??梢岳酶傎悂硖嵘龑W生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競賽來了解信息技術類新工科的崗位需求,及時對自身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優化與更新[5]。
3.校企合作打造師資團隊
對高等職業學校而言,其教師隊伍的素質將會影響到整個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創新工作的總體水平,所以,高等職業學校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以確保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性。首先,提升學校 IT新工科老師的學術素養和業務能力,通過獎勵和福利等形式,激勵學校 IT新工科老師們主動去 IT新工科公司進行現場調查,了解目前 IT新工科公司的招聘要求和招聘標準,進而制訂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6]。其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應該積極從合資公司引進技術人才,或是其他具有國內外大型IT企業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技術骨干人員等,組建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技能實踐教師隊伍,豐富自身的師資力量,更好地完成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二)優化課程改革,助力人才培養創新
1.教學方法改革
在教學方式上,要堅持“因材施教”的方針,改變以往高職院?!耙诲仧酢笔降慕虒W方式,采取分層教學方式,以適應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學員。在教學任務的設置上,教師應充分發揮出自身在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分階段、有目的地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知識,實現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2.教學內容改革
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上,要密切結合信息技術類新工科類企業的崗位需要,這需要高職院校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教師對現階段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企業的崗位有充分的了解,如崗位工作內容、崗位職業素養、未來發展趨勢等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7]。以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于2019年與浪潮集團合作開辦云計算技術應用校企合作專業,面向山東省科技強省和濟南市科創大走廊戰略布局,匯聚校方與企業的優質資源,打造了一系列高質量信息技術類新工科課程體系,借助于浪潮集團的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建設《機器學習》《Python程序設計》等課程體系。對于傳統課程,不斷更新授課內容,使之與后續專業課程聯系更加緊密,其中《高等代數》入選山東省優質在線課程平臺。浪潮集團投入30萬元改善云計算與大數據實驗室,配備電腦70臺和云計算平臺;云計算和大數據類課程在實驗室中授課,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實現精講多練、重在實踐的教學模式。
3.考核方式改革
在評價方法上,要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傳統職業教育模式下的試卷測驗式的考核方式已經無法適用于新時代信息技術類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教師應結合不同的教學階段,采用不同的理論+實踐的考核方式,例如,對學生在課程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掌握的實踐技能,以及課后作業的執行情況等方面的“過程性”評價。除此之外,要想更好地將考核在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充分地體現出來,老師們還可以建立一個與之對應的激勵制度,讓那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同學參加到省級的職業技能競賽中去,這樣不但能夠充分地調動起其他學生對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學生更快地學會自己未來工作中所需要的職業技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類新工科相關崗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實訓基地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作為一門有著極強實踐性的科目,由于信息技術類新工科的課程教學應該以實踐為主,所以,在進行人才的培養和改革時,高等職業學校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實習氛圍。拿吉林工程職業學校來說,由于其本身的 IT培訓條件相對較差,所以,學校和本地的 IT行業公司進行了密切合作,公司提供資金和設備,學校提供場地,校企共同構建了一系列 IT行業新工科的校內培訓基地,為 IT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真正的工作環境,將仿真工作和理論性的授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信息技術類新工科的人才培養[8]。
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除了上文提到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外,高職院校為了加快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進程,還可以采用工學交替、校企辦學等方法,構建與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校外實訓基地,與具有先進生產技術、成熟人才需求關系的優質企業開展合作,采用學生崗位實習的方法,將學生分批次、分期地派到這些企業中進行校外實訓,讓學生對將來的工作環境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并掌握崗位所需要的實踐技能。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的辦學基礎和終極目的是為社會建設和國家發展培養高素質、綜合型技術人才,所以,高職院校的發展應該以培養人才為中心。在此基礎上,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應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分析當前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并采取一系列針對性措施,通過對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實踐,來提升信息技術類新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我國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
作者單位:張海鑫 培黎職業學院
參? 考? 文? 獻
[1]盧倩,金鋒,周臨震,等.新工科產教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專業融合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2022(20):78-82.
[2]潘娜.產教融合豐富新工科人才培養內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0-27(011).
[3]鄭麗.新工科視域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路徑探析——以“工程測量”課程為例[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2,35(10):72-74.
[4]曾永慶,劉曉紅,童小龍,等.新工科產教融合背景下土木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20): 196-198.
[5]張玲艷,邱水才.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2(18):184-186.
[6]彭定文,謝幫靈.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新工科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22(15):122-126.
[7]孔欣欣,王成,馬榮琨.依托產教融合提高食品新工科人才質量研究實踐[J].食品工業,2022,43(05):252-256.
[8]王莉莉.產教融合背景下“三引領三協同”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J].高教論壇,2022(0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