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蛟
【摘 要】作業是學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雙減”政策的提出,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作業創新提供了新路徑。新課標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既要注重課堂的情境體驗,也要將課后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延續課堂情境,優化實踐性作業設計,多元評價學生的作業成果,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情境體驗 實踐性作業 多元評價
“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的教育理念強調實踐性作業的重要性。優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實踐性,多元評價學生的作業成果,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實踐性作業的內涵與類型
實踐性作業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個人或小組在一定的情境中建立知識與真實生活之間的聯結,通過參與和體驗來提升道德品質。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教師要充分解讀教材,把握教學內容,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同時,學生也能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課堂上,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體驗、認知、評價中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作業,以教學的順序為前提,從類型與功能上可分為課前、課堂、課后三類實踐性作業。課前實踐性作業與語文的預習作業類似。課前,學生通過調查、采訪、記錄等方式,提前獲取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生活信息與經驗,為課堂學習和實踐做準備。課堂實踐性作業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一系列課堂教學活動,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思維辨析等,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促進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反思,完成教學目標。課后實踐性作業旨在延伸與拓展課堂內容,也是對學生課堂所學的鞏固與應用,可以與學校德育活動結合,也可以是家、校、社的聯合,通過課后實踐來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
二、優化設計,“潤德無聲”
(一)課前實踐性作業設計
設計課前實踐性作業,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小調查、小觀察、小記錄、小采訪等作業,學生可以獨立或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為課堂學習做準備。課前實踐性作業的設計還要關注“低難度、易操作、有實效”三個原則。如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周末巧安排”第二課時的課前實踐性作業:真實有效地記錄自己某一個周末所做的事,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修改時間段,完成表格。(見表1)
學生在記錄自己周末所做的事情時,發現自己的周末生活很豐富,活動很多,有一些是每周固定的興趣活動:書法班、舞蹈課等;一些是自己想要進行的娛樂活動:做手工、搭樂高、看電視等。有了真實記錄,學生才真正了解自己周末兩天都做了哪些事。從表格中,學生也能看出自己周末兩天的安排是否合理。
再如,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第二課時的課前實踐性作業:學生小組合作,各自尋訪身邊的最美勞動者。活動要求:①尋訪你身邊的勞動者,深入了解他們的日常工作;②推選一位最美勞動者,課堂上匯報,形式不限。六個小組分別通過跟蹤記錄、采訪、實地調查、新聞視頻、數據統計等方式尋訪了身邊的勞動者,最后推薦他們心目中的最美勞動者:教師、醫生、清潔工、科研人員、保安、食堂工作人員。通過課前尋訪,學生深入了解了勞動者的勞動日常,對接下來“感謝他們的勞動”這一主題的課堂教學會有更深的感悟。
(二)課堂實踐性作業設計
教師在設計課堂實踐性作業時,要遵守“基于教材、恰當取舍、適度延展”三個原則。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適當調整,增強學生的體驗,還應關注活動內容與形式上的生活化與真實化,設計情境模擬、思維辨析、角色扮演等活動,創造教材中的“我”與生活中的“我”真實“對話”的生活情境,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
如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筆者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了全班學生參加“春秋樂園”社會實踐活動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規則。在“排隊進園”的體驗環節,筆者隨機插進學生隊伍中,讓學生展開辯論“是否同意教師插隊”。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在激烈的辯論中,他們認識到人人都應該遵守規則。要讓學生心中時時有規則,筆者還設計了“小組合作辯一辯”環節:繼續往前走,來到休閑游樂區,再往前走是野生放養區。以下兩個難題,該怎么解決?①游樂場賣票的阿姨正好不在,我就不用買票了,悄悄溜進去玩一會兒,反正沒人知道,行不行?②動物園禁止私自帶食物投喂,可大家都在喂,我也去,行不行?這兩個情境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但每個人的做法不同。道德與法治課堂要讓學生真實地表現自我,讓他們回歸到人的真實狀態中,這樣,他們才會正視不足而發自內心地想改變自我。討論時,有的學生表示可以不買票偷偷溜進去,反正沒人看到;也有的學生提出即使沒有人看到,也要遵守規則,買票進場。在學生的討論、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都能意識到不管有沒有人看見,規則時時在心中。
在課堂實踐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教師引導,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為,促進道德培養。
(三)課后實踐性作業設計
課后作業可與學校的德育活動、社區活動有機融合,有效利用學校、社會、家庭的支持,也可與社會熱點結合,充分體現學科的育人價值。
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干點家務活”一課中,筆者設計了一項制作家務記錄表的課后作業,如圖1。如果僅僅將任務布置下去,成為課后完成的實踐性作業,最終有多少學生能夠堅持做到呢?筆者結合學生成長手冊上的“21天勞動打卡”活動,利用“21天養成好習慣”這個規律,讓學生把每天的勞動記錄在打卡單上,將這一項道德與法治課后實踐性作業與學習的特色活動結合起來,更有利于學生道德的培養。
三、多元評價,助力發展
(一)多種方式分享
作業完成后,教師要設計成果交流與展示環節,以鞏固課堂所學,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堂上的分享可以是課前留出5分鐘抽簽展示上節課的作業完成情況,也可以是定期用一節課的時間開展作業成果分享會。如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中,筆者課前布置了尋訪最美勞動者的小組活動。課堂上,學生以記錄表展示、小報繪畫、演示文稿、視頻采訪、新聞講解等不同形式進行了分享。短短幾分鐘的分享,能夠看出每一小組的努力與收獲。這一課,筆者還設計了課后作業:人人爭當最美勞動者,可以用照片、繪畫、文字等方式記錄下來,張貼在班級的“最美勞動墻”上。在兩周后的班會課上,全班進行分享,評選出班級的最美勞動者。在多種方式的分享作業成果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也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落到了實處,提升了道德修養。
(二)多元主體評價
新課標指出,要堅持多元主體評價,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區等不同評價主體或角色的作用。在道德與法治的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注重引導不同評價主體關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學習態度、思維和情感等,切實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改善等功能。在實際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后實踐性作業容易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在操作時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能融合、能跟蹤、有評價。如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干點家務活”一課的課后勞動打卡作業,筆者將家校評價結合起來,讓家長每天監督孩子完成家務勞動,并將情況記錄在家務勞動打卡單上,寫上簡短的評語,學生則寫下自己的勞動心得。在勞動打卡的中后期,我們會進行跟蹤評價反饋。評價方式可以是自評、互評、教師評或家長評,倡導在課后實踐性作業中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地對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反饋和總結,培養學生愛勞動的美德。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想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僅要重視課堂生成,還要加強對學科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教師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要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心理發展特點,將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體驗的感受以書面、游戲、對話等方式表現出來。教師要不斷優化作業設計,設計出真正適合學生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的課堂學習延伸到生活實際,觀察、體驗和反思現實生活,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實現高效的道德學習,最終守護學生的道德成長。
【參考文獻】
[1]沈慕姣.趣味性、多樣性和創意性[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2(4).
[2]蘇培園.優化作業設計 評價助力生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后實踐性作業的應用策略[J].福建教育,2021(12).
[3]婁龍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的特征及設計實踐——以“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一課為例[J].中小學德育,2022(3).
[4]高玲.回歸生活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性作業設計[J].福建教育,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