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項目化學習作為項目化學習的延伸和拓展,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旨在鍛煉和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在下文中,筆者首先從經驗積累、主動學習、綜合思考三個方面簡述微項目化學習的優勢特征,而后從設計研發挑戰性問題、重視創設趣味性情境、注重組織協作性活動、引導學習反思性總結、突出展示高效性成果五個方面闡述微項目化學習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微項目化? 優勢特征? 設計方法
【課題項目】本文系大田縣2022年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微項目學習”設計及實踐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KTX-22045。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7-0079-03
在以往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項目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往往存在忽視核心知識的提煉、忽視項目本身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忽視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問題,這就導致項目式教學方法始終不能發揮成效。對此,在當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重新引入了微項目化學習的方法,借助于對項目式學習方法的“微”處理,降低數學教學的難度,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讓學生在微項目式學習中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1.微項目化學習的優勢特征
1.1 促進學生經驗積累
在開展微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每一個數學知識點進行“微”化處理,盡可能地讓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內容都能夠做到充分的認知和理解,這樣,學生每掌握一個知識點內容便是完成一次數學經驗的積累,這對學生積累數學學習經驗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相較于傳統的數學課堂,微項目化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降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度,這就為豐富學生的數學經驗提供了便捷條件。所以,數學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認識到微項目化學習對學生經驗積累的重要性,注重對微項目化學習方法的教學運用。
1.2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微項目化學習方法相較于項目式學習方法而言,更注重開展“微”方面的教學活動,這對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在開展微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數學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借助于微項目化學習方法的實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數學知識,主動提出數學問題,主動探索問題答案,而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確保學生在進行微項目化學習時方向的正確性,以此實現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建立,以及對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
1.3 促進學生綜合思考
在微項目化學習中,雖然學生所看到的每一個數學知識點都是“微”形式的,但是,每一個微化的知識點都存在于章節整體的教學內容中。因此,每一個微化的數學知識在整體上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具有一定的協同性與可變性。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微化知識間的關聯性,避免學生出現一葉障目的情況。同時,也要通過微化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性思考,提高學生“一葉知秋”的能力。
2.微項目化學習的設計方法
2.1 設計研發挑戰性問題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所設計的數學問題很少能起到提高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的目的,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對數學問題引起重視,也沒有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從而導致設計的數學問題變成了自問自答的形式,學生全程是被動獲取知識的狀態。在實施微項目化學習方法與數學教學結合時,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實現轉變,這一轉變意味著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要借助于問題的設計和實施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而進一步實現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為例,在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時,學生發現如果對圓進行一定程度的切分,最終可以將圓轉化為一個長方形,對此,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提出了一個問題:圓與長方形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圓的面積的求取是否可以通過求取長方形的面積來獲得呢?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需要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和研究本節課的知識內容,以幫助學生完成所提問題的解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通過對圓剪一剪、拼一拼,了解是否可以將圓轉化為長方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別將圓分成了8等份、16等份、32等份,最終學生發現,對圓進行越多等份的劃分,在拼接后越接近于長方形。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這一發現,帶領學生進行圓的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進一步發現圓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關系。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也就是圓周長的一半乘以半徑,最終的推導公式便是:圓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a×b=πr×r=πr2,即S圓=πr2。
在微項目化學習中,數學問題的設計是由學生在學習中發起的,而后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知識的探索,幫助學生完成對問題的解答,進而實現問題設置的目的和意義,促進學生問題思考力的提升。
2.2 重視創設趣味性情境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學生無法對數學知識產生共鳴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師沒有注重對趣味情境的創設,而是直接帶領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這對于思維能力沒有完全形成的小學生來講,不利于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甚至會產生抵觸學習的情況。對此,教師將微項目化學習方式引入數學課堂時,要注重對趣味性情境的創設,要讓情境發揮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微”知識的思考。同時,在情境中,教師依然要注重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實現對“微”數學知識的主動學習和思考。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扇形”教學為例,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需要熟練地掌握以下知識內容:認識到弧、圓心角以及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并在此基礎上認識扇形;認識到扇形的大小與圓心角的大小相關;在轉一轉、量一量中完成對扇形特征的探索。為此,為了讓學生對扇形有全面的認識,教師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料為學生創設了趣味情境。首先,教師為學生展示了幾段不同的使用扇子進行舞蹈的視頻,這些視頻中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扇子大小的不同,如北方二人轉中使用的是大折扇,江南女子手中拿著的是小折扇。通過對視頻中不同大小折扇的觀察,學生會發現不同大小的折扇帶給人的氣質是不同的,而且扇子大小與圓心角的大小之間也存在的一定的關系,圓心角越大,扇子可以打開的幅度也越大,反之,圓心角越小,則扇子打開的幅度越小。而后,教師又給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具有“扇形”形狀的事物,如銀杏葉、孔雀開屏的尾巴、貝殼蛋糕等等,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扇形。
通過對趣味情境的創設,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快速參與到數學教學中,實現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另一方面,在情境中,學生會以動畫、視頻、圖片等形式接觸數學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認知數學知識的難度,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從而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高效掌握。
2.3 注重組織協作性活動
在實施微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協作性活動的組織,以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對協作性活動的組織是形式大于意義。具體來講,許多教師認為協作性教學活動的增加會占用課堂教學時間,而且鑒于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使得許多教師更愿意將知識內容通過自己的講述傳授給學生,而非讓學生通過協作學習自主獲得,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對此,在微項目化學習中,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注重對協作性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數學知識的獲取。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位置與方向(二)”為例,在帶領學生學習“標出物體的位置”部分的知識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協作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完成對知識內容的掌握。為了讓學生的協作活動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對其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組,確保小組之間實力的均衡。在具體的合作中,教師為學生布置了適當的題目,讓學生借助對問題的解決,實現對“位置”知識的掌握。如現在有臺風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向A市移動。根據當前的天氣預報顯示,臺風在到達A市后,改變方向,向B市移動,同時受臺風影響,C市將有大到暴雨。補充信息: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離A市200千米,C市在A市正北方,距離A市300千米。根據問題,學生需要在合作中準確標注出B市與C市的位置,并明確A市、B市、C市之間的位置關系。
通過設置協作性活動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活動中,為解決問題貢獻自己的思路和想法,這對提高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與問題分析能力有積極促進作用。
2.4 引導學習反思性總結
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性總結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性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結構化思考力。但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很少注重帶領學生對課堂知識內容進行總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知識的講授,使得許多教師會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進行知識的講解,沒有預留給學生記憶反思和總結的時間;另一方面是許多教師認為學生可以在課后自主完成對知識的總結。而在微項目化學習中,教師需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個知識點的講解時間,要預留出帶領學生進行所學知識的反思性總結,這樣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讓教師進行更有效率的教學,才能實現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切實提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教學為例,在學習“比的意義”這部分知識時,學生需要完成對以下學習目標的掌握:學會比的讀法、寫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其比值的方法;明白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對此,為了讓學生對上述知識內容做到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利用預留的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進行了反思與回顧,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了知識的提煉與整合。如首先要認識“比”,即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兩個數的比來表示。其次進一步理解“比”,在兩個數的比中,比號前面的項叫作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叫作比的后項,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作比值。而后再進一步總結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分別相當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相當于分數中的分子、分母和分數值。
通過對知識的反思性總結,可以幫助學生對“微化”的知識內容進行串聯,讓學生對知識形成系統性的認知,并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起關于“比”的知識結構網絡,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比”的知識的應用能力。
2.5 突出展示高效性成果
在微項目化學習的最后一環中,需要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選擇一個“微”知識點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即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準備將“微”知識點講給同學們,以此來考查學生在微項目化學習中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情況,從而使教師進一步掌握微項目化學習方法的運用成效。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為例,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講解,讓同學們認識圓,并可以了解圓的特征,做到正確使用圓規畫圓。在準備授課內容時,學生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設備的輔助,將生活中常見的圓的素材進行整合,如籃球筐、太陽、圓形鐘表、水杯口、井蓋等,以此帶領同學認識圓。同時,通過對生活中圓形物體的觀察,引導同學們發現圓的特征,如圓有無數條半徑和無數條直徑,圓是軸對稱、中心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直徑所在直線等等。最后,借助真實的圓規為同學們實物講解如何使用圓規畫圓。
通過學生講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體現出微項目化學習方法教學的高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知識的講授中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微項目化學習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可以發現,微項目式學習已經展現出其強大的優勢特征與教學成效,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也有著顯著的效果。借助于微項目式學習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實現高效率的學習,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思考。此外,微項目化學習方法的運用,也是數學學科教學高效化的一種體現,有助于推動數學課堂的高效建設。
參考文獻:
[1]唐黎明,王純旗.數學內容的微項目化設計與實施[J].小學數學教育,2022(Z1):12-14.
[2]錢中平.項目化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求學,2021(39):17-18.
作者簡介:
張慧貞(1982年3月—),女,福建大田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微項目學習”設計及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