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波
摘?要:國際貿易課程天然的“涉外”屬性使得學生容易受到國外思想的不良影響,因此加強其思政教育尤為重要。首先明確課程思政融入國際貿易的教學目標,然后深挖課程內容所蘊含的主要思政元素,最后設計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并付諸于實踐,以期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投身中國經貿發展的外貿人才。
關鍵詞:國際貿易;課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24
0?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為高校思政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具體方法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些指導了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和講話精神下,教育部開展了5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包括思政教材、育人體系、隊伍建設等一系列進展和成效。但是思政工作遠未結束,下一階段還將通過理論武裝、質量發展、隊伍提升、機制創新等方面繼續推進高校思政工作。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因此,承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除了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外,還要用好各類專業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進一步完善高校思政體系,逐步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思政工作的精神和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要求。
國際貿易課程是經貿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天然地具有大量涉外理論和聯系,因此容易受到國外思想的曲解和侵蝕。加之近年來中美貿易戰的沖突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使學生容易被西方敵對勢力的污蔑言論所迷惑,甚至動搖對中國外貿發展的信心。因此,本文以國際貿易課程為例,梳理課程思政融入國際貿易后的教學目標,探討國際貿易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對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教學和評價體系重新設計,以期達到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當前國際貿易熱點問題和中國經貿發展,站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立場,樹立今后從事外貿工作或研究的信心。
1?課程思政融入國際貿易的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是其他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疊加或者復合,是一個內涵豐富而又立意高遠的創新??茖W的課程思政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與專業課程自身的思想內涵相融合,使思政教育的因子融入專業課程之中,賦予思政教育以鮮活的生命,同時豐富專業課內涵,挖掘其育人價值,拓展其教學功能。而國際貿易課程內容與國際政治、政策、文化、市場等都有密切關系,在傳授知識和信息的過程中涉及廣泛的國際性問題,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辨是非能力和愛國主義情懷。因此,本文認為課程思政融入國際貿易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中國化的思想政治素質
國際貿易的理論和政策都從國際化角度論證了貿易自由化對世界各國的積極作用,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掀起的反全球化浪潮嚴重阻礙了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更有少數西方敵對勢力制造“中國威脅論”,將西方國家的問題歸罪于中國。這就需要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國際貿易的各個知識點,用理論和政策向學生分析反全球化的消極影響及真實原因,闡明中國對全球貿易的貢獻,駁斥國際上居心不良的不實言論,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站穩鮮明的政治立場。同時,課程要緊密結合黨關于貿易發展的最新思想和精神,解讀文件內容和指導方向,強化學生的中國化外貿思想,培養擁護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斗終生的外貿人才。
1.2?清晰的外貿政策認識
國際貿易政策是為本國利益服務而對外貿活動進行干預的措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不同的外貿政策必然影響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我國的外貿政策一直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背景審時度勢制定的,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更是獲得了顯著的完善,但也遭到少數國家有針對性的限制措施。近年來,持續的中美貿易戰從各方面限制中國的外貿發展,讓一部分學生懷疑我國外貿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須在國際貿易中引入課程思政,引導學生對我國外貿政策有全面清晰的認識,了解我國在國際經濟合作、跨境電商平臺、國際營商環境等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認清國際上對中國外貿政策的各種不實言論,堅信外貿政策始終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方向發展。
1.3?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
國際貿易課程開篇即描述了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化、法規的差異導致國際貿易的困難和復雜,但從古至今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都從國際貿易中受益,中國的茶葉、瓷器等傳統商品和各種現代產品時至今日仍廣受世界歡迎,這為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奠定了基礎。放眼世界,中國外貿的發展是近幾十年來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之一,不僅強大了自身,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也要讓學生看到,中國在一些商品和領域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局面,有些學生仍一味追求國外品牌,缺乏愛國情懷。此時,國際貿易課程思政能夠教導學生始終不渝地堅持“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和信念,培育愛國情懷,激發民族自豪感,堅信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讓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4?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近年來,反全球化的趨勢形成了西方國家單邊主義和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損害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利益,也傷害和阻礙了西方國家自身的發展。但是我國仍然堅持對外開放和自主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實現“雙碳”目標等,這些都可以通過課程思政在國際貿易中體現。學生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看到我國在貿易自由化上的努力和在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措施,我國正用一系列實際行動證明我國不是僅僅在發展自身,也在與其他國家合作進步,不是只考慮經濟上的增長,也布局人類長期可持續的發展,這些對于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有幫助。
2?深挖國際貿易課程思政元素
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經濟學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是在課程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本文在現有國際貿易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結合黨和國家對外貿發展的最新論述及中國外貿的近期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深挖國際貿易課程的思政元素,讓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外貿的現實問題和政策法規,站穩中國外貿政策的立場,實現外貿自強的奮斗目標。
2.1?從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的發展中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
近幾十年來,隨著生產過程的不斷細化,國際分工進入了全球價值鏈時代,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和聯系更加密切。在此過程中,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為全球價值鏈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并于2017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三大制造中心之一。但是,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加劇了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西方社會更是出現了中國“威脅論”“病毒論”等,嚴重阻礙了全球價值鏈的穩定和發展。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都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合作基礎上積極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推動世界各國共同進步。這是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對抗西方保守勢力,應對國內外疫情造成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風險,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對于親身經歷過三年疫情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以通過該部分課程的學習更真切地感受到國際貿易和全球價值鏈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準確內涵和遠大追求。
2.2?從國際貿易政策演變中樹立中國對外開放的信心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積極履行承諾,大幅削減進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加快服務貿易開放,保護外商投資權益,使中國外貿獲得了快速繁榮的大發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面對西方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中國不僅保持了原有的貿易開放政策,還積極應對各種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展現了危機中的大國風范和自信。針對2018年以來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戰,中國并沒有表現出畏戰和退縮,而是有理有節地進行政策反制,在逆境中仍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外貿成績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中國率先封控疫情,并最早復產復工,保證了全球供應鏈的復蘇和穩定。經過三年的防疫斗爭,中國外貿全面恢復和發展,持續推進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沿著貿易開放、經濟開放、制度開放的路徑堅守著對外開放的決心。通過這些事件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盡管20多年來中國外貿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和困難,但始終致力于減少貿易限制,推動對外開放,以包容、合作的姿態處理外貿問題,展示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國信心。
2.3?從國際技術貿易中認識科技強國的重要性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國際技術貿易增長迅速。但是近年來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西方國家對技術貿易日趨保守,導致中國在一些關鍵領域不僅要支付高額的進口費用,還很容易被西方“卡脖子”,如中國每年都要從外國進口大量芯片,但美國經常利用技術壟斷禁止向中國出口芯片等。通過向學生分析這些鮮活的事例,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在國際技術貿易中的重要性,只有提升基礎科學和科技創新,才能掌握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使中國既能從國際技術貿易中獲利,更能突破西方對高科技的封鎖,確保關鍵領域的安全和穩定,進而參與和主導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環節,真正實現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
2.4?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理解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的意義
中國經過15年的談判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本身就說明了中國加強與世界各國經濟合作的積極意愿,但近年來反全球化的趨勢意欲限制甚至制裁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和合作,“筑墻設壘”,大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導致世界貿易組織的運行都舉步維艱。即便如此仍不能阻礙中國貿易的發展和建設開放型世界的理想,中國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推動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與很多國家構建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完成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一系列區域合作成果,同時繼續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可以告訴學生,面對全球安全和發展問題,只有中國擴大國際經濟合作,才能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學生通過該部分的學習終將理解,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世界至關重要,開放的國際經濟合作不僅有助于中國的持久發展,也對世界各國實現合作共贏有重大意義。
3?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和實踐
在明確教學目標和思政元素后,如何有效設計并實施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教學成為高校和國貿教師的落腳點。一門好的課程思政需要同時具備“廣度、深度和溫度”,能夠讓學生共情,促使學生參與和思考,在認知、情感、理性和行為等不同層面產生認同,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但是,當前的國際貿易課程思政普遍存在著思政內容生硬、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興趣不大等問題,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思路和實施路徑。
3.1?提高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視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把國際貿易課程思政辦好同樣在于教師。很多國貿專業的教師埋頭于專業領域的學術研究,對思想道德和政治素養的學習和提高不大重視,對國際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事件了解不夠,導致教師只專注于知識傳授,而疏于講解課程思政內容,更不能把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因此,首先應該提高國貿教師的思政水平,強化他們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把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政治覺悟及人文素養放在同專業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流于表面。此外,教師從事科研可以無限擴展,但課程講授必須要有底線,內容可以出彩但不能出格,言論可以生動但不能膚淺,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強烈的示范效應,如果教師對思政教育重視不夠,必然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好,甚至思想偏頗。國貿教師只有重視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才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地影響和啟發學生,真正做學生專業和思想上的領路人。
3.2?發揮思政與課程的協同效應
在重視課程思政的基礎上,國貿教師還要充分發揮思政與國際貿易課程的協同效應,也是建設課程思政的初衷。開展課程思政并不是弱化或代替思政教育,而是強化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課程思政只是思政教育的補充。在深挖國際貿易課程思政元素的過程中,國貿教師要整體規劃,對教學的大綱、課件、活動和考試等各環節進行設計,巧妙融入思政內容,明確每一部分專業內容的思政教育目標、教學形式等,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讓學生接受并產生共鳴,使得國貿內容和思政元素無縫對接,融為一體。同時,課程思政也不是局限在課堂教學時間內,而是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教育,通過課前時政熱點的介紹和課后國貿時事的討論,全面覆蓋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政育人和價值引領,最終使“本專業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成為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根本目標。
3.3?合理運用多種思政教學方法
基于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和元素,其教學方法既有別于一般思政課程的教學,也和專業課程的教學有一定的差別。為了使這項工作活起來,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需要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一是依托高校的金課建設和網絡教學平臺,將課程思政教學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搭建線上線下互動課堂,營造資料分享和考核評價的學習氛圍,拓展課程思政的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
二是緊密結合思政時事新聞和國貿熱點問題,開展課堂知識點討論和案例分析,通過中國故事解答學生的困惑和曲解,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對思政問題的興趣,積極主動思考中國問題和立場。
三是豐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定期聘請國貿學者或外貿人才為學生講解思政熱點,幫助學生,尤其是畢業生進入外貿企業參觀或實習,鼓勵學生對外貿行業進行社會調查,切身感受中國外貿的蓬勃發展和現實問題,拓寬思政視野,激發投身外貿發展的決心。
3.4?完善教師思政考核和評價機制
完善教師的課程思政考評機制既能監督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也能激發國貿教師提升思政教學的積極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標準、法治精神和職業素養被作為衡量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師思政教學效果的四大評價指標,因此首先要通過學校組建專業課教師、政工老師、輔導員等構成的團隊,一方面考察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和形式,另一方面觀察學生學習課程思政的反應和意識形態,將含思政元素的試題作為國際貿易考試的一部分,綜合評價思政教學的水平和效果。其次,學院構建課程思政教研室,定期開展包括國際貿易在內的所有課程的教研活動,聘請思政教師或校外優秀教師分享思政教學經驗,組織教師參觀紅色教育基地,接受思政傳統和師德師風等方面的培訓。最后,還要完善教師課程思政的考評制度,學院將教師課程思政的教研效果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項目,學校也要將其作為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審的內容之一,形成院校兩級思政考評的綜合性和長效性。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關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情況[EB/OL].(2021120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878/sfcl/202112/t20211207_585342.html.
[3]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4]鄭霞.“國際貿易”課程思政實踐探索[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2,(12):4245.
[5]付娟,鄧野,張藍心,等.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課程思政內容及措施——以“國際貿易學”課程為例[J].遼寧經濟,2020,(5):9496.
[6]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7]徐可,楊秋秋.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國際貿易課程思政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1,(3):7782.
[8]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求知,2022,(5):49.
[9]毛靜,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與實踐方式探索——以“國際貿易學”課程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7):7884.
[10]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實踐(黨的教育版),2020,(9):411.
[11]劉亦晴,許春冬.“大思政”視野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以《國際貿易》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45):136139.
[12]章秀琴.“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6):1315.
[13]孫艷,王俊.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基于全球化視野和立德樹人理念[J].現代商貿工業,2022,(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