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夏
摘?要:勞動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將其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勞動精神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一致、內容貫通、優勢互補,這是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理論基礎。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應深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立足多維實踐、促進勞動精神全方位、高質量融入思政課教學。
關鍵詞:勞動精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3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勞動、勞動精神等內容進行深刻闡述。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將勞動精神概括為“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首次闡明了勞動精神的科學內涵。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在學生群體中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此背景下,推動勞動精神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融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邏輯
勞動精神是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基礎和先導,只有正確認識勞動和勞動精神,成為合格的勞動者,才能在此基礎上成為精益求精的勞模工匠。高職院校是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主要陣地,思政課是落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將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既是落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升教學適應性的應然要求。
1.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一方面,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當前,在多元文化思潮的侵襲下,青年正遭受勞動價值觀被消解的困境,“躺平”成為不少青年的人生哲學,出現了不想勞動、不想努力、不想奮斗的現象,勞動正逐漸被淡化、弱化。因此,“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職業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職業追求和職業精神,使學生成為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勞動精神蘊含奮斗意識和精神品格,將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幫助學生增強心理韌性和抗挫折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鍛造他們的勞動品格和品質追求,使之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長期保持良好的勞動精神風貌”。
1.2?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激發思政課新活力
將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重要契機。一方面,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深度。勞動精神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理論源泉,蘊含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無數勞動者豐富而生動的實踐,體現了高度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時代性,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因此,將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必然能夠增強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另一方面,落實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求,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勞動精神蘊含著豐富的實踐元素,挖掘和運用好勞動精神所蘊含的實踐內容,能夠有效滿足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的要求,成為高職院校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重要載體。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必然要結合不同專業特點,挖掘勞動精神的實踐元素,創新實踐形式,設計實踐環節,這一過程有助于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迸發新的活力。
2?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邏輯
厘清勞動精神與高職院校思政課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是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前提和基礎。勞動精神是中國精神的生動體現和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重要內容和寶貴資源,二者目標一致、內容貫通、優勢互補,這是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理論基礎。
2.1?勞動精神與高職院校思政課目標一致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多次講話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弘揚勞動精神是“提倡通過誠實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其根本目標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勞動精神所展現出的教育價值與思政課這一目標一致。
高職院校思政課在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同時,與本科院校相比還兼具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賀信中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烈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勞動精神所內涵的“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是成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此基礎上不斷鉆研打磨,才能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由此可見,弘揚勞動精神和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目標高度一致。
2.2?勞動精神與高職院校思政課內容貫通
勞動精神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與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門思政課都具有很強的內容耦合。
勞動精神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理論來源,體現了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是“人生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勞動精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基因,彰顯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崇尚勞動,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傳統文化”“中國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勞動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向,融合著誠信意識、職業精神和家國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高度契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勞動精神以職業勞動為實踐歸宿,凝聚著對新時代勞動者的職業道德要求,強調勞動者在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同時,遵循職業道德規范,正確處理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是“道德觀”,尤其是“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因而,勞動精神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貫通。
勞動精神形成發展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兩門課程內容耦合。革命戰爭時期是勞動精神的孕育時期,勞動者把革命斗爭和勞動實踐相結合,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辟了中國發展的新紀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勞動精神的形成時期,勞動者弘揚革命傳統,奮勇拼搏、艱苦創業,改變新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改革開放時期是勞動精神的發展時期,勞動者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大踏步趕上時代。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勞動精神繼續光大,勞動者用自己的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譜寫了新的勞動篇章。
2.3?勞動精神與高職院校思政課優勢互補
勞動精神是豐富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重要素材,高職院校思政課是弘揚新時代勞動精神的重要渠道,二者優勢互補。
實踐教學是落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重點內容,勞動精神內含理論和實踐雙重意蘊,其融入能夠有效促進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一方面,融入勞動精神能夠豐富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勞動精神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凝結著中華民族長期的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同時也彰顯在新時代億萬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勞動實踐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價值。另一方面,融入勞動精神能夠滿足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踐性要求。勞動精神在理念認知上表現為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在行為實踐上表現為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挖掘和運用好新時代勞動精神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實踐內容和鮮活的實踐素材,能夠有效滿足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踐要求,強化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共融共促。
高職院校思政課是弘揚新時代勞動精神的重要平臺和路徑。一方面,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是高職院校的現實要求。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更側重于技能的培育,這對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對更短的教育年限、更有限的人文通識課程,加之學生中存在的“躺平”“不勞動”等消極思想,都加劇了高職院校弘揚勞動精神的需求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因此,只有更充分地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才能提升高職院校弘揚勞動精神的具體成效。另一方面,思政課具有弘揚勞動精神獨特的優勢。勞動精神的弘揚離不開思政課的灌輸和啟發,通過多門課程、多個專題由淺到深、由理論到實踐,借助深刻的說理和鮮活的案例,講清楚勞動精神的理論來源、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激勵學生不斷深化對新時代勞動精神的理解與認可,在吸收、理解、接納與認同的過程中,生成優良的勞動品格,并外化為勞動實踐。
3?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邏輯
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具體成效關鍵在思政教師。思政教師應提升融入意識,從勞動精神的內容入手,領悟勞動精神的核心要義,在充分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和思政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研究、豐富教學方法、立足多維實踐,推動勞動精神與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深度融合。
3.1?深耕教學內容,保障勞動精神融入的教學質量
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前提是深耕教學內容、找準融入契合點,只有以堅實的學理依據為支撐才能增強融入的科學性和說服力。思政教師要深入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理論研究,從“立德樹人”、職業教育發展的高度認識和把握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的重要意義,充分挖掘勞動精神的思想內涵,找準融入的契合點。
一方面,加強對勞動精神的理論研究。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要把握勞動精神生成的主線,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勞動精神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在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勞動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探索中、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中,精準闡釋勞動精神的內容,深刻領悟勞動精神的要義,促進勞動精神的教學轉化,為融入思政課奠定理論基礎。同時,要關注勞動精神生成的細節,深入挖掘勞動精神生成過程中的生動事例,以感人至深、生動鮮活的案例,搭建起與學生情感的共鳴點,給學生精神上帶來極大的觸動和感染,增強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滲透力,實現理論與情感的交融互通。另一方面,深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研究。思政課教師要全面掌握教學內容,深刻理解教材體系和教學目標,在對教學內容的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尋找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契合點,使二者實現有效銜接,增強融入的科學性。要注重厘清融入勞動精神的重難點,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專業需求,增強融入的針對性,不能“大水漫灌”和“一刀切”,機械地在每個教學章節加入勞動精神的內容。
3.2?豐富教學方法,滿足勞動精神融入的教學需要
課堂教學是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主陣地,思政課教師要以思政課堂為主渠道,在發揮傳統教學模式優勢的基礎上,遵循“八個統一”的要求,不斷探索多元教學方法,這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勞動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舉措。
第一,采用案例式教學法,增強學習內容的說服力。思政課教師要在案例選擇上下功夫,注重甄選與教學內容相關且體現勞動精神、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的案例,將其融入教學內容中去。思政教師既要結合學生的相關專業,挖掘勞動模范、大國工匠以及在平凡崗位上熱愛勞動、辛勤勞動的勞動者身上的生動案例,引導學生用勞動創造幸福。也要善于挖掘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典型案例,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第二,采用沉浸式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展示蘊含勞動精神的圖片、視頻、音頻等,創設情景、渲染氣氛、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同時,結合相應的問題鏈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即興演講、暢談感受,深化他們對勞動、勞動精神的理解和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課可充分借助“互聯網+”打造線上課堂,為高職院校思政課賦能加力。既可充分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又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需要,了解勞動精神的相關案例素材,形成自己的感悟并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加深對勞動精神的理解。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打造勞動系列微視頻,由學生進行角色演繹,以角色視角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偉大,使學生在參與拍攝過程中將勞動、勞動精神講述好、呈現好、詮釋好。
3.3?立足多維實踐,增強勞動精神融入的教學實效
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重要環節,也是思政課改革的重要內容。勞動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最終落腳點就是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踐行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課教師要注重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兩者互為補充,提升教學實效。
一方面,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提升職業認知。思政課教師加強與專業課教師的交流合作,要結合不同專業特點,挖掘勞動精神的實踐元素,在實踐教學環節加強職業認知引領,促進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提升學生勞動能力。依托校內外實踐基地、校企合作中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等鼓勵、幫助學生廣泛開展創新創業、專業服務、勞動體驗、頂崗實習、勤工儉學、技能培訓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創造勞動價值的同時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真正體會到勞動的意義,促進專業實踐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融通。
4?結語
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上靠勞動、勞動者創造。高職院校應注重勞動精神的弘揚,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主陣地作用,促進勞動精神與思政課的深入有效融合,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5(002).
[2]張晶,秦在東.當代青年的勞動價值觀危機及破解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98103.
[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4]劉燕.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1):109112.
[5]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002).
[6]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N].人民日報,20201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