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益躍
摘要 通識教育能夠幫助職業本科應對技術快速更迭對職業教育產生的沖擊。但是,當前通識教育仍然存育人主體單一、體系不健全、人文素養缺失以及科創能力培養力度不夠等問題。加強政府引導、行業深度合作、課程結構優化是職業本科通識教育的破局思路,多能培養、通識教育立體育人模式以及數字化的物理環境是其改革路徑。
關鍵詞 職業本科;通識教育;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04
職業本科是當下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和職業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重要高等教育類別,在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智能時代的社會變革,職業本科的通識教育,既不能照搬普通大學本科的通識教育,又要區別于職業專科,要精準定位,構建職業本科通識教育獨有的育人模式。
1新時代通識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智能時代改變了商業模式和社會形態,給通識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新的職業類型不斷涌出,對人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倚重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價值引領、思維變革以及科技創新[1]。專業教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難以應對智能時代的快速更迭,而致力于“全人”的通識教育將更具優勢[2]。智能時代將提升通識教育的地位,為其帶來新的改革契機。職業本科作為一種新型的本科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使命。它既要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又需要履行技術和技能傳承、創新、迭代的社會功能。為了與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形成區隔,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職業本科院校的通識教育需要進一步改革,既解決當下通識教育過泛的局面,又契合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2通識教育時代不適應性的表現
國內部分高校已進行了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數院校的通識教育落后于時代發展,尤其是近年來新增的職業本科的辦學定位,大多照搬普通本科通識教育體系,其時代不適應性表現尤為明顯,具體表現為:
2.1育人主體單一,導致效率不高
時代需要通識教育實現跨學科融合發展,需要育人主體類型多元,專業結構多元。但事實上,大多院校的通識教育僅為以學校為主體,政府、行業、企業參與度低,育人主體單一[3]。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由于師資有限,很難兼顧學科平衡,教師自身能力的局限使得通識教育淪為概論課,“泛”而不“深”,課堂效果偏低,無法全面完成通識教育的高預期目標。同時,部分學生嚴重偏科或存在認知盲區,學習內容的針對性差,時代契合度低,無法適應新時代學生的理想追求和思維習慣。
2.2育人體系不健全,隱性課程作用不明顯
通識教育目前缺少有效的制度和規范保障,其主要載體是課程,院校通常會設置大量的通識課程,以致課程質量參差不齊,存在“水課”。另外,部分學生選課時存在用少占時間和精力的“機會主義”心態,一定程度上成了“水課”的保護傘[4]。通識教育有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兩類。當前,我國通識課程的核心課程仍以國家指導的必修課為主,占顯性課程即總學時的80%以上,用于綜合提升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課時并不多;隱性課程如生活輔導、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第二課堂流于形式,作用不明顯。隱形課程缺乏與顯性課程的互補交融,培養目標不明確,影響了通識教育與時代的接軌。
2.3人文素養教育缺失,忽視全人教育
受職業教育的影響,職業本科的教學體系中通常更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操,忽視人文素養的現象較為常見;受制于通識教育課時的限制,基本上對人文素養內容的安排較少或沒有,培養的學生缺乏人文溫度和氣度,成為純技術型的“工具人”或“機械人”。職業本科的通識教育目的之一也是要發展學生的人文能力,提升人文素養,形成其特定的人文品格。但是,目前職業本科院校校園文化氛圍相對較弱,人文教育的師資力量普遍比較薄弱,學生的人文知識接收渠道較少且碎片化,以致部分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認知度不夠,對家人、國家、社會缺乏責任感,甚至漠視社會[5],職業本科的全人教育被忽視。
2.4科創能力培養力度不夠
通識教育本身應隨著時代和環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創新,時代對人的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智能時代,技術更迭速度加快,知識和技能不斷淘汰升級,創新創業能力是時代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推動創新創業的關鍵在于學生科學素養水平的提升。《全民科學素養行動計劃綱要》(2006年)中定義科學素養為“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科學素養是創新創業的基礎,而創新創業能力又能推動科學素養的發展,二者統稱為科創能力。當前通識教育中,由于專業設置、師資等問題,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一般由輔導員負責,僅傳授創業的基本知識和流程,沒有涉及科學素養的相關內容,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創能力。
3職業本科通識教育的破局思路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通識教育要契合時代發展需要,就要研究時代所需之人才的能力素養要求,找準行業、企業對學生能力素養要求迭代升級的變化,因此,職業本科的通識教育改革,需要改變單一的育人主體模式,與政府、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形成“政府引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導”的通識教育多元育人結構[6],解決“跨學科,跨主體”的難題,形成主體多元、手段多樣的育人形式,培育智能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3.1加強政府引導,創設通識教育氛圍
智能時代下,技術更迭速度不斷加快,專業技術教育有時無法跟上步伐,能力素養高低成為時代適應性的重要表現。然而,在傳統教育理念下,通識教育地位低下,“重專業,輕通識”的現象在高職院校尤為明顯。因此,需要政府引導,改變教育理念。目前,政府已經出臺了加強素質教育的系列文件,強化立德樹人,對勞動教育、美育、創業教育以及信息技術教育進行了規定。未來,政府可以進一步規范通識教育的必學課程,將其納入校園考核,舉辦相關賽事,創設通識教育氛圍,以提高院校領導和師生對通識教育的重視。
3.2建立校行業合作,現實多元育人
通識教育要改變傳統的僅由院校教師授課的方式,可以借鑒專業教育的經驗,加強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一是建立跨學科校企合作平臺。傳統校企合作是學科與其對應企業的合作交流,跨學科校企合作則打破學科邊界,鼓勵跨學科合作,及傳統商科文科專業與工科專業的新技術型企業合作,形成多學科領域的師資,引領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二是建立校校合作平臺。建立文科類院校與理工類院校、應用型院校與研究型院校的師資共享平臺,打造多角度、多方位、多維度的通識教育師資資源,直接承擔部分課程教學。三是培養青年教師。給他們明確的新任務,如講新課、講新內容、用新方法等。
3.3優化課程結構,體現行企人才需求
通識教育要充分利用數字時代的優勢,充分調研時代對學生的素養要求,挖掘行業、企業對人才的品德要求和能力結構,在此基礎上,調整優化課程結構,升級傳統課程,使其體現時代性,融入行業企業需求。可以在通識課程中設置“職業素養”模塊,通識課教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充分了解專業課程目標,并將其融入通識課程目標,實現全面銜接。如將傳統的“計算機基礎課程”調整為“信息技術課程”或“人工智能”等課程,將“應用文寫作”增加“PPT路演”模塊,“禮儀與審美”增加“職場禮儀”模塊等。
4“一體兩翼,多能培養”的立體式通識教育改革路徑
智能時代的通識教育改革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進行重構,以形成有深度、有時代性、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爭取最優的教學效果。職業本科的通識教育改革,可以通過構建“一體兩翼,多能培養”的立體模式,實現學生未來適應能力和工作崗位能力的雙重要求。
4.1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多能培養
智能時代催生新職業,企業轉型升級面臨新型人才短缺的緊迫問題。新職業重新定義人才素養,即既懂新一代信息技術、又懂具體行業應用的復合型人才。新型人才能力素養目標為:價值觀正確且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合作精神;掌握新經濟規律和跨界復合的知識結構,具有全球視野;具有交叉融合的新經濟思維能力,如數據思維、倫理思維、交互思維等;具備應對科技更迭的適應能力及創新能力,“會自我學習”和“持續學習”。
4.2搭建“一體兩翼”的培養體系,構建立體育人模式
根據能力素養目標要求,學校構建了以立德樹人、思維能力以及科創能力三種能力(以下簡稱三能)為重點的通識課堂為主體,通專融合的專業課堂和第二課堂為兩翼的課程體系,形成了立體式的通識教育育人模式。
4.2.1主體陣地:第一課堂強化三能培養
智能時代要求學生具備核心價值觀、思維能力和科創能力。因此,必須在第一課堂強化這三種能力的培養,并使其融入專業課程,進而實現價值觀引領、品德養成、人格塑造及可遷移能力的培養。首先,堅持立德樹人。以虛擬經濟和網絡經濟為表征的新經濟形式,對社會責任和社會公德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強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加強思政課教師與學科專業的聯系,與“企業工匠”對接,實現教學階段的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實踐環節的思想政治與職業素養融合。其次,發展思維能力。學生的學科交叉思維、跨界融合等能力是適應技術更迭、時代變遷的關鍵,也是時代適應性的重要體現。要注重學生“交互思維”“多學科思維”的培養,構建全過程的思維能力訓練培養體系。再次,強化科創能力。通識教育要根據時代和科技發展,革新課程設置,增設具有數字時代技術特色的課程,弱化技術基本原理,突出技術應用,以技術在行業場景中的應用為授課重點,啟發學生對未來技術與本專業融合的思考,并以課外活動的方式培養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增強科技應用能力。
4.2.2兩翼支撐:專業課堂和第二課堂同向同步培養
通識教育所培養的職業素養、建構能力和可遷移能力能夠構建專業技術的底層邏輯,夯實專業技術基礎。因此,通專融合的專業課程改革勢在必行,職業素養、思維能力、科創能力需要融入專業教學中,寫入專業教學方案中,“信息技術在專業中的應用和發展”模塊需要列入課程模塊。另外,三能的培養,除了在第一課堂(顯性課程)開設相關課程外,更需要學生從實踐中獲得和養成。因此,必須強化第二課堂的作用,頂層設計,實現培養目標,將第二課堂納入學分體系,開設“社會實踐課程”等課程,使學生通過參加校園活動也能獲得學時。
4.3打造數字化支撐的教育物理環境
智能時代不僅對人才輸出結果提出了要求,更為如何培養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學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可以應用于教學場景,實現精準教學和高效教學。一方面,借助新工具、新平臺,利用第二課堂和新媒體方式,以興趣為圓心,不斷放大知識的承載面,構建學生全面的知識廣度;另一方面,將通識教育的重心落實到教育的深度,從適應全球化、新時代社會競爭需求出發,重點培養可遷移的思維能力和元認知能力,以應對新的歷史變革。
總之,智能時代提高了通識教育的地位,職業本科作為新的教育類型,既要改變通識教育“過泛”的局面,還要轉變專業技能“獨大”的觀念,其引發的是對通識教育顛覆性的范式改革,是對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內容和參與主體的改革,也是應對智能時代的重要選擇。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高職新商科產教‘五重構、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及實施路徑研究”(GXGZJG2020A019)。
參考文獻
[1]尤西林.通識教育的公共性與本科公共課的深度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9(4):70-74.
[2]孫向晨,劉麗華.如何讓通識教育真正扎根中國大學——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中國大學教學,2019(7):41-46.
[3]林琳,王志學,安澤會.大學通識教育的中國模式[J].中國高校科技, 2018(3):53-55.
[4]宮斐,莫少林.智能時代高職院校“通專共進”課程模式創新研究——基于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課改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21(14):22-26.
[5]齊佳音,張國鋒,吳聯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科教育變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9(7-8):58-62.
[6]李虹漫.基于STEAM的高校通識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