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震
[摘? 要]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情境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 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以生為出發點,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堂教學情境,從而通過有效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 課堂教學情境;學習品質;數學核心素養
在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思維能力的發展無法通過灌輸達成,教師應該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并在參與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從而學會學習. 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索,全方位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從而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下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從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來看,若想讓學生主動學,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際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發現、探索、交流,這樣既可以有效淡化數學的抽象感,又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不過,受傳統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影響,實際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偽探究、偽情境的情況——課堂表面上看熱熱鬧鬧,但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 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來提高教學效益呢?下面筆者以幾種教學情境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若有不足之處,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創設問題導向型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問題是誘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動力源. 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設計問題導向型情境,進而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交流,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升技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思考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悟數學價值,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基于此,教師在創設問題導向型情境時,不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引入環節,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跳蚤市場上,某個同學一次性賣出兩件商品,兩件商品的價格均為30元,其中一件盈利20%,另一件虧損20%,你知道這個同學最終是獲利,還是虧損嗎?
問題給出后,教師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討論、猜想,大多數學生認為不虧不賺,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是盈利,還有極少數學生認為是虧損. 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高漲,此時他們能快速進入“打折銷售”知識的學習. 設置懸念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情境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樣才能真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情境服務于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創設探究思維型情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探究是數學學習的必經之路.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材知識點改編成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以此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同時,改編后,抽象的知識點會變得更加生動具體,會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自然流暢,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例如,教學“確定圓的條件”時,大多數教師會從直觀感知出發,通過展示圓、繪制圓,引導學生抽象確定圓的條件. 這樣雖然比較直接、直觀,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直接呈現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基于此,教師提出如下探究型問題:
(1)經過一點可以作多少條直線?
(2)經過兩點可以作多少條直線?
(3)經過三點可以作多少條直線?
(4)幾點可以作一條直線?
(5)你認為幾點能夠確定一個圓呢?
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能喚醒學生的原有認知,此時學生會主動通過嘗試、猜測、交流、討論尋找解決辦法. 創設認知沖突,不僅能喚醒學生的探究欲,而且能為探究性活動指明方向. 雖然經歷以上探究活動可能會消耗一些時間,但是其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學中,教師不要將知識、經驗等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生,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究空間,借助探究型情境讓學生進入探索狀態,誘導學生去猜想、嘗試、發現,進而提升思維品質.
創設活動開展型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摒棄單一的講授方式,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應用數學. 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社會調查等活動,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例如,教學“展開與折疊”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安排學生準備剪刀、白紙等工具,課上教師首先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動直觀感知圓柱、圓錐的展開圖. 動手實驗有效地降低了思維難度,學生既可以根據立體模型聯想展開圖,又可以根據展開圖聯想立體圖形,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剪、折、拼”等活動制作一些簡單的立體模型,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創設活動能為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教學增添活力,學生在活動中不僅獲得了新知,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再如,教學“統計圖的選擇”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情境:課前請各小組分工合作,收集本班學生鞋子的尺碼,并將收集到的數據用適當的統計圖表示出來,看看有哪些發現. 將本課的研究內容放置于實際背景中,激發了學生研究數學的熱情,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另外,將單純的講授轉化為學生主動探究,避免了單純制作圖表的乏味. 同時,調研活動培養了學生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讓學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
當然,教師創設社會調查、動手操作等活動情境時,要讓這些活動具有可操作性,確保不會為學生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和學習負擔. 同時,在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以便通過有效的互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創設信息展示型情境,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逐漸走進初中數學課堂,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加大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力度,借助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點和找點時,教師可以融入經典的“掃雷游戲”,讓枯燥的描點活動變得生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玩“貓和老鼠”的游戲,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給出老鼠的位置,讓學生說出老鼠的坐標,以此讓學生牢記坐標的有序性. 這樣的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學得更加輕松和愉悅,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并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通過師生的有效交流,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媒體技術有其無法比擬的優勢,但這并不代表它可以完全取代常規媒體,教師在應用時一定要把握好度,切實從教學實際出發,少一些浮華的形式,將課堂教學落到實處.
當然,課堂教學情境并不局限于以上這些形式,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際合理創設,以此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情境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去探索、去應用,進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總之,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過無論應用哪種模式,都應以學生為出發點,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情境,以讓學生更好地融于情境,進而提升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