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進



[摘 要]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教學時應關注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并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交流,歸納等一系列真實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包括學生數學直觀想象力在內的各方面能力。
[關鍵詞]綜合與實踐;估計;數感;比較;數學直觀想象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7-0080-04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包含“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其中,“綜合與實踐”內容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
教材安排的“綜合與實踐”內容看起來難以操作,有時會被任課教師忽略。為引起我校數學教師對這部分內容的重視,我校于2020年2月申報了市級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視角下農村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案例研究”,開設了一年級綜合與實踐“我們認識的數”同課異構活動,課中展現的“指向小學生數學直觀想象力培養的真探究”,讓筆者受益良多,摘取片段,分享如下。
一、課堂寫真
【環節1】說一說,感悟應用
師:聽兒歌(略),你從兒歌中聽到哪些數?
生1:我聽到10、20、30……
生2:我聽到1、2、5、9。
生3:我還聽到11、19、77、99。
師:很好,這些數是我們學過的幾十幾的數。剛才大家說的數都是100以內的數,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生活,找找身邊的數,感受數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吧。
師(出示教材第40頁場景圖,圖略):你能像這樣用100以內的數說一句話嗎?
……
師:你猜老師今年多大?
生4:39歲。
師:大了。
生5:30歲。
師:小了。
……
師:猜對了,老師今年剛好35歲。
師(出示教材第40頁場景圖,圖略):你能說出家中每個人的年齡嗎?
……
師:圖中哪個人的年齡可能是64歲?
生6:這個人可能是爺爺或者奶奶。
【環節2】猜一猜,體驗估計
課前教師已將班級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派出一個代表抓豆,其余每人一張記錄單。
1.抓蠶豆游戲
師:下面我們一起玩抓蠶豆游戲。
師(抓一把蠶豆):你估計我抓了多少粒?
(學生的回答有18、25、19、31……,教師把所抓的蠶豆放到實物投影上,由學生一起數出蠶豆粒數,結果是20)
師:剛才誰估得準一些?
師:下面請各小組進行抓蠶豆游戲。每組的組長抓一把蠶豆,其他同學先估一估,然后小組成員一起數出蠶豆的粒數,看誰估得準一些。
(學生活動;各小組結果分別是16、15、18、17)
師:你們抓一把蠶豆的粒數與老師抓的20粒比較,結果怎樣?
生(齊):少。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1:因為我們的手比老師的小,所以抓的粒數少。
生2:老師的手比我們的大,抓的粒數多。
(教師先引導學生說出表述完整“都是抓蠶豆,老師的手大,抓的粒數就多些;同學們的手小,抓的粒數就少些”,然后選第一組組長的數據16板書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如圖3)
2.抓花生米游戲
師:接下來,我們進行抓花生米游戲,還是老師先抓,你們估一估。
師:剛才我們是一個一個地數的,這次你們想怎樣數?
生(齊):兩個兩個地數,五個五個地數……
師:假如你們也來抓一把花生米,粒數與老師抓的54粒比較,結果會怎樣?
生(齊):比54少。
師:原因是什么?
生3:老師的手比我們的大,所以抓的粒數多。
生4:我們的手小,所以抓的粒數少。
(教師引導學生表述完整“都是抓花生米,老師的手大,抓的粒數多些;同學們的手小,抓的粒數就少些”)
師:我們需要驗證這么說對不對。請各組按抓蠶豆的方法抓花生米。
師(展示記錄單):四個小組抓花生米的結果分別是41、39、44、35。這些數確實都比老師抓的54粒少,老師選第一組組長的數據41補充板書(如圖4)。
師:我們一起看表格中的數據。如果橫著比,你有什么發現?
生5:抓蠶豆時,老師的手大,抓的粒數就多,我們的手小,抓的粒數就少。
生6:抓花生米時,老師的手大,抓的粒數多,我們的手小,抓的粒數就少一些。
師:是啊!抓同一種東西,老師的手大,抓的粒數多,你們的手小,抓的粒數就少一些。
師:如果豎著比,你有什么發現呢?都是老師抓的,怎么會抓的蠶豆少而抓的花生米多呢?
生7:蠶豆的個頭大,抓的粒數就少,花生米的個頭小,抓的粒數就多。
師:我們再來比較第一組的數據,都是第一組組長抓的,怎么會抓的蠶豆少而抓的花生米多呢?
生8:都是他抓,蠶豆的個頭大,抓的粒數就少,花生米的個頭小,抓的粒數就多。
師:真了不起!通過比較,一下子就發現了隱含的規律,其他同學也來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同樣抓一把,抓不同的東西,東西的個頭大時,抓的粒數少一些;東西的個頭小時,抓的粒數就多一些”)
3.抓黃豆游戲
師:下面玩抓黃豆游戲,老師課前試抓了一把黃豆,數了一下是130粒,130這個數大家熟悉吧!它比100……
生(齊):大。
師:想一想,假如你們也抓一把黃豆,它的粒數應該在哪個范圍?
生9:我認為應該比130小,因為我們的手比老師的手小。
師:對!那這個數還應該比……
(教師一手捏著一粒花生米,另一手捏著一粒黃豆,并靠在一起示意學生看)
生10:還應該比41大,因為都抓一把,黃豆的個頭比花生米小,所以這個數應該比41大。
師:太好了!相信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接下來各組開始活動吧!注意,組長抓好后,小組成員先估一估,再數一數,數好后看誰估得準一些。
師(展示記錄單):四個小組抓黃豆的結果分別是77、89、113、90。這些數都是在41到130之間嗎?(學生齊答“是”),看來大家的估計是有道理的。
師(選第一組的“77”寫到表格中,如圖5):大家一起看表格中的數據,橫著比有什么規律?
(教師引導學生完整說出“抓同一種東西,手大的,抓的粒數多,手小的,抓的粒數少”)
師:那豎著比又有什么規律?
生11:發現蠶豆到花生米到黃豆,它們的個頭越來越小,所以老師抓的粒數就越來越多。
師:從下往上看這3個數,又怎么說呢?
生12:從黃豆到花生米再到蠶豆,它們的個頭越來越大,所以老師抓的粒數就越來越少。
師:真不簡單!請同學們再看這位同學抓的數據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在小組里交流一下,看誰的分析更準確更完整。
(學生組內交流)
師:如果這位同學抓的東西的個頭比蠶豆還大呢,那他一把抓的粒數會怎么樣?
生(齊):比16還小。
師:反過來,如果這位同學抓的東西的個頭比黃豆還小呢?
生(齊):那就比77粒還多。
(教師引導學生表述完整“同樣抓一把,抓不同的東西,如果抓的東西個頭越來越大,那么抓的個數就越來越少;如果抓的東西個頭越來越小,那么抓的個數就越來越多”)
【環節3】數一數,豐富實踐
師:剛剛我們用認識的數交流了生活里的事情,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數量估計。你能數一數教室里一些物體的個數嗎?
(學生的回答有燈、桌子、全班同學……)
師:請數一數我們班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匯報)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隱藏著好多數,課后大家去估一估,數一數吧!
二、聽課感悟
本節綜合實踐課的主體部分是“猜一猜”。教師先后組織學生進行了三次抓豆活動,緊緊圍繞“誰估得準一些”和“通過比較發現了什么”這兩個問題開展教學,學生在一系列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帶著濃厚的興趣,逐步形成估計意識,發展數感,親身經歷數的綜合與應用的真探究過程,訓練了思維,數學直觀想象力得到培養和提升,真可謂“教學無痕、潤物無聲”。
1.“誰估得準一些”,學生的想象由無序到有序,數感依“豆”倍增
第一步,在抓蠶豆游戲中,教師先抓一把蠶豆,讓學生猜一猜粒數,此時學生的猜是隨意的;在師生共同數出粒數之后,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此時各小組成員的猜仍是隨意的;直到對照板書中的16和20兩個數進行比較,學生才明白“都是抓蠶豆,老師的手大,抓的粒數就多些,同學們的手小,抓的粒數就少些”。
第二步,有了第一步經驗的支撐,進行抓花生米游戲之前,教師的提問“假如你們也來抓一把花生米,粒數與老師抓的54粒比較,結果會怎樣?”引發學生思考,學生會明白自己抓的花生米數量肯定比54粒少,猜數量時有了些依據。通過引導學生對板書中兩行數據進行比較,學生進一步明白了“同樣抓一把,抓不同的東西,東西的個頭大時,抓的粒數少一些;東西的個頭小時,抓的粒數就多一些”。
第三步,當學生在前兩步有收獲時,教師組織抓黃豆游戲。此時教師直接報出課前所抓一把黃豆的粒數,讓學生對照表格數據,估一估自己抓一把黃豆的粒數,因為這個數量在一定的范圍內,所以學生估猜的數量更加合理。問題“誰估得準一些”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有先抓后估,有先估后抓,有集體估數,有小組估數,學生的腦、口、眼、耳、手等多個感官參與實踐活動,得來的數據是真實的。在此基礎上加強說理,多讓學生復述,以及在小組內交流收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數感依“豆”倍增,學生數學直觀想象力得以培養和提升。
2.“通過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的想象螺旋式攀升,思維向縱深漫溯
教師引領學生對數據進行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分析、歸納,挖掘數字背后隱含的規律,這是本節課的又一亮點。第一次比較,橫向比16和20的大小,學生明白了“都是抓蠶豆,老師的手大,抓的粒數就多些;同學們的手小,抓的粒數就少些”。第二次比較,得到師生各抓一把花生米的粒數后,結合第一組數據,先橫著比再豎著比。橫著比,不僅驗證了第一步的結論,而且學生更加堅信已得結論的正確性。豎著比,先看教師抓的20粒和54粒,學生不能一下子理解隱藏的規律,此時教師啟發學生理解“同樣抓一把,抓不同的東西,東西的個頭大時,抓的粒數少一些;東西的個頭小時,抓的粒數就多一些”。隨著對數據16和41的比較分析,學生對結論的理解更深入。第三次比較,對表格中三組數據進行橫向比較,學生會對“抓同一種東西,手大的,抓的粒數多,手小的,抓的粒數少”的含義理解更深;對表格中的三組數據進行豎向比較,學生對“同樣抓一把,抓不同的東西,東西的個頭大,抓的個數少一些;東西的個頭小,抓的個數就多一些”的理解更豐滿,特別是在教師追問“如果東西的個頭比蠶豆更大呢”“如果東西的個頭比黃豆更小呢”后,學生真正領悟“同樣抓一把,抓不同的東西,如果抓的東西個頭越來越大,那么抓的個數就越來越小;如果抓的東西個頭越來越小,那么抓的個數就越來越大”的含義。多次比較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巧妙地滲透了極限思想。
經過多次比較,學生思維拾級而上、螺旋式攀升、向縱深處漫溯,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再度增強,數感再度發展,學生數學直觀想象力沿著更寬更廣的方向發展和提升。
本節“綜合與實踐”課緊緊圍繞“誰估得準一些”和“通過比較你發現了什么”這兩個核心問題驅動學生的思維,在提升了學生估計意識和能力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數感,學生數學直觀想象力的培養得以落地生根,這是“綜合與實踐”課程重要任務之一。“沒有直觀想象力的靈魂,就如沒有望遠鏡的天文臺”,讓綜合與實踐課程成為培養學生數學直觀想象力的沃土。
【本文系鹽城市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視角下農村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案例研究”(課題編號:2020N-39)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楊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