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斌 柳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體系非常重要的內容。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活動中,強化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為實現高校思政教學的穩健發展提供了路徑支持。文章在闡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內在機理、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價值的基礎上,提出致力于教育理念的創新突破、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體系、發揮主流價值觀導向作用等實施路徑,為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融合,助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與成效。
[關鍵詞]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6-0025-03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對人情感、思想以及精神方面健康發展的關注和引導,是各大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內容以及選擇的主要路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活動開展中,重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的作用,是實現教學質量提升,培養更具有綜合人文素質人才的關鍵,也是創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1]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新的著力點,為實現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導。
一、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內在機理
(一)以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出發點的人文關懷
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兩個新名詞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變化”。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為中心,強調教育對人的關懷、社會對人的關愛,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心人內心的感受,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意識,能客觀地認識事物,面對不斷變化的事物能客觀冷靜地分析變化和差異。在思政工作中,人文關懷強調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強調不同個體的全面發展,滿足不同的需求。[2]人文關懷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尊重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強調人的精神和文化意識,重視精神與文化對人的積極促進性作用。人文關懷思想尊重人的主體性,強調以人為中心,強調人是物質生活的主體,也是政治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主體,強調對人進行多方面、多層次需求的關心。人文關懷思想不僅從物質層面對人的需要進行滿足,同時更關心人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創造條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以及精神自我發展需要,在滿足人的個體需求的同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理論的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是我國心理學中常見的詞匯,是心理學專業術語之一,在學術界中的運用較為頻繁。心理學在我國思政教育工作中首次被提出,始于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心理疏導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人精神以及文化需求的重視和關注,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正確價值觀以及政治素養的教育和培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心理疏導強調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以及精神狀態的關注,強調通過思政工具對學生的健康心理進行疏導,消除大學生錯誤思想觀念以及政治觀念,消除道德規范等方面的消極情緒,引導大學生在思政學習中能培養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道德素養,重視學生個人情感的表達以及健康心理的樹立,重視大學生個人心理健康的發展,強調以人為中心。
(三)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之間的關系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同時兩者之間又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從兩者之間的差異中進行分析,人文關懷重視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給予個體結合實際的關懷,心理疏導則強調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心理障礙性疾病的發生。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之間又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人文關懷對心理疏導活動的開展具有引導性的作用,能確保心理疏導活動開展的人文關懷性,是開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之間又具有一定的聯系性。[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高尚的思想品質為要義,結合學生的內在精神需求,實現社會價值與學生個體價值的有機統一。而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思想下,將思政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教學內容作為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是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理念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教學活動開展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對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價值
(一)凸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發展也成為高校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主要人才,其思想問題的正確引導,成了當今高校思政教育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完善思政工作,在教學中,應更好地開展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綜合性素質人才。[4]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樹立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路徑。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將心理疏導以及人文關懷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凸顯以人為本教育發展理念的關鍵。在教學中注重思政教育本身的效果和作用,為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路徑支持。實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和推廣,為大學生思政工作開展提供了創新發展路徑,是滿足人文關懷需求,實施心理疏導的主要路徑,為實現大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以及全面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教學任務的必然選擇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強調在理論知識教育中,應加強對學生德育的培養,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以及政治覺悟的主要路徑,在教學過程中,應圍繞學生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案的設計,為實現提升學生思想水平,文化素養以及道德品質提供一定的基礎保障,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發揮自我價值,為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新時代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學中應重點關注學生的思想素質以及心理品質,保障學生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近年來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強調關注學生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對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學任務具有基礎性保障作用,也是目前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關鍵。
(三)構建新的學習管理模式
高校由于地域不同以及教育教學歷史不同,其校園精神文化內涵也不盡相同,但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實現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構建全新的學習管理模式,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改革發展,在教學管理中就應對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給予高度重視,將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同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理論進行有效的整合。強化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運用,幫助高校思政教學課堂構建新的學習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教學中構建師生之間良好互動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在教學中為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高度的學習自信,使學生能更好地發揮自我價值,為實現社會主義穩健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實現高校思政教育體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教學的路徑
(一)致力于教育理念的創新突破
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礎,在高校思政教學改革中,要體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思政教學的指導作用。在教育教學中,首先應創新教育理念。第一,在教學中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對話方式,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要為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構建一定的平臺。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單一灌輸的知識教育方式轉變為雙向交流的互動型教學模式,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室,心理宣泄室,配置相應的儀器設備以及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好地處理自我心理問題,確保學生的健康成長。第三,在教育教學中,應由理論抽象到具體生動,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理論知識進行生動化的表現,使大學生能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相應的思政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5]
(二)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體系
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下,其教育目標具有隨意化傾向,導致在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生發展目標存在目標性不足以及教學質量水平較低的情況。在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實現高校思政,體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教學成了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主要路徑,而在教學過程中,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體系則是完善人文關懷機制和心理疏導、構建高質量高校思政教學水平的主要表現形式。首先,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活動設計以及開展中,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案,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固化模式,針對學生實際學情,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激發學生學習潛力。學生的獨立性是新時代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應非常關注的內容,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獨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重視每一名學生的需求。在思政教學中,人文關懷的落實應從教學環境以及教學內容的選擇等角度出發,結合學生的差異,在教學中采用獎勵和鼓勵式教育為主,構建良好的互動關系,鼓勵學生參與討論,聆聽學生的意見和看法,鼓勵學生勇于表現自我,表達自我。同時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強化互動性教學模式,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最后,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發揮主流價值觀導向作用
大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中容易受到周圍環境以及周圍人的影響,同時,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為進一步實現高校思政教育,體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發揮主流價值觀導向作用。教學中融入榜樣范例,從典型的案例中詮釋主流價值觀,使學生能全面準確的認識和理解主流價值觀的要義。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宣傳先進典型以及道德楷模等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在學習中能感受到榜樣身上所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并在其自身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外在的輸出力量,能通過榜樣作用指導自己正確行為的選擇。鼓勵學生向身邊的優秀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品質和價值觀,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四)構建多元化網絡思政育人陣地
隨著我國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以及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中應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教學任務瞄準學生的興趣發展方向,增強思政教育的感召力。教學過程中,依托多元化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環境。通過線上思政平臺的構建,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教學形式,拓展學生的視野,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創新傳播渠道,實現線上資源的共享,并充分利用學生課下碎片化時間,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時政熱點。在網絡信息技術支持下,構建多元化網絡思政育人陣地,引導學生在其感興趣的信息獲取方式下,建立正確的三觀和政治素養。高校思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提升自身對網絡信息平臺的操作技能,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和感染性,構建師生交流平臺,在線上教學平臺中,及時了解學生關注的事物以及學生思想動態發展;選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為實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教學路徑提供一定的技術和平臺支持。
四、總結
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是一項完善人、發展人以及培養人的教育活動,是高校落實教育教學體系改革,實現教學根本任務的關鍵。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對人情感、思想以及精神方面健康發展的關注和引導,是各大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內容以及選擇的主要路徑。為進一步實現高校思想教育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融合,應不斷從教學體系以及多元化教學模式構建中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迪麗娜爾·阿不力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新理念——以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1):71-73.
[2]陳明,張娜.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基層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調查研究——以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國際公關,2019(8):89.
[3]樊芝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研究——以寧夏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山西青年,2019(19):23-25.
[4]趙潔,林玲玲.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職院校“三全育人”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以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為例[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22,38(4):35-38.
[5]高紅波,屈夢茹.“廣播電視新聞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獨特優勢與案例教學——兼談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在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的應用價值[J].教育傳媒研究,2022(6):31-34.
(責任編輯:張宏玉)
*基金項目:山西省教育廳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萍紕撔掠媱澑黝愴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2022W209);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五育并舉背景下高校優良學風培育模式研究”(2022zsszsx145)。
作者簡介:賈斌(1995—),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柳楊(1989—),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