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麗
【摘要】在新課改下的小學體育教學中,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喜愛與青睞,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體育運動的樂趣,并逐漸養成自主學習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及習慣,從而全面促進小學生學習能力、身心素質、體育素養等的綜合提升。本文主要就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游戲化教學的意義和策略進行了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體育 游戲教學 實踐策略
引言
新課程教學改革制度強調學生身體與心理的全面健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學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而為了能夠契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體育工作者提出了以游戲活動代替機械練習的教學新觀點和新方法,旨在借助游戲來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和活躍性,利用游戲化教學活動的優勢和價值守護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一、小學體育游戲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新時期的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改革與創新,以更好的適應教育新形勢下學生的發展需求。游戲化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體育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活動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和相互了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和進度, 同時借助游戲化體育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高效實現體育教學的既定目標,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埋下伏筆。
(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在7~12 歲之間,正是身體、心理發育的黃金時期,體育教學就是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而鑒于該年齡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傳統的機械練習式體育教學方法無法激起他們的參與熱情,相對而言,還是游戲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因此,要想確保體育教學的理想成效,教師可以從游戲化教學的角度出發,設計出更多契合體育項目教學內容及目標,以及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的游戲項目,為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二、小學體育游戲化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
(一)設計體育游戲,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體育教學中,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出游戲教學的價值和優勢,教師需要結合體育教學的內容、體育運動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認知和學習需求,設計科學合理的體育游戲活動。例如,低年級的小學生運動能力有限,體育游戲活動的設計應該以簡單、有趣、操作性強為主,讓低年級的小學生能夠以高昂的興趣和熱情參與到游戲活動中,更好的掌握體育教學的知識內容和運動技巧,實現教育與興趣的有機結合,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聯系實際生活,開展情景教學
小學階段是我國教育體系的基礎階段,該階段的教學內容大多都比較淺顯, 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體育學科也不例外。根據這一點,小學體育的游戲化教學就應該注重游戲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在脫離課堂之后依然可以開展體育運動,從而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授“小籃球”體育項目的時候,小學體育教師就可以結合“搶凳子”的生活游戲與運球項目,開展“運球搶凳子”的體育游戲,要求學生圍著中間的凳子圍成一圈,一邊運球一邊注意教師的口令,在教師發布號令的第一時間搶占有限的凳子,且必須是籃球和凳子都有才算成功,否則將會被淘汰。在這樣簡單易操作的體育游戲活動中,學生的運球能力和反應速度等多項能力都將得到有效的鍛煉與提升。
(三)滲透游戲競爭,提高教學質量
體育運動之所以會深受學生的喜愛,對抗性、競爭性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大因素。基于此,小學體育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巧妙滲透競爭性,通過比賽類游戲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良性競爭意識以及自信心,以高質、高效的體育教學活動來促進小學生的綜合健康發展。
例如,在教授“接力賽跑”體育項目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接力賽跑的游戲比賽,將學生分為人數均等的若干個小組,組內成員遵循接力賽規則依次參與接力,最終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在這樣的體育競技游戲活動中, 學生被喚起的不僅是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還有彼此配合的團隊意識以及你追我趕的競爭意識,對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結語:總之,在新時期的小學體育教學中,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方式相較于傳統的機械練習,明顯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讓小學生更加積極主動且深入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能、鍛煉身體和魄力,有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為此,體育教師需要結合教學設計與游戲活動,設計新穎有趣、合理有效的體育游戲,以此豐富小學體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幫助學生取得更理想的學習成果和發展成效。
參考文獻:
[1].)論述以游戲為主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實踐探究[C]//.教育:人之為人的生長過程———校長教育思想的凝練與踐履會議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2:611-616.DOI:10.26914/c.cnkihy.2022.004023.
[2]侯科羽。 智選時機,妙用游戲———論小學體育游戲化教學[J].學苑教育,2021(3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