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魯峰
摘 要:在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背景下,“專業思政”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是對“課程思政”的深化與拓展。以專業核心素養為引領,構建烹飪專業核心價值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標準和課程標準;搭建課堂育人平臺、實踐育人平臺、文化育人平臺;扎實開展教師思政“強基工程”、思政素材“挖掘工程”、教學方法“改革工程”和教學效果“評價工程”,從而構建“1234”“專業思政”體系,實現技工院校從“課程思政”到“專業思政”的轉化。
關鍵詞:核心素養? ? 技工院校? ? 專業思政
課? ?題:本文系湖南省技工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大思政背景下技工院校烹飪專業的‘專業思政體系構建與實踐”(課題編號:JYKT202116)的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進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觀點,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學生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取得豐碩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覆蓋面不全、理論研究不深、實踐水平不足等問題。“專業思政”體系建設是在尊重專業建設規律的基礎上,整合課程資源,統一規劃、整體設計、科學實施,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是對課程思政的深化和更高水平的建設。
一、專業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人類適應時代需要及未來發展、能夠解決諸多復雜問題的能力總和,是基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育目標。與傳統的教育目標不同之處在于,核心素養不是既定的、完成時態的表達,而是包括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的集合,是一個多維度、多功能的概念,是學生在學習階段逐步形成和掌握的、能夠幫助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的能力或品格。專業核心素養是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結合專業特性發展而來的,兩者之間是個性與共性、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專業核心素養培育與體系的構建要兼顧“個體發展”與“專業發展”的雙重取向,同時是個人能力和專業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催化劑。專業核心素養作為學生培養工作的指揮棒,是該專業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重要基石,是學校立德樹人建設的重要抓手。而在教育教學方面,專業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
二、“專業思政”
“專業思政”是課程思政在更廣泛的橫面和更深層次的縱面的延伸,是做好課程思政的應然之意。“專業思政”具有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專業學科獨特性和體系性,在建設過程中既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又注重價值認知的形成。專業思政的推進在目標取向上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是同向同行的,即在提升個體能力的過程中實現個性的解放和發展。從專業建設的宏觀層面來講,“專業思政”是以專業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實施主體,利用專業育人特點和優勢,圍繞專業人才核心素養培育,在專業課程中有機融入政治素養、專業素養、道德素養、職業素養等,從而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專業思政”是上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育人一體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舉措。
三、烹飪專業的“專業思政”體系構建
(一)構建一個核心,把握思政育人方向
烹飪專業各課程的知識體系內涵重在認識和理解烹飪的發展和內在規律,并由此形成追求卓越、誠實守信、服務奉獻等核心價值觀,在烹飪專業各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務必注意維護這些帶有專業、學科特色的價值觀。基于目標導向理論,也為了把握思政育人的方向性,圍繞政治素養、專業素養、職業素養和個人修養四個方面建立模型。
首先,烹飪教育作為飲食文化教育的代表,要擔起文化強國的重任。烹飪專業的學生具有對飲食文化理解上的價值融合優勢,因此,該專業的核心素養培育要從文化認同逐漸過渡到文化自信,進而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及政治認同。
其次,烹飪教育作為技能服務型教育的代表,應當注意烹調技術的基礎特征,著重于專業素養的培育。將工匠精神所包含的職業認同、專注、創新等品質有機融入專業教育過程,還應結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精神,深化飲食健康思想等內涵,以便服務于畢業生的終身發展。
再次,烹飪教育作為職業教育內容之一,具有職業教育的一般特征,職業素養的提升和崗位適應性是職業教育對接行業、崗位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直接體現。因此,烹飪專業核心素養的培育既要關注情境化,也要強化產教融合的實效性,將愛烹飪、會服務、講衛生、能節約等精神融入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
最后,烹飪教育是培養服務型人才的教育。要深刻理解個人修養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因此,餐飲行業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較強的法治意識,而且要具備較好的道德修養、身心素質,以及對社會有益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等。
(二)優化兩個標準,規范思政育人目標
一是參考國家職業標準、職業規范,在調研的基礎上完善烹飪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做好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標準建立要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以核心素養為主線,對畢業生綜合素質要求和目標進行精準設計,并對畢業生核心素養生成與培養目標的吻合度進行跟蹤和評估,建立人才培養目標動態調整和長效機制。
二是將專業核心素養嵌入課程思政建設的各個環節,合理制定課程標準、設計課程內容。在目標要求上,需要對課程學習后應該養成的品格和掌握的關鍵能力進行明確規定,例如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誠實守信的職業素養、勇于探究的創新精神、事無巨細的安全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在內容設計上要充分體現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理念,讓教學任務與典型工作任務對接、課程與崗位對接、專業能力與市場需求對接。
(三)搭建三個平臺,拓展思政育人渠道
一是課程思政課堂育人平臺。立足“融”和“通”,尋找專業授課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結合點,了解學生的情感、意志、觀念、能力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共情點”。在教育教學中,注重提升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踐行家國情懷、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專業能力的提升。
二是知行合一實踐育人平臺。實踐是創造價值的教育過程,依托學生社團開展“傳統技藝進社區”“校園美食節”等社會實踐品牌活動,并將其作為第一與第二課堂融合的抓手、創新創業的孵化器以及學生就業、參與社會服務的推進器,讓教育成為充滿生命力的活水。
三是傳承創新文化育人平臺。烹飪專業的文化育人要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品牌活動,如文化大講壇、飲食文化青年說、授帽儀式、十八歲成人禮等活動,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
(四)實施四項工程,增強思政育人實效
一是教師思政“強基工程”。技工院校專業課教師應始終將課程思政作為“德融課堂”工作的終極目標,在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助力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服務“大思政”育人格局。生活即教育,思政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教師要學會“講故事”,通過身邊故事的講述去傳達一種道德、一種精神、一種品質,并將該故事延伸到專業教學。
二是思政素材“挖掘工程”。以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結合課程特色,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新的與專業教育高度適應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這樣不僅能夠縮短備課時間,也能避免課程設計的碎片化。整合碎片化的思政元素,如專業技能課中制作發絲牛百葉時的工匠精神、菜品裝盤時的審美意識、操作結束后的衛生意識,以便能夠更好地服務系統化的專業思政建設。
三是教學方法“改革工程”。可通過教學研討、集體備課,從素材庫中提取相關元素,確定某課程、項目、任務的“德融”教學設計及內容,針對不同素材,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如在課前案例巧妙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思政元素;課中實踐中有機融入節約意識、衛生意識、安全意識等;課后拓展中融入服務意識、創新意識等。
四是教學效果“評價工程”。“專業思政”教學成果大多是隱性的,需要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法以開展系統有效的評價工作。評價體系既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定性評價,也要關注發展性評價,從而推動“專業思政”的內生性改革。對專業學習態度的變化、專業各課程學習成績的提升、教學過程的認可、實時熱點的關注等的綜合性考查,才能體現出“專業思政”教育體系實施評價的真正內涵和符合學科專業特點的務實性。
四、小結
“專業思政”作為課程、專業、思政的有機鏈接,是落實大思政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是對課程思政的深化和再認知。在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及各環節有機融入本專業所蘊含的核心價值、所承載的思政育人功能,能夠實現專業育人和育才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在“專業思政”構建過程中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人才培養過程始終,推動立德樹人理念的深入實施。
參考文獻:
[1]閆長斌,郭院成.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J].中國大學教學,2020(10).
[2]曾雪琴,王利文,丁川,等.應用型本科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土木工程施工組織”課程為例[J].常州工學院學報,2021(3).
[3]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1).
[4]李春旺,范寶祥,田沛哲.“專業思政”的內涵、體系構建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9(4).
(作者單位: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