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麟芳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與信息技術的突飛速發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正悄悄地進駐教育教學實踐應用中。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融合, 能夠逐步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更能夠讓知識立體化呈現。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它既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歷史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引導性,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有效融合,必須加快步伐,還應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鑒于此,擬通過本文淺談對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有效融合的探究與實踐。
關鍵詞:信息技術 歷史教學 有效融合 探究實踐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一)轉變教育觀念,實現教育的改革
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學直觀性不強,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不高,加上初中生邏輯思維能力不佳,造成教學質量不佳。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和感悟歷史中的人物和事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進行了有效融合,大大彌補了以往教學模式的不足,切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真正實現了創新人才的培養。[1]
(二)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來促進教學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引入,歷史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必須要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教育發展,讓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融合促進教學結構完善。制作先進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身臨其境走進歷史、感悟歷史,在教學實踐中將教與學的過程進行優化融合,既創新了教學模式與資源,又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還有利于促進資源庫的建立。
(三)貫徹終身學習理念,培養學科專業發展素養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習,拓展學科專業知識和素養,提升教學技能與水平。互聯網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對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創新方法和手段,把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課堂教學中,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有效教學融合的研究
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材結構合理、內容豐富,注重以人為本,弘揚高尚美德,折射人文關懷,符合當代學生心理、生理、思想等的發展。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如微課,進行教學,制作微課與歷史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迅速進入到課堂教學中。特別是講授新課時,制作核心知識型的微課,讓學生進行預習,能幫助學生歸納課文重點知識,鞏固課堂知識,構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突破重難點。例如,在講授《秦統一六國》時,預先在網上找到相關秦滅六國的相關圖片,搜集相關歷史劇用Photoshop制作圖文混排并配上優美的音樂特色視頻,引導學生加深對歷史場景的了解,并掌握“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幫助學生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以及秦朝建立的一套官僚體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筑馳道;最后讓學生認識到秦滅六國是符合歷史潮流和人民愿望的,是歷史的進步,進而突破本課的重難點。[2]
三、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有效融合的實踐
(一)信息技術的直觀效果
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有效融合的優勢,教師應大量閱讀專業期刊、搜索媒體素材、瀏覽資源平臺等,搜集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專題紀錄、矢量元素、實物模型等呈現在教學中,使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久遠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真實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例如,在講授《對外開放》內容時,首先出示預先制作好的短視頻,展示中國深圳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發展至今的對比圖片。通過真實圖片的展示,學生能直觀地看到改革開放后的深圳,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改革開放給深圳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深入理解“什么是深圳的速度”,這種直觀感受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感覺對外開放帶來的變化,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勝利成果,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提升了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了教師的信息技能與素養。
(二)增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
信息技術應用于歷史教學,可以靈活創設教學情境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營造身臨其境的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走進歷史并感悟歷史。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這節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讓學生直觀地體驗鴉片戰爭的過程,使學生對鴉片戰爭進行具體直觀的了解,并適時地創設情境向學生提問,鴉片戰爭為什么以中國戰敗賠款、割地、商定關稅而告終,最后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辱國喪權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使當時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
一堂好課如何導入,尤其重要且關鍵。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具有色、光、圖、聲等優勢的視頻,能輕松直觀地導入新課,讓學生溫故而知新,調動學生的觸覺、聽覺、視覺,拉近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走進歷史、感悟歷史。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導入更有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讓學生能獨立、自主、合作、探究、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和提升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學習,發揮自身的才能,掌握基本知識脈絡,通過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建構知識體系,鍛煉分析辨析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創造思維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個性化學習受到了重視,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有效融合是新課程改革的焦點, 也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和必由之路。通過信息化教學資源,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正是今后教學發展的重要方向。相信隨著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中的有效融合,初中歷史教學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張志忠.淺析初中歷史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必要性[J].學周刊,2018(18).
[2]高緒紅.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分析[J].讀與寫(上),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