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菊
摘要:眾所周知,音樂課堂是小學音樂教育活動的主要方式,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深知音樂學習對學生的意義之重大,特別是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習,因此,我們要加以重視,并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能力,促進高效課堂的開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 ?教育教學 ?主體 ?興趣 ?多媒體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改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于音樂有了新的認識,音樂教育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小學音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就必須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并參閱大量的文獻,對于新時期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發展模式有著深刻的理解,下面將簡述一二,供同仁參考指正。
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創新精神的培養
其實,小學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實踐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象都會有一定的差異。作為教師,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的生活環境和閱歷,構建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在教學中靈活實際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激發學習熱情,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新的課程觀認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為了培養專門人才,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而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則是以班級為單位,按學科教學課標規定的內容組織教學,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獨立性無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探究性和創造性受到一定限制,學生間缺乏交流、合作,學生動手的機會比較少。而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學生往往成為被動的聽眾和機械的模仿者,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創新型國家的根基在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要發揮教學優勢,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探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音樂興趣
不容否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興趣培養勢在必行。然而在音樂教學中怎樣去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呢?作為教師的我們該怎么去做呢?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在此與同仁分享。比如我在教唱《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時,先讓學生們想象并討論描述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表現春景的多媒體課件,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學生們仿佛看到了碧綠的田野、紅花綠草和辛勤的蜜蜂,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快樂的小鳥在歌唱,宛如置身其中。然后再教唱這首歌,學生們就能很快進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學生學得非常認真,曲調掌握得也非常快。有的學生還能伴著音樂邊歌邊舞,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不僅欣賞了音樂,還提高了興趣。同時,通過創設情境還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天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總是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要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應根據兒童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等,使之形象化、具體化,讓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把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和運動、唱歌、表演、游戲、舞蹈等結合起來。通過一些教學方式,慢慢地提高學生的想象力,真正地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合理使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音樂是人類最早創造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它能滲入心靈,陶冶情操。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比較喜歡音樂,但對音樂課卻不感興趣。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都把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目標。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音樂教育技術現代化的發展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為傳統音樂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音樂教育要關注到學生的個性發展。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同時,多媒體生動、直觀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音樂文化。隨著媒體、網絡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師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從傳統的課堂學習,轉變為課內外相結合。將課內的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自由地、綜合而富有彈性地安排學習時間,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而言之,對于新時期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小學音樂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以及多媒體的合理使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