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教科書有關數學概念的表達較為規范化,但對認知發展水平還不高的小學生來說,顯得有些抽象。在教學中,教師應擺脫小學數學教科書成人思維的束縛,站在兒童視角,引導學生就數學概念進行“兒童化”闡釋,從總體上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形成更深刻的認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成效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概念;“兒童化”闡釋;成人思維
作者簡介:何艷(1987—),女,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六龍實驗小學。
當前,在我國基礎教育新課標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以概念為基礎”的傳統思維模式,很多經驗豐富的教師如實地將教科書中規范準確的數學概念、定義或表達式灌輸給學生,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探索、發現、感悟和內化構建。事實上,這種“尊重”教科書的安排,會影響兒童的獨立發展,不符合兒童多樣化發展的需要。為此,教師要對教科書中的數學概念進行“兒童化”闡釋,指導學生進行“現實化”理解,使他們在知識、方法、思維、技巧等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小學數學概念“兒童化”闡釋的內涵和意義
小學數學概念的“兒童化”闡釋,是指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用他們易懂的語言重新表述和解釋數學概念,以使數學概念更好地被小學生理解和應用。小學數學教師對教科書中的數學概念做“兒童化”闡釋,具有如下意義。
(一)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精確理解
小學數學教科書概念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并且往往含有數學符號、數字等抽象符號,于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1]。這里所說的概念既包括教科書知識體系中的概念,如加法、減法、乘法等概念,也包括習題練習中涉及的其他概念,如習題中常提到的“一共”“分別”“同樣多”“比……少(多)”等。
這類概念對于一些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因此,在習題練習中,經常會有學生犯概念性的錯誤。針對這類概念,以學生更容易懂的“兒童化”語言來闡釋,可以幫他們更快、更好、更精確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助其建立起正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
(二)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科書數學概念的“兒童化”闡釋,不是教師個人的獨角戲,而是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理解、消化概念的過程,更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教科書概念進行思維重構的過程[2]。這一過程,是思維的“體操運動”,對思維具有較好的訓練發展作用,所以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
二、小學數學教科書數學概念的“兒童化”闡釋路徑
(一)抓住教科書中的相似表述進行“兒童化”闡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教科書上相似的文字描述“現實化”。
比如,教科書上有一些類似于“放大之前的長度與寬度之比”“放大之后的長度與長度之比”等的表述,這些表述相似但各不相同,若不解釋清楚,會影響到學生對“兩個比”“比的前項與后項”等相關概念的認知。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編寫思維”上有所突破,才能使類似的文字表達在教學中得到“現實化”的思想解析。“兩個比”代表了兩個比值的等價關系,這個數學概念所表達的含義指向“相等”這類知識點。因此,當學生在探究“比例”的含義時,常常會將注意力集中于兩個已知的比的大小,而忽視了兩個未知的比的大小。教師要是直接詢問“圖片被放大之前的長度與寬度之比能構成比例嗎?”學生的思維一定會在“誰比誰”這一問題上游移不定,而不能對“兩個比例是不是相同”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判定。
此時,學生已經被“放大前照片長和寬的比”“放大后照片長和寬的比”以及“放大后與放大前照片長的比和寬的比”等相似表述所擾亂,并對這樣表述下形成的比的樣子有了模糊認識。
這個時候,學生對于比例中兩個比的概念表達還一直處于“兩個什么樣的比呢”的狀態。如何準確地理解教科書中對于“比”的表述,成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模糊點和理解易錯點。
綜上所述,通過解構教科書中的概念,使其“現實化”,能夠讓學生直面相似概念表述的共性與差異,并對相似概念的含義與特征進行獨立的表征與構建,從而實現對教科書中相似表述的“兒童化”闡釋。
(二)基于分類思維對數學概念進行“兒童化”闡釋
在數學分類教學中,有效地推動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外延與內涵的理解與構建,是培養學生數學眼光和數學思維的先決條件和認知基礎[3]。
相似的數學概念表述,雖然其表面上看起來相似,但實質上卻是完全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分門別類的思想,對數學概念進行“兒童化”的語義重組,使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知識間的關聯和差異,從而打破對這些概念的模糊不清的認知,深化對數學概念的認知和理解。
具體而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數學概念的文字描述進行歸類,并在此基礎上生成“兒童化”的闡釋。比如,教師在演示課件的同時詢問學生:“通過‘西紅柿與‘蘿卜的對白,你能找到什么?‘白菜的這番話,讓你想到了什么?這兩者的比例有何區別?”
學生在自己的作業紙上寫出6.4∶4、9.6∶6、6∶4等比例。教師布置任務:“你能把這些比例進行歸類嗎?通過小組討論,將其歸納為長∶寬、寬∶長等,并把兩個比值的對等關系列出來。”
根據學生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下列幾組比例,你們發現了怎樣的法則?能否用正比的方式來表達?”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比較,成功地理解“寬度∶長度=寬度∶長度(在圖像被放大之前和之后)”和“長度∶長度=寬度∶寬度(長度在被擴大之前與擴大之后的長度之比與寬度之比相等)”的基礎關系。
接著,教師讓學生在特定的數學情景中,感受比例中各個比的現實意義,以及構成比例的兩個比在知識結構和意義表達上的邏輯統一性,讓學生能夠用數學的眼光抽象出真實情景中的比和比例,并能夠用數學語言對比和比例的基本類型和一般表達式進行
表述。
可見,讓學生自由地探究,站在兒童思維的角度幫助他們明晰心中對數學概念的模糊認知,能夠有效打破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障礙,使學生能夠從“兒童化”的角度理解數學概念。
(三)抓住冗長的數學概念表達式進行“兒童化”闡釋
教科書在數學概念的表達上,較為強調文字性、抽象性、概括性等“成人化”的思維模式,而缺少了圖形、色彩、動態等“兒童化”表達所應有的思維模式和語言風格。
在課堂上,教師會要求學生牢記數學概念,但若是學生不能對知識概念本身產生深入的思考與深刻的理解,那么死記硬背也是毫無意義的。
比如,教學“圖的縮放”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若只是死板地遵循教科書的設計意圖,采用解釋性的話語和方法來進行教學,而忽略兒童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特征,勢必會讓學生陷入“成人化”的思維模式。
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把“成人化”的認知經驗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教師對“每條邊”“對應邊”“倍”“比”等知識的表達,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教科書中冗長的數學概念表達式進行“兒童化”的內容解構,以助力學生對其意義的重新構建。比如,針對“圖的縮放”這部分內容的“兒童化”闡釋可表現為:“原有的圖被放大;這些圖案在改變時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沒有扭曲);只有按照某種規律,不斷地擴大,才能將這幅畫擴大。”
(四)以直觀形象的手段啟發學生思考,實現“兒童化”闡釋
兒童時期,兒童的語言能力與邏輯思維正處在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時期,他們主要依靠“兒童化”的表達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如圖形表達、動手操作、動態演示等[4]。
針對兒童的這一特點,教師可通過對數學概念的動態化演示,來引導學生實現從詞義到內含的自我突破。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上,及時地指導他們在PPT動態演示中觀察和思考。
比如,教師演示關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PPT課件,以問題“這些長方形照片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如何對長方形照片的變化進行自主詮釋。
有學生提問:“這些長方形照片的變化是不是有什么規則?”通過思考,有學生回答:“這些長方形照片在擴大之后,其長度是原有長度的2倍,寬度是原有寬度的2倍。或者說,其長度和原有長度的比例是2∶1,寬度和原有寬度的比例也是2∶1。”
這樣的動態化演示,將原本“成人化”的概念表達轉化為“兒童化”的生動演繹,觸發了學生的行動與思考,直接指向了隱藏其中的數學思考方式,這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特征,還對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行了培養。
兒童的思想和語言是相互接近的。教師要通過直觀的操作和動態的演示,突破“成人思維”的桎梏,啟發學生以“兒童化”的表現形式闡釋數學概念,助力學生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五)擺脫“教科書思維”的限制,對批注和提示語進行“兒童化”闡釋
小學數學教科書中有不少的批注和提示,如習題情景圖上對問題前提條件的文字提示,對思考方向的提示,對要解決的問題的展示和對學習行動的指導等。
這類批注和提示體現了教科書編寫的基本思路,展現出一定的“教科書思維”。這類“教科書思維”,一般是編寫教科書的成人按其思路構建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比如,對于成人而言,“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樣的提示理解起來不難,但認知尚不成熟的兒童可能就不太能領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對于這類提示,教師不能簡單地讓學生看看就算,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突破既有的“教科書思維”,或深化,或改向,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和實踐。
就以“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提示為例,對于“不同方法”的字面表述,學生理解起來沒有難度,但是由于能力的限制和解決問題的經驗不足,要從實踐層面上真正踐行,還是有難度的。
比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6頁中有一道關于串珠的問題:“要讓兩串彩珠同樣多,你有什么辦法?”
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跳出“教科書思維”的局限,帶著學生用真實的玻璃珠子來串一串,通過動手實踐,學生能夠找到多種多樣的解決辦法。之后,再借助教科書中的提示語,學生就能結合實踐經驗,用自己“兒童化”的語言進行重構闡釋。
結語
出于科學性、規范性等原則,小學數學教科書在數學概念的表述上會盡量嚴謹和科學,但因此也極具成人思維的色彩。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兒童的心理認知特點,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對概念進行重構表達,以他們能理解的思維模式和表達語言進行“兒童化”闡釋,讓他們真正理解和消化數學概念,發展數學應用能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于正軍.兒童化理解的“前置技能”:例談兒童立場的教材概念分析與思維能力培養[J].教育科學論壇,2021(31):16-20.
[2]于正軍.知識建構:從“兒童化”思維到“數學化”方法:基于“兒童現實”計算教學的思維分析與算法建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6):57-60.
[3]陸從飛.徜徉在“兒童化”的數學課堂[J].內蒙古教育,2016(32):55.
[4]曹娟.對小學數學課程“兒童化改造”的幾點認識[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2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