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學類專業應構建以學生師德養成為目標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在培養目標中細化師德要求,在課程設置中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全面關照學生的師德表現,在教育評價中融入師德評價,且不斷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同時,教育類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過程應基于學生的師德養成規律展開,按照激發、鞏固、解困與升華四個階段有序展開,形成全過程育人模式。另外,教育類專業課程思政應靈活采用典型樹德、互動論德、規則立德、實踐育德等多元策略,豐富育人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師德養成;教育類專業;系統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高校各專業應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規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且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學生中心”,“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與其他專業不同,教育類專業學生兼有“學習者”和“準教育者”的雙重身份,其思想政治與道德表現不僅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結果,也預示著未來各級各類學校德育主體的意識與能力。本研究基于準教師師德養成規律,從目標、過程和方法三個層次探討為何、何謂以及如何基于師德養成規律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探討教育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系統模式,以期提出適用于教育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原理與策略,為高校教育類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指導與借鑒,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自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一、指向師德養成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師德指教師或準教師的道德表現,涵蓋了對教師公共道德、職業道德與個人道德三個層面的要求,包括教師的政治信念、國家認同、對待教育工作和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對待同事和家長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要求。師德的養成既要在縱向上遵循師范生個體道德成長的規律,也要在橫向上依據影響師范生道德表現各要素的作用機制與規律。高校教育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要考慮人才培養各要素的相互聯系以形成對師德的全面影響,也要考慮四年培養過程中對師范生道德影響的作用順序與作用機制。
1.在培養目標中細化師德要求
教育類專業應在整體人才培養目標中具體規定對學生的師德要求,以指導所有人才培養工作為學生師德養成而努力。各門課程應提出知識、能力與價值觀三方面的目標要求,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尤其是師德養成目標。每節課堂教學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來提出教學目標,并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融入知識與技能學習中,以及過程與方法的體驗與掌握中。這樣,整個人才培養過程逐級落實培養目標中的師德要求,使其清晰具體,且可實現。
2.在課程設置中系統落實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類專業應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五類內容[1],并從國家、國際、文化、歷史和專業等角度展開思政內容,為學生的師德養成提供全面支持。教育類專業的課程一般分為通識性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類課程與隱性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方向課程。實踐類課程通常含有教育實習、創新創業實踐、科研實踐與社會實踐(主要指志愿服務等實踐)等。隱性課程則包括校園文化和師生關系。師德養成需要全方位的影響與滲透,需要各類課程協同一體,幫助學生在知情意行多方面有良好且一致的道德表現。
3.在教學過程中全面關照學生的師德表現
教師不僅要關照學生在課堂上的師德表現,還要關注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校園生活中的道德表現。這樣不僅幫助學生建立濃厚的家國情懷,樹立高尚的道德追求,還引導學生將家國情懷落實到專業能力提升與專業實踐改進中,將道德追求體現在日常人際互動中。同時,教師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和教材給學生積極的價值影響,還要善于運用媒體或其他圖書資源給學生正確的影響。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和教材中挖掘思政教育資源,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同時,教師要關注媒體和其他圖書對學生的影響,指導學生明辨其中的價值觀念。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應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以師德示范。教師在課堂內外要尊重和鼓勵學生的表達,通過平等的對話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
4.在教育評價中融入師德評價
教育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應將師德評價融入教育評價中,通過連續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激勵學生自主提升師德修養。學生入學和畢業時應該進行師德評價,人才培養過程中各門課程也應該對學生進行師德評價,這樣讓學生連續性地看到自身的發展變化。師德評價應該具體指向學生的道德進步,更多地肯定學生在專業學習與實踐中的優良表現,并為學生提出進一步學習與提升師德修養提供建議。師德評價應該是全方位的,包括對學生的愛國與認同感、道德與價值觀、師德修養能力與行動的評價。愛國與認同感主要考查學生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政治思想的認同,以幫助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政治情感。道德與價值觀主要考查學生對日常生活和教育實踐中常見的道德行為與價值選擇的看法,以引導學生的道德與價值觀符合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和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師德修養能力與行動主要考查學生對個人思想狀態的控制與改善水平,以指導學生較好地控制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幫助學生通過一定的行動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與道德素養。
5.不斷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
教師的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是學生師德養成的重要保障,影響著課程思政的過程與效果。教師應該具有立德樹人的內在動力、敏銳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教師要善于挖掘專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敏于識別學生的思想動態、深層觀念與師德表現,勇于面向學生思想中的不足或行為上的偏差進行教育。教育學類專業的教師包括教師教育機構的教師和教育實踐機構的實踐導師。多樣化的教師來源要求對教師進行嚴格的遴選、培養和管理,以保證所有的教師都具備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并能夠與同事通力合作積極引領學生的師德成長。所有教師都應能夠精準、深入地把握專業知識,全面、準確地領悟社會政治精神與主張,及時、宏觀地解讀社會熱點,對學生因材施教。
二、基于師德養成規律的課程思政育人過程
基于師德養成規律開展全過程的課程思政工作,需要將師德養成與專業學習相統一。在教育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師德養成表現為四個階段,并與學生的專業學習階段相依相生,分別為師德的激發階段、鞏固階段、解困階段和升華階段。
1.激發:教育體驗與師德初見
在高校教育類專業學習的最初階段,學生主要學習通識性課程,逐漸接觸教育的相關信息,并對教育實踐有了初步的直觀感受。本階段,教育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工作重點在于通過提供充分的教育體驗來激發學生的師德修養意識。教育類專業的課程思政應注重通過情境感受、活動體悟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師德體驗。這樣激發學生的師德學習動力,積累學生的師德感性經驗,以對學生的師德學習產生切實影響。
在此過程中,教育專業的課程思政工作應與專門的思政課程相配合,將潛移默化的師德教育與專門的師德課程相結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師德學習。一方面,大學開設專門的師德教育課程,在課程中提供師德理論學習與榜樣學習的相關內容,提供價值辨析與道德反思的契機;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見習體驗、校園活動、導師指導等形式直觀體會師德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與價值,并通過親身實踐體驗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道德關系,感受自身或他人的道德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2.鞏固:教育能力與師德養成
在通識性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在第二個學習階段開始進行專業學習,對教育專業的認識與理解更加清晰,對教育實踐和教師的理解也愈發深入。在這個階段,學生開始形成穩定、具體的師德認識,并能夠認同師德規范要求,自覺加強師德學習。教育類專業在本階段應關注專業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豐富性與合理性,讓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師德在專業活動中體現在哪些方面,并且具有哪些具體要求,教師踐行師德規范又需要哪些專業能力等。同時,專業課程中提供充足的見習機會與學術活動,給學生親身實踐的機會,來提升專業能力與職業道德,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內化。最后,導師在專業指導外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指導學生同步進行專業學習與師德修養,培養知情意合一的教育工作者。
3.解困:職業規劃與師德實踐
實習是教育學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第三階段的主要內容,是學生親身踐行師德的開始。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發現師德現狀的復雜多樣與師德規范要求的出入,對自身的師德理想追求產生懷疑。同時,學生可能會對本專業的職業發展和就業前景感到茫然,重新評估自身的專業認同。另外,學生可能會意識到自身專業能力不足,產生不勝任感,進而抗拒師德要求。
師德實踐是學生師德學習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道德意志養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工作的重點在于指導學生的師德實踐,通過導師一對一指導、實習經驗交流等方式,以平等、尊重的態度了解學生的困境與苦惱,指導學生以道德反思的方式來認識實踐中的道德沖突,并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學生紓解困境,修養道德。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理性與情感的雙重引導下幫助學生理解教育工作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以及教育工作者個人的生命價值與生涯發展規律,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教師應能夠幫助學生將家國情懷、道德理想、職業追求和個人的生命價值與職業選擇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將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的積累落實為道德意志,且真正將所學的師德規范內化為個體信念。
4.升華:教育理想與師德提升
在順利通過解困階段后,學生追求教育理想的信念會更加堅定,并能夠自覺、主動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與專業能力,堅定師德意志,完善師德表現,增強自身踐行師德的能力。在這一階段,課程思政工作應以個別指導和交流互動為主,為學生個性化的師德修養提升提供支持和引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關于教育實踐與教育研究的開放性討論,引導學生對自身實踐經驗進行回顧與反思。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經常性的師德反思來進行自主的師德學習,以自律的精神檢視自身的師德行為,并不斷完善與改進,促進自身的師德發展。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在反思中提出研究設想,對自身和他人的師德表現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追問,并為所有教師的道德成長提供幫助,促進教育類專業學生的共同成長。
三、以師德養成為重點的課程思政育人策略
1.典型樹德:在教學中提供師德榜樣
師德教育要整合指向規范或準則的“應用”取向和指向品格或境界的“德性”取向。強調“德性”的師德教育不僅要促進教師信守職業道德規范或準則,還力求促進教師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境界[2]。典型立德包括兩個層面的做法。一是以教育實踐中典型的師德楷模為例,為學生直觀展示教師主動作為、自覺追求和實現教育理想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教師的行動對教育發展、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師德規范的最高要求。二是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發揮自身的師德榜樣作用,讓學生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師德,在學校內外形成良好的師風。
2.互動論德:在交流中深化師德認識
互動論德發生于課堂內外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過程中。在課堂上,教師講授師德相關的知識和內容,同時介紹師德相關的案例或新聞,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就此展開討論。進而,在師生與生生討論中,學生深化對師德的認識,形成高尚的師德觀、科學的教育觀和教師觀,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除了課堂正式交流,在課下教師在與學生的非正式交流中,教師更需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困難,指引學生走向正確的專業發展道路。
3.規則立德:在文化中培養道德素質
規則立德不僅指師德規范對學生的影響,還包括校規校紀、學術紀律與校園生活規則對學生的影響。規則作為教育文化、校園文化和學生文化的一部分,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提升發揮著剛性作用。并且,文化影響著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潛移默化且全方位的影響。
同時,嚴肅校規校紀與學術紀律等對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和教師的教育教學都起著重要作用。構建紀律嚴明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強化學生遵規守紀的意識,有利于培養遵紀守法、品質優良的現代學生。安定文明的校園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逐漸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使之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其成為具有理性思維、獨立判斷力、開放視野以及有社會責任心的現代公民奠定堅實基礎。
4.實踐育德:在實踐中提升師德水平
在高校教育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實踐是學生師德成長不可或缺的環節。實踐是一切認識的基礎與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創新的來源。師德實踐與反思能夠鞏固學生的師德認知,喚醒學生的師德情感,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全面提升學生的師德水平。通過實踐,學生不停留于知道師德規范與想象好教師的形象,而是在真實的教育情境與教育行動中去做一名好教師,檢視自身是否達到師德規范的要求,不斷提升自身踐行師德的能力。學生在實踐中自然會遇到困難與挑戰,甚至會遭遇對已有價值觀的沖擊。學生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不斷澄清和堅定自身的價值選擇,并提升自身的德能,掌握豐富的教育策略來實現對師德理想的追求。
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豐富的實踐機會,并隨時關注學生的實踐表現。同時,教師要敏于發現學生為追求師德進步做出的努力,以及學生實際面臨的師德困境。在識別的基礎上,教師要公開表揚和肯定學生的師德學習與進步。對于學生面臨的師德困境,教師應通過個別指導和小組交流的形式幫助學生澄清師德困境的實質,并為學生解決其中的教育問題提供策略示范與實際幫助。
參考文獻:
[1] 周湘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4(2):145-148.
[2] 程亮,翟金銘.面向倫理決策的師德教育:為何與何為[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24):16-23.
[基金項目: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建設項目“學前教育重點建設一流專業”(00300-110690102)、北京師范大學“課程思政”建設項目“高校學前教育業課程思政工作經驗與模式研究”(S222118)]
[責任編輯:周 楊]
馮婉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