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職產業學院本質蘊涵、創設機理及實踐進路

2023-09-11 05:40:26李鑫李巨銀
高等職業教育探索 2023年4期
關鍵詞:產教融合

李鑫 李巨銀

摘要:高職產業學院已成為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從產業融合理論看產教融合亦屬于產業融合范疇,通過解析產業融合理論與高職產業學院創設間的邏輯對應關系,得出高職產業學院創設機理,進而認為高職產業學院創設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在院校間、企業間競爭加劇的“推力”和區域產業升級加速的“拉力”共同作用下,以院校專業與區域產業匹配、校企剩余資源和跨界能力為基礎的多要素作用的結果。據此,高職院校在實踐中應首先評估創設基礎,避免盲目前行;其次要確定創設模式,規避可能風險;再次要識別合作伙伴,選擇適配對象;最后使校企業務互融,實現跨界經營。

關鍵詞:高職產業學院;產業融合;產教融合;剩余資源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自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鼓勵校企合作設立“產業學院”之后,在各級政府大力倡導下,高職產業學院如雨后春筍一般迅速增加。與此同時,學界圍繞高職產業學院創設開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從已有研究看,多數研究是將高職產業學院創設視作產教融合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雖然從表象看形成了相關研究的繁榮,實則是對高職產業學院深層次研究的窄化[1]。故此,本文試圖基于產業融合理論解析高職產業學院創設的背后機理,探究高職產業學院的創設邏輯,嘗試提出產業融合理論視角下的高職產業學院創設實踐進路。

一、產業融合理論解析

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間為了追求降低交易成本所開展的行為,在微觀層面就是產業中企業將外部的社會分工內化為內部分工的過程和結果[2],在融合過程中原有產業的邊界會逐漸模糊甚至消失,融合產業中企業間會形成大量的業務交叉[3]。但產業融合并不是任意兩個產業就可以進行,必須是為了通過融合使得雙方收益增加且產業間邊界清晰,最終通過融合彼此業務形成交叉跨界經營。

(一)多元多層正向收益是產業融合的效應追求

產業間是否融合首先取決于產業中企業對參與融合獲得可能收益的判斷。如果通過融合可以增加收益,那么部分企業會為了獲取范圍經濟先去嘗試,隨之在這部分企業示范影響下,整個產業中其他企業將會不斷跟進,最終變成產業中企業的共同行為,進而促進整個產業的結構升級。因此,產業融合正向收益首先是企業的效應追求,而間接正向收益還包含了整個產業及社會層面。從企業層面看,企業間通過有效的多元經營,在與其他產業企業融合之后,資產的通用性得到了增加,降低了成本,獲取了競爭優勢,企業盈利得到提升;從產業層面看,通過眾多企業間業務交叉融合將重塑整個市場結構和產業組織,拓寬參與融合產業的發展空間,提升了傳統產業素質;從社會層面看,在產業發展帶動下,外部間接經濟效益顯著增加,區域就業、財政、影響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產業融合是產業間邊界從清晰到模糊的過程

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它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發展,是具有某種共同特性的企業組成的集合[4]。因此產業是抽象的狀態,而對于產業邊界劃分也并未統一,一般從產品、技術、資產體系三個維度進行。從產品角度看,產業是生產同類或具有替代關系的產品或服務的企業集合;從生產角度看,產業是具有相同原料或生產技術、工藝、過程的企業集合;從資產體系角度看,產業是具有相同或相似資產結構、內容的企業集合。因此,產業邊界指向就是兩個或多個產業的產品、技術、資產體系存在顯著的不同,要實現融合一定是在邊界清晰的兩個產業間發生,是跨越了不同產品、技術、資產體系的既定區分,產業邊界由清晰變為模糊的過程。

(三)內外多重動因促成產業間融合并不斷推進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產業間融合動因可分為內部與外部。產業融合的動因主要表現為產業內企業試圖通過不斷突破原有經營范圍,希望通過跨界獲得更大的范圍經濟,如果把并不具有范圍經濟的活動納入到自身經濟活動之中,經營成本就會顯著提升,必然不具有經濟性,也致使產業間不會去融合。因此,從這一角度看產業間融合的內部動因主要取決于產業中企業在競爭加劇下能否通過跨界經營獲得更多的競爭力,或者說企業通過跨產業經營能否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收益[5]。另外,對于產業融合外部動因,一般認為主要包含了政府管制放松允許不同產業相互進入,以及技術進步形成產業交叉。此處的內因與外因關系呈現為內因為先,才會形成政府管制放松和政策支持的必要和可能,產業融合中的政府的管制放松與政策支持屬于外生變量。

(四)企業由專業化經營轉為跨界多元經營業務形成交叉

在產業融合發生之前各產業內的企業之間是相互獨立并各自生產不同的產品,完全是一種“互不相干”的狀態。在競爭加劇、技術創新、產出效率追求、市場需求推動、政府管制放松及政策支持等因素作用下,一些有資源有能力的少數企業會先行嘗試開展多元化生產,跨越現有產業邊界去獲得更大范圍經濟,表現為生產多種產品、提供多種服務,隨后在利益驅動下行業內越來越多企業加入,使產業邊界逐漸模糊,最終形成打破原屬于其他特定產業的經濟活動,這種擁有多重產業屬性的經濟活動的經濟現象,就形成了“產業融合”,期間的微觀表現就是企業由專業化經營轉為跨界多元化經營。

二、產業融合理論下的高職產業學院創設本質蘊涵

職業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校企跨界需要有效載體[6]。通過何種載體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是職教領域一直探索的問題。高職產業學院特質決定了不管是校企資產通用性還是業務融合度上都能更加有效地實現師生工作與學習、認知與行動的融合,是當前實現學校與企業跨界深度融合、緊密合作的更有效載體。

(一)高職產業學院效應追求一定是政校企多元受益

政校企在未共同開展高職產業學院創設之前,三者的效應追求并非完全一致。政府作為政治統治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關,目標效應追求是以公共利益為主。高職院校作為非營利公共服務機構,目標效應追求也在公共利益上,但更側重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企業作為從事經濟活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短期追求利潤最大化,長期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而當政校企共同創設高職產業學院之后,將自然形成利益共同體,學校通過創設的產業學院解決了專業與產業發展契合問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企業通過創設的產業學院獲得更多的專屬性高級技能型人才,獲得人力資源優勢。政府通過產業學院創設獲得區域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收益。

(二)高職產業學院是高職教育與其他產業融合的微觀結果

高職教育是區別于其他產業的特殊產業[7]。因此,從產業融合理論看產教融合就是一種特殊的產業融合。與一般的產業融合不同的是,普遍的產業融合會通過產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而產教融合由于職業教育與一般產業間目標的差異,產教融合不會融為一體,也不會產生新的產業,但職業教育與產業會相互滲透、相互支持,表現出來就是一種深度合作[8],這種深度合作從現有實際形式看包含了中觀層面的由若干個同類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加入成立的行業職教集團(產教聯盟)辦學合作,也包含了微觀層面的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同開展的“訂單式”“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合作。因此,高職產業學院同樣屬于職業教育與其他產業融合的一種微觀結果。

(三)高職產業學院創設成功主要是政校企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產業融合理論看高職產業學院創設中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政策支持,通過制度創新促進教育與產業融合,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業務融合。高職院校創設在政策支持及內在需求下,期許通過創設產業學院與適合的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崗位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默會知識,為教師提供更多服務企業參與生產、科研的機會,實現高階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雙師能力提高,最終增強學校整體競爭力。企業在制度支持和內在需求下,期許通過對多種已有校企合作模式權衡后,通過與高職院校共同辦學形成更加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獲得低成本高收益的專屬人才,借助優質高職院校引入師資背后的知識要素,降低自身研發成本,實現收益最大化,進而使政校企共同發力舉辦高職產業學院。

(四)高職產業學院是院校與企業業務交叉互融的更有效載體

高職院校特性決定其與企業一樣也需要經營,區別在于高職院校的經營以育人為目標,而一般企業經營則是以獲取利潤為目標[9]。為了將其業務進行互融統一,校企嘗試搭建職教集團辦學平臺。但與職教集團相對松散的組織性比較,產業學院的校企緊密度、利益相關度更強,也更符合職業教育辦學跨界性的要求。因此,職教集團屬于松散型聯盟關系,高職產業學院屬于更加緊密型的校企融合利益共同體,高職產業學院的校企實物資產和知識資產通用性更強。從業務層面看,高職產業學院更加強調企業將“育人業務”模塊納入到自身的“生產經營業務”中,院校也必須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納入到自身的“育人業務”環節。

三、產業融合理論下的高職產業學院創設機理分析

從產業融合理論來看高職產業學院創設過程就是院校跨越原有的內部單主體辦學向外部多主體共同辦學的過程,校企打破自身原有經營范圍主動跨界到彼此的過程。因此,解析高職產業學院的創設機理關鍵在于厘清哪些因素如何作用以形成高職產業學院的創設(見圖1)。

(一)高職產業學院創設需要一定內在基礎

1.學校專業與產業匹配度的高低

產業學院源于產業,服務于產業,區域產業與產業學院創設關系先天緊密。關于創建產業學院與區域產業關系,2020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教高廳函〔2020〕16 號)中就開宗明義地給出了說明。該指南作為首個國家層面對產業學院建設的指導性文件,雖然并不是專門針對高職產業學院,但并不代表完全不適合指導高職產業學院創設,其中明確提出產業學院創設要“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據此,將一直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專業開設放置在創設產業學院這一場景中,專業與區域產業匹配度已然成為研判可否有效創設的重要基礎。

2.校企擁有剩余資源的多寡

如前所述,已知高職產業學院是高職教育與其他產業融合的微觀結果,校企層面表現就是彼此由單一經營轉向多元跨界經營。而要開展多元化經營的條件之一就是校企要擁有除了滿足現有業務外的剩余資源,有充足的剩余資源才有可能參與到新的業務開展,才能實現多元化經營[10]。關于哪些資源為剩余資源,在多個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件中已顯示,高職院校的剩余資源主要為課程、師資,企業的剩余資源為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這也就不難解釋在推進產業學院的政策中側重鼓勵高職院校與行業領先企業、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等共同創設產業學院,原因是這些企業往往剩余資源更加充足[11]。

3.校企的跨界能力強弱

產業融合視角下,除了校企應擁有充足的剩余資源為基礎,還需要校企擁有超越原有業務能力邊界之外,具有與開展新業務對應的跨界經營能力[12]。跨界能力主要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參與高職產業學院創設中的校企個人能力。此層面的能力要求包含了參與合作的校企領導、普通教師、企業人員要有面對新業務的能力。二是校企的組織能力。校企參與創設產業學院,無疑是擴大或轉變了原有的組織目標。高職院校原有組織能力主要對應的是自身內部單一辦學能力,企業原有組織能力主要對應的是市場盈利能力,組織目標變化必然使得組織的運營成本和不確定性增加。

(二)高職產業學院創設受到“推—拉”兩種外在作用力

1.學校與企業面臨的競爭日益加劇是高職產業學院創設的“推力”

高職院校與企業在發展中均面臨著競爭。高職院校間的競爭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競爭。職業教育歷史起點源于學徒制,邏輯起點是職業技能傳授[13]。因此,溯源可知職業教育的最佳狀態是學生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統一,越是接近越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恰恰高職產業學院這一校企辦學模式能更好地實現這一理想狀態[14],自然而然日趨激烈的高職院校競爭態勢會“推著”高職院校主動尋求企業創設產業學院。同樣隨著同業企業間競爭加劇,越來越多企業認識到構筑核心競爭力的基石是人力資本,但現有教育市場對高階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還不充分,故有依賴的人員招聘及培訓模式已然暗淡,通過淺層次的校企合作方式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因此企業會被“推著”主動尋求更加有效獲取人才專屬權的校企合作方式,高職產業學院就成為最佳方案。

2.區域產業升級加速人才需求變化是高職產業學院創設的“拉力”

區域產業經濟決定著區域高職教育的發展狀態、層次和水平,同時高職教育又影響著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規模、效益和速度。因此,當一個區域產業發展開始升級并加速調整之時,必然會引起對應產業對人才需求的結構發生同步變化,聚焦到產業中的企業就會要求所需的人才技能層次產生上移,側重于需求更多的高階人才。高職院校就要順勢而為,受區域產業升級加速的“拉動”去創設以培養高階人才為定位的高職產業學院。例如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根據院校所在地中山市產業集群轉型需要,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將學校辦入當地產業園區內,邀請企業深度參與共同創設了多個高職產業學院,依次成立了古鎮燈飾學院、沙溪服裝學院、南區電梯學院和小欖工商學院[15]。

(三)政策支持是高職產業學院得以創設的重要支撐

產業融合理論認為政府管制放松才會有不同的產業跨越邊界相互進入和滲透形成融合[15]。教育產業作為特殊的產業與其他產業因分屬于不同領域、不同系統,有著不同的管轄法律和規章制度,相互進入彼此存在制度壁壘。為了打破制度壁壘促進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以政策支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2017年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明確了產業學院的內涵與地位,2019年“雙高計劃”中又將“吸引企業聯合建設產業學院”作為提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水平的重要內容。為了推進產業學院快速有序發展,多部委在2020年《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中對產業學院的建設給出了指導性意見,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再次將“推動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作為延伸職業學校辦學空間的重要手段。

四、產業融合理論下高職產業學院創設的實踐進路

從產業融合視角看,高職產業學院創設過程就是基于一定條件,校企超越自身能力邊界的行為結果,是地方政府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作為,是高職院校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內部單一辦學向外部多元共同辦學的轉換,是企業為獲取人力、技術等收益而打破原有經營邊界參與職業教育的行為。對于準備創設產業學院的高職院校,在實踐中應遵循以下四步。

(一)評估創設基礎,避免盲目前行

高職院校要避免為了創設而創設,必須先明晰是否具備創設基礎。首先,高職院校先要評估區域產業與本校專業發展的對應程度。從已有成功案例看,成功創設的高職產業學院均能有效地將區域產業與本校專業發展進行有效匹配。其次,高職產業學院要評估自身與擬合作企業各自是否擁有一定量的剩余資源。企業的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剩余資源能否在滿足現有業務基礎上進行有效投入?院校在滿足現有高質量教學以外是否還存在課程、師資等剩余資源進行有效投入?再次,要評估校企雙方是否均擁有一定的跨界能力。校企雙方舉辦產業學院均跨越了自身固有的能力邊界,即使其他基礎已有,但如果沒有能力運營,也會導致產業學院非實質性運營,極易空轉。最后,要考量校企之間能否通過“資產共享共用”實現“共生共贏利益共同”。產業學院作為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人才供需是利益基點,服務社會是價值取向,從收益角度看校企參與創設的基本期許就是通過“資產共享共用”獲得正向收益,因此只有“資產共享共用”才能真正具備設立產業學院的基礎。

(二)確定創設模式,規避可能風險

當對創設基礎評估之后,首要問題就是選擇創設模式。雖然不同模式各有優勢,但也因主導方不同存在相應的運營風險。對于政府主導模式而言,由于產業學院的硬件投入主要由政府進行,容易導致校企話語權較弱易形成政府過度干預辦學。而對于院校主導模式而言,由于投資與主導權都在院校,可能操作難度較低,但易導致企業主動性欠佳,并且易忽視參與教師權益。另外對于企業主導模式而言,雖然以企業投資為主,政府及院校投入較少,但易導致企業需求過于強化,忽視對學生發展性考慮。在前期未對辦學剩余索取權明確的情況下,院校容易為迎合企業而出現損害師生利益情況。因此,為了避免以上風險,在創設前就要明確:一是確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劃定政校企三方責權利邊界。在責權利邊界劃分時應遵循誰擅長誰負責的原則,如制度設計應由擅長制度設計的政府部門主負責,合作對象識別及模式選擇應由校企合作經驗豐富的院校主負責,資產保值增值應由投資經驗豐富的企業主負責;二是建立由舉辦方評價結合第三方機構評價的育人效果評價機制,定期修正糾錯偏離育人目標行為;三是結合實際變化同步改革學校人事制度和家校溝通機制,保障參與師生應有權利;四是明確產業學院剩余索取權,防止因剩余索取權不明確導致的腐敗問題;五是建立院校協助企業獲取相應政策紅利機制,促進企業降本增效。

(三)識別合作伙伴,選擇適配對象

一旦確定了創設模式,關鍵的一步就是選擇理想的創設伙伴。高職院校欲快速而有效地選擇出理想的創設合作伙伴應遵循三個優先:一是優先選擇資產所有權與高職院校一致的企業。如公辦高職院校應優先選擇國有企業,這樣可有效規避資產流失的可能風險。二是優先選擇行業領軍企業。行業領先企業、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往往剩余資源存量足,并有豐富的跨界經營經驗。三是優先選擇與院校已有校企合作基礎的企業,便于降低合作成本。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創設合作伙伴選擇并非單向由高職院校選擇企業,還包含高職院校主動讓更多的行業企業識別自己。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一是在網絡時代要充分利用線上渠道宣傳院校自身辦學特色及辦學優勢,讓更多企業便于識別;二是要建立符合產業發展淡旺季的線下走訪企業制度,通過線下接觸促進企業與院校建立有效信任。

(四)校企業務互融,實現跨界經營

選擇合作伙伴后續是業務互融的產業學院實體化經營,要實體化經營就要使相關利益主體達到互動共生的狀態,既要實現企業的盈利目標也要實現院校的育人目標。為此,一是需要注重體制機制創新,賦予產業學院經營活力。具體包含:一方面建立以董事會為形式的管理體制,并在此體制下搭建公司化組織架構與治理模式,形成產權結構多元化、治理結構企業化、內部管理制度化、運行實施市場化的發展格局;另一方面創新人員激勵機制,要充分認識到因場域變化導致的校企參與人員利益變化和身份由單一轉變為企業員工加教師的雙身份,因此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激勵與補償機制,搭建新的職位晉升與職稱評審通道。二是積極開展面向對口產業的盈利業務,實現企業盈利與院校育人雙目標。產業學院先天特性決定了可以充分發揮對口產業的人才培養資源及團隊優勢,依托校企雙方及相關行業、教育主管部門去拓展去承接盈利項目。因此要摒棄盈利與育人矛盾這一認識誤區,認識到盈利與育人本身在產業學院中完全可以形成統一,是可以通過校企人員加學生的混合團隊承接完成盈利項目,進而實現業務互融達到盈利與育人雙目標。

參考文獻

[1]周紅利,吳升剛.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演化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8):65-69+74.

[2]郭承先.產業融合研究:基于企業行為的分析視角[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7:19-20.

[3][5]胡永佳.產業融合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24-25.

[4][16]韓小明.對于產業融合問題的理論研究[J].教學與研究,2006(6):54-61.

[6]張健.職業教育跨界理論:本質,價值與內涵[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9):5-10.

[7]陳愛娟,萬威武.高等教育產業特征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161-167.

[8]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8):40-42.

[9]楊和平.論高職院校經營[J].教育與職業,2005(9):6-8.

[10]賈明江,吳峰.企業剩余資源與多元化擴張戰略[J].商業研究,2003(4):28-29.

[11]教育部關于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的通知[EB/OL].(2021-04-30)[2023-02-21].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3634973380588 374803.

[12]樓永.能力的匹配與企業多元化戰略的選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35-140.

[13]肖鳳翔,李強.職業教育的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60-64.

[14]勵效杰.產業學院的制度邏輯及其政策意義[J].職業技術教育,2015(31): 49-52.

[15]張浩,王紓.產業學院模式構建的政治經濟分析[J].職教論壇,2021(9):31-37.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Creation Mechanism and Practice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Industri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LI Xin, LI Juyin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colleg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ory,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lso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By analyzing the logic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industrial colleges, the mechanism of the cre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industrial colleges is derived.? Thu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re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industrial colleges is a multifactor process based on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push” of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 “pull” of accelerate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ies, the matching of institutions specialties with regional industries, the remaining resource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 ability of crossboundary cooperation. Accordingly, in practi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irstly assess the foundation of creation to avoid blindly proceeding; secondly, they should determine the creation mode to avoid possible risks; thirdly, they should identify the partners and choose the suitable objects; finally, they should realize crossboundary operation by mutual integration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busines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industrial colleg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urplus resources

猜你喜歡
產教融合
基于“產教融合”的“四合一”實訓模式研究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路徑的認知與啟示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09:03
“產教融合”視角下我國養老產業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對接研究
“產教融合,三進三出”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教學做一體化改革與產教融合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47:38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產教融合之路
中國市場(2016年40期)2016-11-28 04:42:01
淺談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高專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
“346”產教深度融合中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的作用與做法
淺議物流管理專業的產教融合
東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精品成人| 欧美激情成人网|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1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久草中文网|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高清视频一区|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 久久99国产视频|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99在线免费播放|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久久人体视频| AV老司机AV天堂|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一个色综合久久| 免费看a级毛片| 免费播放毛片|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啪|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国产AV毛片|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a级毛片|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a|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人妻21p大胆|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国产第三区|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专区|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黄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