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圖文排版教學為例,論述項目教學法在中職學校特殊教育個性化教學中的應用,提出提高特殊教育學生設計、制作企業宣傳手冊、廣告等的能力的策略:科學劃分個性化學習小組,優勢互補;制訂項目教學內容與個性化目標;結合課例開展教學。
【關鍵詞】中職學校 特殊教育 項目教學法 個性化教學 圖文排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0-0054-03
圖文排版是商務助理專業特殊教育方向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突出“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應用為目的”的職業教育特色,使殘疾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掌握適應崗位需求的能力,為殘疾學生以技能型人才回歸主流社會奠定基礎。本課程綜合了Photoshop與CorelDraw這兩款矢量平面設計軟件的應用,根據商務助理專業特殊教育方向的圖文排版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設計,教會學生綜合運用兩款軟件設計制作廣告、包裝等實際操作,具備針對企業宣傳手冊、廣告等版面設計的工作能力,增強學生勝任廣告設計師崗位工作的能力。
一、中職特殊教育運用項目教學法存在的問題
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有利于特殊教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進而更好地構建知識體系,達成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單獨使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較大
特殊教育學生文化水平差異較大,能力強的特殊教育學生能夠借助教材、工具書、指導書、微課等學習資源自主學習;大項目知識內容較多、學習時間長,學生也能夠按照進度完成練習,項目完成情況較好,自信心大大增強。而閱讀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較差的聽障學生、語言殘疾學生和智力障礙學生甚至不能理解指導書的意思,需要教師演示講解才能進行學習,通常只能完成項目的一部分或者根本不能完成,項目完成的完整性較差,無法達到項目教學的目標,教學進度大受影響。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將課程知識點穿插到項目中,如果學生無法跟上項目的進度,就很容易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從而導致強者自信、弱者自卑,而自卑的學生就會產生厭學的心理,形成惡性循環,最后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
(二)教材以及項目指導書缺乏針對性
筆者所在的特殊教育學校班級所用教材和普通班級一樣,教材內容比較專業而且難度大;項目指導書也缺乏針對性,文字較多,特殊教育學生難以理解。怎樣精心設計每節課的教學活動,怎樣才能針對不同類型的特殊教育學生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而較好地調動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筆者認為,項目數量的合理選擇且難易程度適中,學生就容易接受,一般一個學期教學六個大項目較為合適,如果選擇的項目太多,學生就難以接受而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如果項目太少,知識點就講不完,學生難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識體系,達不到教學目標。項目的難易程度也很關鍵,因為教學對象是殘疾學生,如果項目過于簡單,難度降低,對學習較好的學生沒有吸引力;如果教學項目難度太大,超出殘疾學生的接受范圍,教學就會變得很困難,教學目標也難以實現。
二、將項目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優勢分析
筆者授課班級是獨立的特殊教育班級,班級共22名殘疾學生,殘疾類型不同,殘疾程度也不同,有聽力殘疾學生17人,肢體殘疾學生3人,智力障礙學生2人。特殊教育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大部分是特殊教育學校畢業的學生,但也有少部分是隨普通班就讀的學生。由于個人成長經歷不同,特殊教育學生的文化基礎和學習能力相差較大。考慮到以上因素,為了讓學生有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目標,在圖文排版課程教學中,筆者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以項目為載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構建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這對特殊教育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很有幫助,學生拿到項目指導書,就可以根據設計任務完成相關項目,從補基礎、學合作到會操作,分小組循序漸進完成整個項目。如此一來,學生在習得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自信心,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形成了規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為以技術技能型人才身份回歸主流社會奠定基礎。
特殊教育班級通常有多種殘疾類型和不同殘疾程度的學生,學情復雜,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項目任務一般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所以教師很難把控每名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導致有些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只是依靠組內其他成員完成任務。如果簡單地像普通班級一樣運用項目教學法或者分小組教學法,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將兩者相結合,就能充分發揮兩者的教學優勢,相互彌補彼此的不足。教師可以將班上的殘疾學生分小組并制訂符合他們學習能力的任務,進而解決項目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優勢一:教師根據特殊教育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水平分組,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相應小組的學習任務。這樣的分組能夠幫助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學到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可以有效解決同一堂課學生學習進度不統一的問題。
優勢二:分組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弱適當提高或降低項目的難度,使每名學生都能夠跟上項目進度,避免由于項目選擇過難或太容易而出現的不適應問題。
優勢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發放不同的學習資源。如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只是提供項目要求與素材,沒有詳細步驟,讓學生自行設計完成,滿足要求即可;針對學習能力偏弱的學生,教師則提供樣板和制作步驟甚至是教學微課視頻,讓學生在同一時間學習不同的項目內容,滿足不同小組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項目教學法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舉措
(一)科學劃分學習小組,優勢互補
通過對特殊教育學生的殘疾類型和殘疾程度以及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的綜合分析,筆者將本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小組。A組為肢體殘疾學生和部分基礎較好的聽障學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求知欲強、思維活躍、自主學習能力較好。通過合作學習,他們能掌握宣傳冊的制作步驟,在小組討論后完成宣傳冊的制作。A組肢體殘疾學生動手能力弱,但閱讀理解能力強,聽障學生雖然文字理解能力較弱但動手能力強,這樣的組合相當于普通班的學生,能很好地完成項目合作。B組為基礎一般的聽障學生,他們思維敏捷、動手能力強、求知欲強、善于模仿與操作、具備分析與評價的能力。在課堂上他們已經掌握了宣傳冊的制作步驟,在教師引導下能夠獨立完成宣傳冊的制作,不足之處是文字理解能力較弱,缺乏耐心。B組學生通過手語翻譯和信息化技術手段實時溝通能夠獨立完成項目。C組為輕度智障和部分基礎較差的聽障學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有耐心、細心、勤奮刻苦。他們初步了解宣傳冊的基本構成,但無法單獨完成宣傳冊的制作。針對C組學生,筆者在教學時相應地降低要求,通過實施個別指導并不斷豐富教學資源,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的個性化分組,讓每名特殊教育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團隊,從而順利完成項目內容的學習。
(二)制訂項目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針對不同小組學生的學情,將知識和技能融入項目中,建立一個學生項目分小組體系,再將工作任務進行細化,針對不同的小組設計不同的教學資源,包括項目指導書、指導視頻等,并將不同的教學資源分別融入各小組中,以滿足各小組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設計“制作活動宣傳冊”項目任務時,筆者設計了三個不同要求的小項目。A組學生基礎較好,項目內容是獨立完成整個“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設計項目,具體內容如下(項目1):制訂“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制作的實施計劃、搜索“壯族三月三”節日相關的圖文資料、編寫宣傳冊的廣告詞、繪制宣傳冊草圖、上機使用軟件完成設計圖制作,打印宣傳冊以及推廣發放宣傳冊。B組學生基礎一般,項目教學內容難度中等,主要內容如下(項目2):教師制訂實施計劃,給予一定的設計思路,學生完成編寫宣傳冊的廣告詞、繪制“壯族三月三”宣傳冊草圖、上機使用軟件完成設計圖制作、打印宣傳冊、推廣宣傳冊。C組學生基礎較弱,筆者根據學情特點設計的項目內容如下(項目3):根據教師給出的“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樣圖和素材完成制作、打印宣傳冊。同一個項目給予不同層次學生對應的教學內容,確保各小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頁面的制作,從中習得相應的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
由于每組學生的“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設計與制作項目內容不同,筆者設定了個性化的教學目標。
C組是智力障礙與部分基礎薄弱的聽障學生,完成內容是項目3。項目3相對最簡單,只需根據教師提供的“壯族三月三”宣傳冊樣圖和素材,學會Photoshop和Coreldraw軟件的圖文排版綜合運用即可。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教學資源完成。由于C組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差,他們需要最多的學習資源,除了教材、項目指導書,筆者還提供了詳細的操作步驟和教學視頻,甚至是一對一指導等。在完成項目3的過程中,C組學生能夠習得本節課的主要知識和操作方法,能夠照樣圖完成“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的制作。
B組是聽障學生,完成內容是項目2。項目2是在C組任務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知識,同時減少教學資源,并將詳細的“壯族三月三”制作教學視頻刪除。沒有了“壯族三月三”宣傳冊樣圖,B組學生根據教師制訂的實施計劃和設計思路,能完成編寫宣傳冊的廣告詞、繪制“壯族三月三”宣傳冊草圖、上機使用軟件完成設計圖制作、打印宣傳冊、推廣宣傳冊。如此一來,通過引導B組學生研究任務指導書,同時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不斷調試的過程中找到合適的操作方法。在完成項目2的過程中,B組學生能夠習得本節課的主要知識和操作方法,設計并完成“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的制作。
A組是肢殘學生與部分聽障學生,完成內容是項目1。該組學生基礎好,與正常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接近,學習任務是在B組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知識的寬度和難度。筆者給出問題“學校將舉辦‘壯族三月三活動,由你來設計制作一份‘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手冊,你該如何著手?”,指導學生制訂計劃,查找工具書,搜集“壯族三月三”活動相關素材,并通過查找參考書將知識延伸拓展,進而鞏固所學知識。從制訂“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制作的實施計劃、搜索“壯族三月三”節日相關的圖文資料、編寫宣傳冊的廣告詞、繪制宣傳冊草圖、上機使用軟件完成設計圖制作,打印宣傳冊以及推廣發放宣傳冊,都需要小組內部商量完成,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結合課例開展教學
完成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內容制訂后,筆者以設計制作“壯族三月三”壯鄉情民俗活動宣傳冊為項目指導學生學習。學校舉辦“壯族三月三”系列體驗活動,要求學生為本次活動設計制作“壯族三月三”壯鄉情民俗活動的三折頁宣傳冊。通過項目學習,殘疾學生通過“補基礎→學合作→會操作→善交流”等步驟,分層、遞進地掌握知識點,經過多次反饋評價修改,最終定稿,完成整個項目的制作。主要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
課前,筆者創設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一名廣告設計師的角色,根據分組明確自己的職責,完成“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的設計與制作。筆者在超星智慧校園網絡平臺發布微課,要求學生完成預習作業,初步了解“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圖文排版項目流程,知道此次項目中將要運用Photoshop和Coreldraw軟件完成“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的圖文排版;引導學生復習相關知識,例如圖片的處理、標題藝術字的設計、版面色彩的統一,等等。
課中,筆者發布項目任務書,解讀項目內容,讓學生明確具體的任務。這個過程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引導ABC各個層次的學生逐步掌握知識點。指導C組學生按照項目指導書,根據步驟和操作視頻照樣圖完成“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的制作;指導B組學生研究任務指導書,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不斷調試的過程中找到合適的操作方法,設計并完成“壯族三月三”活動宣傳冊的制作;指導A組學生制訂計劃,查找工具書,搜集“壯族三月三”活動相關素材,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設計,通過查閱資料、觀看案例視頻、繪制草圖等多種形式突破教學重難點。
課后,筆者引導學生分享項目成果,發放宣傳冊,完成評價。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為評價小組講解,指導學生自評、互評,最后對各小組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評價。
綜上所述,在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級實施圖文排版及其他設計課程教學是切實可行的。教師要將項目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把項目作為工作場景,根據殘疾學生的實際能力及項目的難易程度,將課程中涉及的項目分成不同層次的教學資源包,并根據學生小組的水平差異設計相應的項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最終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名學生都能習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達到預定的項目教學目標。
作者簡介:莫謝英(1986— ),廣西柳州人,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