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模態教學模式以多媒體為技術基礎,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展開情境創設以對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進行調動,以此強化學生的教學參與度、提升教學效率,通過綜合訓練方式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質量。文章基于多模態教學模式的相關概念,對影響多模態教學效率的因素和方法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多模態教學;高校英語;教學運用
隨著在線翻譯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已愈向多元化、高素質方向發展,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英語教學與社會對英語人才質量的需求已不能有效匹配,這要求教師以多媒體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以豐富的教學場景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教師應在選好模態主導因素前提下平衡好各模態的關系,以構建適宜的多模態教學生態。
一、多模態英語教學模式基本概念
模態是指人以感官方式和外界進行互動的過程,以單感官進行感知稱為單模態,兩種感知則稱為雙模態,綜合運用多種感知進行信息獲取則是多模態,語言學習是對學生多種感知的綜合訓練,單模態教學并不能達成良好教學效果,英語教學中應對多種模態進行綜合運用。在多模態教學過程中各模態間呈現互補特征,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應依照教學特性選擇適宜模態展開教學,并對不同模態在教學中所占比例進行協調,課程性質不同則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側重點同樣不同,教師展開多模態教學時應當做好各模態間的協調工作,以發揮信息整合、信息立體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多類途徑構建良好的英語多模態教學生態,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以針對性、互動性、精練立體的多媒體教學內容支撐起多模態教學的中心環節。多模態教學方式是涵蓋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器物乃至氣味的基于師生互動的立體教學模式,目的在于通過生活化的場景使學生在生活化語言場景中構建立體的語言學習感知,在這一點上,漢語學習和外語學習具有同構性。使語言學習由扁平模式向具化立體模式過渡,可以給予學生更為全面的語言學習體驗[1]。
二、多模態英語教學的關鍵及存在問題
在對教學模態進行選擇時,教師應首先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做好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及預案,并選取適宜的教學方式。如在口語課教學中,口語學習的主要目標在于提升學生的表達及交流能力,進行該項教學時,教師可用動作、語言將信息傳達給學生,學生則以視覺、聽覺完成對信息的接收后對信息進行分析、整合、歸納、運用,最終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形成口語學習的良性循環。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運用語言、視覺、聽覺等各類模態,適宜的語言模態作用尤其重要。教學材料不同時也應選擇不同的模態,如聽力教學中教師可更多選擇聽覺及感覺模態,將更多時間留給學生傾聽及解析。在面向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時,教師也應注重綜合選取圖像輔助方式,以視覺模態對學生進行輔助教學。多模態教學模式在豐富英語教學手段、提升英語教學效率上發揮著獨特作用,但教學過程中也容易發生一些問題,如教師易對多媒體教學課件形成過度依賴,僅通過課件進行相關教學視頻、圖片、音頻、文字的播放,而忽視了教學情境的創設及學生感知的調動,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師生交流互動體系,致使多模態教學體系有形無實。另一方面,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時也會對課堂氛圍及情境創設過度予以重視,而在對英語教育內容的合理刪減及編排上有所不足,這時的課堂雖做到了圖文并茂、氛圍活躍,但由于向學生傳達的信息量過大而缺少主體,引起學生精力分散、學習效率不足的情況發生。為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應當對自身教學風格及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展開具體分析,以更好地運用多模態方式進行英語教學。在教學節奏、多媒體信息量間做好平衡,教師還應以多元信息渠道幫助學生構建英語生活信息的接收和應用平臺,使學生能接觸到英文實時新聞閱讀、英文科普期刊閱讀、英文專業相關論文閱讀等方面,在實踐中強化對英文知識的運用與掌握[2]。
三、多模態教學模式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一)結合生活事實場景給學生多元模態體驗
進行英語語言學習時,學生往往需對多個感知進行調動才能取得有效的學習效果,多模態教學恰恰滿足了這一點,以情境教學方式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其更為積極主動地投入語言學習氛圍中。為更好落實這一點,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充分激發,當下許多學生都能意識到掌握必要的外語技能對其以后的職業生涯具有積極意義,可以說,熟練的外語技能是學生核心專業技能的有效補充,是學生面對職業選擇時的競爭力之一。但是學生仍然對英語學習感到乏味枯燥,學習效率難以提升,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一點,使學生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即使強迫自己死記硬背,也難以達成預期的學習效率。多模態教學通過自身優勢向學生展示英語內容的多個維度,通過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不枯燥,逐步構建起英語了解、學習、理解、應用的學習體系良性循環。如在對教學中的難點進行講解時,教師可結合生活實例,通過互聯網渠道提供的視頻、圖片、流行語、典型事例,幫助學生充實相關概念,使語言學習更富真實感和吸引力。從某一角度而言,多模態教學與情境式教學的區別并不明顯,通過將教學內容在具體生活場景中予以重現,賦予學生將生活常識代入語言學習內容的渠道,可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對背后的文化現象及各類知識內容進行思考,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及運用[3]。
如在教材內容“Face to face with guns”這一章節中,在進行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可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文章、各國官方統計、相關論文等渠道,了解各國槍支法規及槍支犯罪的相關情況,以使學生對此能有所投入并有所收獲,便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發生興趣,教師可以相關漫畫的形式進行課程導入,并結合美國當前頻發的槍支案件進行情境創設。例如,在芝加哥郊區凌晨的街頭行走,有人右手揣在兜中突然沖出來并高喊“不許動”,下一步其實施的很可能是持槍搶劫,在槍支泛濫的美國獲得槍支并不困難。這時教師便可引領學生圍繞槍支搶劫展開系列對話,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圍繞舉起槍、放下槍展開系列設計,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借助多媒體工具豐富場景的方式,使學生的課上教學體驗鮮活充實。在完成相關工作基礎上,教師再引領學生回到課本,聚焦課本涉及的相關常識性內容及具有較大普遍性的日常交際內容。進行相關課程解讀后,教師可面向實際引領學生繼續思考,美國的槍支問題為何持續泛濫?其背后有著怎樣的經濟學或社會學問題?教師可引領學生基于互聯網內容進行總結思考,先以漢字方式進行歸納羅列答疑,再以外文方式進行準確適宜的內容表達,這一漢英轉化過程學生可適當借助翻譯軟件,但要求是學生必須對自身總結及書寫的外文內容進行有效表達。
(二)促進各模態協調,構建多模態語言學習平臺
盡管多模態教學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激發,但實踐過程中,教師還應對以下幾點予以注重,首先是各模態間的協調問題,多模態教學顧名思義即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教學模態對學生學習效率施加影響,這便要求教師對各模態關系進行協調,使主次明晰、側重點分明,以使模態綜合效率達到最大值,在聽力訓練中如只是對學生聽力模態進行調動而忽視了總結記憶過程,便會使學生的聽覺提升淪為空談,只有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聽覺、視覺、感知、思考能力進行分析歸納認知,才能獲取有用信息,提升聽力訓練效率。另一方面,多模態教學同多媒體教學也并非同一概念,有些教師過度使用多媒體參與教學過程,不論是什么課程類型、是否需運用大量多媒體內容作為教學載體,均以多媒體為主要渠道展開教學活動。部分教師則將圖片、視頻、漫畫整合為一個教學課件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及師生間在實時互動中的知識演進脈絡,未能發揮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情緒、創設教學場景的基本作用,使師生互動過程缺失、學生思考空間缺失,使多模態教學淪為空有其表的境地。教學過程中還存在部分教師過度注重教學模態表現形式問題,部分教師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課堂氛圍烘托和課件多元化展示,但如若在課程分布上刪減失當、精要不明,也容易出現學生哄笑之后無所得或難以掌握知識架構的情況。
另一方面,教師可帶領學生構建多模態的語言學習平臺,通過英語報刊定期閱讀、英語文獻定期瀏覽、學生專業相關英語文字的專業知識普及等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明確英語語言的可用性,并以英語技能助益其專業知識素養提升。除此之外,教師應積極對英語教材進行延伸拓展,圍繞英語教材主題,通過相關補充材料使學生對教材相關文化、地理、科技、日常有更為全面認知。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應注重篩選,為學生營造清朗健康的語言學習生態;拒絕糟粕或誤導性的語言學習內容,并注重培養學生從本土視角、通過英語語言工具系統審視西方文化生活生態。
(三)創設完備情境體系,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進行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需盡可能以各種方式為學生提供與英語學習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或是教材文章中的相關器物,以使學生盡可能投入關鍵知識相關氛圍中,以此吸引學生興趣和關注,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考、交際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學習“英語綜合教程2”For Whom the Bell Tolls這一單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先對“一戰”的相關背景知識進行搜集,結合學生此前學習的歷史常識和關鍵戰役、戰爭發生原因、戰爭慘烈后果,使得學生對“一戰”相關知識要點有著較為廣泛理解,教師進行教學時,可先向學生提問相關知識點,尋找學生課前準備與課程內容間的契合處,并以英語方式進行表達和轉述、加深學生記憶點。接下來教師可通過展示中英文并列注釋的相關戰爭圖片、播放中英文版的戰爭電影片段,并可分別播放反戰文章的中英文念白,以此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強化對語言的感知辨析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中英文間的相互滲透,而不應一味強調英文授課。英語教育的目的在于立足中國放眼國際,英語是學生獲得更大就業范圍的必要路徑,但學生本專業的專業知識及對漢語語言的深刻理解才是學生以后于社會上立身的基本盤。這要求教師明確英語的工具屬性,并與學生一同借助英語工具,對各類漢字信息要素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探尋以英文信息為載體的更廣闊社會、經濟、人文、科技、專業相關知識內容。
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對相關問題的解決程度密切相關,高校外語語言教學過程中,提問內容、形式及方法均對教學效率構成著明顯影響,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提問過程中的絕對主體。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提問內容由于服務于教師自己的既定教學流程,師生間難以形成默契配合,會使教師為推動教學進程接受提問流于形式的結果。多模態教學則應以學生為絕對主體,提問內容應基于學生在模態教學中的見聞感,服務于學生對感知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以使學生更進一步參與模態教學中。將提問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轉移,這是多模態教學中教師形成高效學習效率的關鍵點。相關研究表明,視頻形式的信息傳遞方式可對記憶過程中的五分鐘超短期記憶及三十分鐘短期記憶形成更深刻印象,應用多模態教學在向學生輸入音頻、視頻信息的同時配以英文文字,可讓學生形成更充分立體的信息模塊,顯著提升教學效果。進行教學模態選擇時應當遵循適配性、有效性兩大基本原則,適配原則是指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應服務于一個信息主旨,也即圖文匹配、音視相符、字音相應,以使向學生傳遞的信息主旨唯一且突出,便于學生掌握相關核心內容。有效性原則是指模態的選擇需要服務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對于無效模塊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分散學生精力的部分應當予以取消。例如,應用多模態教學模式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培養時,需經歷學生聆聽教師講解、觀察課程演示內容、根據課程演示、教師講解及自身理解做課程筆記、相互交流心得體會、進行寫作實踐內化寫作能力等過程,其中蘊含多種模態間的相互轉化,教師應引領學生在各個模態轉化過程中捕捉有效信息、摒棄無效信息,發揮多模態教學的信息增量效應、規避與多模態并生的信息冗余問題。
多模態教學中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足夠尊重,當下情形的高校英語教學不單要求學生掌握基本英語要素,更對學生的英文應用能力提出了足夠要求,一般水平的英文素養在當下智能翻譯軟件大規模普及情況下對學生工作前景的助力已較為有限,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英語自主應用能力的重要性更為凸顯。這要求教師在進行師生互動、作業布置時均需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能逐步建立起英語能力發展的基本路徑。
結束語
多模態教學作為強化學生英語學習效率的重要方式,在當下高校英語教學中具有建設性的教學指導地位,踐行多模態教學理念時教師應注重對視、聽、觸、感等學生多方面感知進行調用,以使對學生而言無具體意義的英文表達盡可能與各類物象相錨定,使學生能基于物象—言語—文字—表達形成更高效率的英語學習體系,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模態場景的構建予以充分重視,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基于此展開英語話劇社、英語實時新聞翻譯小組、英語專業知識轉譯小組等具有現實應用意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發展起面向實踐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峰.多模態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以Unit 3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為例[J].英語教師,2022,22(9):149-152.
[2]方欣梓.多模態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9(23):1.
[3]解芳,鄒湘怡.多模態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22(6):3.
作者簡介:馬旭光(1964— ),男,漢族,湖北天門人,武漢市江漢大學外語學院大學英語部,副教授,本科。
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