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繼芳
【摘 要】教學活動中重視問題設置,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更好掌握、應用數學知識。
【關鍵詞】問題驅動 小學數學 說理課堂 實踐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以及其他課程知識的學習均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使教學效果進一步彰顯,教師可以主動構建問題導向下的說理課堂,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使之得到更理想的儲備知識與發展能力的機會。現以此為認知出發點,進行問題驅動下的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構建探索,探索中強調了基礎、問題、辯論、運算、實用等多個側面共同發揮作用,使得說理課堂可以變得更為高效,更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
一、講授數學基本概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首先講授數學基本概念,以便讓學生的系統發展有一個穩定的基礎,避免學生在進行不同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時,出現思維紊亂等問題。與此同時,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搭建還可切實提升學生在數學說理課堂的參與度,讓他們有機會更為宏觀、更為整體地掌握數學知識。
同別的學科相比,小學數學的概念常以公式與符號來闡明,因此相關數學內容較為抽象,可能會對小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負面影響。若無法幫他們及時處理此類問題,則可能會阻礙他們數學思維能力的正常發展。為此,教師應做到順應學情,引導學生對說理課堂所涉及的概念與特征實施探究,同時讓學生系統表述這些內容,率先使學生認知、認可與鞏固數學概念,將概念變為知識框架體系中的一部分。教師還可在給學生講解數學概念和有關特征時,運用互動對話教學或設計操作活動,以保證學生能夠更清晰地掌握與概念有關的理論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下“圖形的運動(一)”單元中與“旋轉”相關的內容時,課前引導學生觀察三角尺,讓學生把三角尺置于一張A4紙的正中央,以手按住三角尺中的一角,并沿順時針方向旋轉90°,同時注意觀察三角尺有什么變化。學生在觀察后得出結論:圖形旋轉時不會產生大小與形狀的變化,唯有方向與位置發生改變。這樣的引導形式,可使學生形成對于概念的深刻認知,為后續研究活動奠定基礎。
二、精選說理問題切入要點
當學生擁有較穩固的數學概念基礎后,教師在設計后續問題時,應深入解讀各課時的數學知識要點,明確知識的整體脈絡,尋找與之相關的切入點,提出恰當問題,以便讓問題指向數學知識的基礎構成、產生過程或者內涵特點,繼而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事實證明,教師的這一關注要點可充分保障數學課堂教學具有明確的思維導向性,并能夠提升學生探究學習活動的效率。小學數學教師精選說理問題切入要點時,應根據此次數學新知所具有的理解難度進行總領性問題或者層次化問題的投放,從而與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及學習能力充分適應。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下“有余數的除法”時,因為有余數除法和無余數除法一樣要遵循基本的除法運算法則,學生在接受時困難程度并不突出,教師便可視情況需要適度提升驅動性問題的難度,在更適宜的切入點上提出問題:“余數的形成同除數相關,還是和被除數相關?”讓學生針對此問題,運用口算、筆算、繪圖等方法給出探究結果:“余數的形成同除數相關,并得到‘余數總是比除數小的規律。”因此,教師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精選說理問題的切入要點,可讓問題難度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更利于激發學生的挑戰欲,從而幫助其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
三、圍繞問題展開說理活動
在恰當切入問題引領之下,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辯論活動可以使彼此之間形成充分的思維碰撞,促使其深入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因此,教師應于驅動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投入到課堂討論活動中,在討論中形成觀點沖突,引導學生通過溝通解決沖突的矛盾點,借此體會到說理的無窮樂趣,開啟無限的認知潛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時,鑒于五年級的學生很容易通過教師的授課理解與掌握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數的原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問題:在一個口袋內有數量為a的若干顆珠子,如果現在再放入5顆珠子,那么總共有(? )顆珠子。以下哪個選項可以作為本題的答案,請說明理由:A.b;B.a+5。問題提出以后,教師可要求大家圍繞問題進行討論。生1:“a屬于未知數,再增加5顆珠子,結果還是未知數,字母b可以用來表示任意數,所以應該選擇A選項。”生2:“若a=20,現在則有25顆珠子,若b=30,那么選擇A選項就不對了。”生3:“a+5所表示的是現在比原來增加5顆珠子,既說明了結果是多少,又說明了數量關系的變化;b只是一個任意數,無法體現二者數量關系,且結果也是不確定的。”利用這樣的說理交流活動,原本的驅動問題在學生頭腦中愈加清晰,學生可借此自主建構、探究與歸納知識要點,感受到數學說理之趣。
四、關注學生數學運算過程
問題驅動在小學數學說理課堂踐行時,教師往往突出學生思維能力建設,而忽略學生在數學運算能力方面的發展。小學階段學生運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密切關注學生運算水平的提升,以防止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因為運算能力較差而導致的一系列認知意外發生。由于學生之間的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應以恰當的問題驅動與說理引導,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各種算式的運算過程,提升運算的準確性。在此期間,考慮到部分算式運算模式的運算難度較大,或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授課時還應科學指導學生快速形成面對驅動問題的標準的運算思路,并為他們今后能科學應對各類型的習題運算創造便利條件。
五、基于現實領悟說理奧妙
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可以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加以檢驗。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將問題置于現實環境之中,或者讓學生在現實環境中主動發現問題,這將使學生有機會較為完整地思考并敘述整個認知過程,揭示數學的內在道理。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六上“圓的認識”有關內容的教學時,為了發展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能力,教師可精心設計和學生生活相接近的一些現實問題,如:為什么車輪要設計成圓形,而非設計成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利用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充分梳理與圓有關知識。生1:“圓形車輪可以跑得更快的原因是圓形輪胎和地面接觸面小,摩擦力也小,同時圓形能夠更快滾動,可以節省力氣。”學生的答案來源于對現實生活的總結。教師可進一步給予指向數學理論的引導:“大家能否應用學習過的圓的特性來對此問題加以解釋?”生2:“若車輪為三角形或者正方形,那么在輪胎進行滾動時,車軸和地面的距離會出現變化,車子肯定會上下顛簸。圓形車輪則不會有這個問題,車軸離地面距離始終保持不變,也就是始終等于車輪半徑,那么車子就會平穩運行。”在此過程中,生活化的問題驅動會讓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之中,感受到人類的生產勞動智慧,并在實際運用中感知數學和生活的密切相關性。
總而言之,問題驅動在小學數學說理課堂的踐行有其突出的現實價值,此現實價值已經為教師所普遍認可。因此,教師應對基礎、問題、辯論、運算、實用等多方面給予同步關注,避免重基礎、輕實踐,重方法、輕運算等認識偏差,以便全面激活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進一步彰顯數學魅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市城陽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宋曉穎)
編后記
在當前教學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自主探究和思維能力發展,而驅動式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探究。小學數學驅動式教學有多種驅動方式,其中包括任務驅動、問題驅動、思維驅動等模式。本專輯的兩篇文章對驅動式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以期一線教師能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