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
【摘 要】本文論述在“雙減”背景下構建美術單元作業體系、優化單元作業設計的方法。
【關鍵詞】“雙減” 小學美術 單元作業設計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廣大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為學生減輕作業負擔,通過有效的方式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對于小學美術學科而言,如何在“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內實現美術單元作業設計的創新,提高美術作業質量,為學生構建一個寬松愉悅的作業氛圍,發展學生“審美感知”與“文化理解”兩個藝術核心素養,是“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的著力點。因此,教師要著眼于美術的功能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探索豐富多樣的作業形式,探尋行之有效的欣賞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
一、構建美術單元作業體系
單元作業是體現課程視域的作業設計載體,是教師依據單元目標,對單元內容進行開發、重組、改編,是獨立但又成體系的學習內容。
(一)根據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等,進行作業單元重構
目前,小學美術學科沒有自然單元,但是教師需要從美術知識架構、美術技法表現、學習領域、核心素養等方面進行單元重構。
以第三學段“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課程為例,從表現的內容上來看,我們可將教材內容分為“經典工藝欣賞”“經典名作欣賞”“藝術欣賞傳承”“中國的文化遺產”等單元。在“經典工藝欣賞”單元中,重構的課時有六年級下冊《青花瓷》(1課時)、《東陽木雕》(2課時)、《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課時),教師可從繼承發揚中國經典工藝的角度重組教材內容,讓重組后的單元更具有整體性、合理性,引導學生感受經典工藝的技藝手法及獨特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經典工藝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歸屬感。
(二)依托課程目標、課時目標,進行作業目標重建
進行單元作業設計時,目標的設定是重點。單元作業目標的設定要遵循整體設計的原則,根據課程目標、課時目標、評價反饋等內容進行調整,體現綜合性和層階性,讓作業目標更有效地指導日常教學。
“經典工藝欣賞”單元的作業目標是:能理解、鑒賞經典工藝的歷史和藝術特點,能綜合分析經典工藝作品的造型、紋飾、寓意及價值,感悟經典工藝作品的文化精神內涵,并嘗試創造性表現經典工藝的藝術美。這樣的話,單元內各課時的教學目標與作業目標,協調統一又上升遞進,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真正實現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目標。
(三)調整作業內容、作業要求,讓單元作業循序漸進
單元作業存在著縱向關系,它是由各個課時組成的,要求同一種知識、技能在不同課時中要有差異性和進階性;同時,各課時在內容和技法上有內在聯系,具有銜接性、遞進性,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便于采取有效的針對措施。在“經典工藝欣賞”單元作業設計中,我們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素養,引導學生賞析不同工藝的技藝之美及文化價值,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感受與理解,并不斷鞏固、提升藝術素養。如第1課時學習青花瓷的歷史、工藝、特征等相關知識,我們的目標在于引導學生能綜合分析青花瓷作品的紋飾、寓意等,所以作業設計聚焦于從造型、色彩、紋飾等方面對青花瓷作品進行欣賞、分析;第2課時學習東陽木雕的基本知識、基本特征,提升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因此作業設計聚焦于對東陽木雕的造型、寓意、紋飾的理解,體會東陽木雕的技藝、文化內涵;第3課時學習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苗族銀飾的基本知識,深入探究苗族銀飾的精湛技藝,所以作業設計聚焦于對苗族銀飾工藝、造型、紋飾的文化理解及藝術感悟,提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樹立民族自豪感和保護、傳承意識。這樣,單元內的不同課時作業避免了機械重復,反而有序遞進不斷提高學生“欣賞·評述”能力。
二、優化單元作業設計方法
(一)聚焦核心素養,提升中華文化自信
優化美術課堂作業的設計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應該明白,學生不是為了作業而作業,而是為了記錄、留住、描繪、表達和創造美好而作業,是為了形成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而作業,是為了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而作業。有鑒于此,在“中國的文化遺產”單元中,我們的作業設計聚焦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著重強調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通過挖掘閩清本地的梅邑文化資源,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藝術感受,提高文化修養和民族文化自信。在作業中,我們要求學生通過實地參觀閩清縣具有800年歷史的古村落云龍鄉際上村的風光及梅邑陳氏祖祠、“十八學士先兆”石碑、宋代古石梁橋、“賢良陂”遺址、“起傅巖”千年摩崖石刻群,及朱熹在陳祥道、陳旸故宅門前“棣萼一門雙理學,梅溪千古兩先生”的題字等文物古跡,引導學生對這些古村落文化進行欣賞、探究,了解文物作品背后的人文故事,領略古建筑的造型、紋飾的美感及摩崖石刻書法的嚴謹蒼勁,使學生感受到梅邑禮樂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培養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豐富作業形式,彌補課堂教學短板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美術作業常拘泥于課堂內傳統繪畫技能訓練和綜合材料制作等形式,而多元的美術作業形式則要求將知識進行學科之間與學習環境的遷移,從學校轉移到日常生活環境中,達到美術與文化、社會和自我發展相融合。在“中國的文化遺產”單元中,我們進行重構的課有《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的文化與自然遺產》。設計單元作業時,我們讓學生通過實地參觀、實踐探究、文化感悟等多樣的形式完成作業。學生走進生活,積極主動參與,在玩中感受當地優秀的文化遺產,如走訪坂東宏琳厝感受古民居的無限魅力、到白巖山體驗“八閩岳祖”的神奇風光等,從而主動去發現、感悟、探究,帶著學習目標去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傳承文化,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同時,我們從實際生活出發,對作業進行適當的調整,讓美術作業變得更加靈活,更有趣味性。如在“中國的文化遺產”單元教學中,我們設計的作業是:“你知道中國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找一找、說一說我們身邊你所喜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去網上搜集與作業有關的非遺知識,將這些課外知識融入自己的作業中。同時,我們鼓勵學生運用新媒體制作、記錄自己感興趣的非遺現象,以采訪的形式收集不同人群對非遺的看法等。如學生通過視頻、抖音等形式,記錄閩清人喜聞樂見的書法、太極拳等非遺項目。這樣的方式豐富多彩、創意十足,發展了學生的藝術綜合素質。
(三)調整作業結構,提升作業設計質量
單元作業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作業結構是否合理。參考國家藝術教育質量監測工具,我們認為美術學科作業構成有五個要素:作業類型、作業難度、作業題型比例、作業完成時間、評價方式。在“經典工藝欣賞”單元作業設計中,我們對單元作業結構進行了優化。識記類型的習題主要是鞏固學習內容,需要大量背誦,不容易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我們要減少比例。理解類型的習題,如分析作品的題材與形式、感悟作品的內涵、感受作品的魅力等,為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因此要多安排。應用類型習題主要是發展學生遷移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占比可多一些。同時,我們還通過合理安排作業的難易程度、控制完成作業的時長、提高作業評價的效度與信度,提升了作業的設計質量,切實達到了減負增效的目的。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的小學美術單元作業設計,是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開拓創新,探索解決作業設計問題的有效手段,讓作業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清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