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君
摘 要:我國民族聲樂不僅美妙絕倫,而且還具備一定的藝術特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民族聲樂源于各族人民的生產勞動,而獨唱藝術便是其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對歌者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歌者要在藝術表演能力以及聲音技巧等方面具備一定水平,必須將民族聲樂蘊含的美和情感全面地表現出來,并且要求獨唱藝術在表演時必須重視表演美與演唱的情感因素。因此,本文首先對此類藝術的表演美進行詳細解析;其次,對如何實現獨唱藝術的表演美進行探究;最后,對民族聲樂獨唱藝術演唱的情感因素融入方法進行探究,從而促使民族聲樂獨唱藝術的演繹效果得到提升。
關鍵詞:民族聲樂;獨唱藝術;表演美;演唱;情感因素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4-00-03
聲樂的藝術形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不僅將人聲的魅力匯聚于作品中,而且能夠使人感受到聲樂的美妙感和親切感,具有一定的表演美。其表演美既體現在表演唱功和技巧方面,又體現在歌唱表演能力方面。對于獨唱藝術而言,之所以稱之為“獨唱”,是因其表演形式為單人表演,與多人表演不同,整個表演舞臺集中于單人表演者,能夠由單人表演者產生更強的旋律感,并且更加能夠將表演者的內心感受抒發出來。扮演者可以通過自身的情感流露使民族聲樂作品的內涵全面表現出來,對整個民族聲樂作品的傳承和傳頌有較大影響。因此,表演者若要使觀眾對其表演喜愛,既需要所選聲樂歌曲為傳頌經典,又需要表演者具備良好的歌唱技巧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只有這樣方能夠使演唱聲音和技巧將民族聲樂作品的內涵詮釋出來,從而完美地將民族聲樂獨唱藝術作品展現給聽眾[1]。
一、民族聲樂獨唱藝術表演美的詳細解析
(一)表演美的具體構成
民族聲樂獨唱藝術具備的表演美體現在多方面,主要包括體態美、聲腔美以及性格美。
首先,體態美主要是指表演者在對聲樂作品進行演唱過程中,從表情、形體動作等多方面為聽眾創造的美感,對于民族聲樂獨唱藝術作品而言,其不僅能為聽眾帶來優美的韻律,還要求表演者能夠融入塑造的角色中,通過行為動作等體態將塑造的角色完整地展現出來,使角色的形態與地方特色審美相互融合。在展現體態美時,必須關注獨唱藝術作品包含的行為習慣和民族風俗,將這些內容融入作品表演中,使聲樂獨唱藝術作品表演中能夠通過動作、形態、表情將這些風俗習慣展現出來,從而帶給觀眾親切感[3]。
其次,聲腔美則屬于民族聲樂獨唱藝術的生命以及靈魂所在。對于獨唱藝術作品的演繹必須在原作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表演風格的基礎上,與表演者的演唱目標相結合,通過表演者獨具特色的聲音技巧,重新為演繹作品注入生命力。簡而言之,獨唱藝術作品的演繹就是需要在尊重原作基礎上,將自身情感以及演唱技巧融入作品中,使表演美傳遞給聽眾和觀眾。獨唱藝術作品一般對聲腔美較為講究,并且也是主導歌曲演唱是否成功的因素。需要表演者能將聲腔美全面展現出來,與氣息調節相結合,對氣息運用進行有效把握,使聲腔能夠達到收放自如的效果,使聲達到圓潤的效果,腔也需要徹滿,從而達到低音不虛、高音不竭的效果,使表演者的聲腔能夠運用自如。將表演者聲腔與聲樂作品的風格相結合,從而使表演者的真情實感得以流露。
最后,性格美則是指表演者需要通過儀表、體態以及著裝將自身的精神道德修養以及聲樂知識得以全面展現出來。要求表演者在展現個人特點過程中,必須重視角色的有效詮釋,掌握人物塑造,從而通過表演將人物性格特征完美地展現給聽眾和觀眾[2]。
(二)表演美的整體把握
首先,在對獨唱藝術進行演繹的過程中,必須關注表演內容與音樂之間的協同性,同時還要確保作品意境的旋律與內涵之間的協同。表演者在開展聲樂表演時,音樂在整體表演中居于核心地位,需要表演者所做出的肢體語言一定要與音樂作品的律動以及意境相符。例如,一些歡快的民族聲樂獨唱作品在表演時,表演者應該將其愉悅場景展現給觀眾。再如一些抒情的民族聲樂獨唱作品在表演時,應將其舒緩的場景展現給觀眾。表演者演唱的主要目的是使觀眾能更對表演作品的內涵全面領會,從而能與作品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其次,民族聲樂獨唱作品表演時的歌聲必須與表演高度協調[4]。在開展獨唱表演時,視覺感官帶來的沖擊與聽覺感官帶來的刺激是存在差異的,但兩者之間卻是不可分割的。若聽覺和視覺與歌聲相互分離,則將失去其各自的意義,也無法為觀眾帶來沖擊和刺激感,無法使觀眾體驗到作品中的表演美。因此,在開展獨唱藝術表演時,必須使表演和歌聲之間相互協調。最后,表演者必須和觀眾之間進行協調交流。表演者表演的主要目的是使觀眾能對作品的內涵進行了解和感受,因此,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便成為聲樂獨唱藝術表演的一個關鍵環節,這里的溝通交流包括手勢溝通、眼神交流等,同時在溝通交流時也需要把握好場合,在適當的場合中進行溝通與交流。通過溝通交流使表演者掌握觀眾是否對表演美進行充分體驗。
二、民族聲樂獨唱藝術表演美的實現方法
(一)表演者必須學會心理調節
表演者在進行民族聲樂獨唱藝術作品表演時,一般比較容易發生下列情況:第一,表演者缺乏對藝術作品內涵的挖掘和把握;第二,表演者在進行獨唱表演過程中非常容易受作品所限,無法將作品靈活詮釋;第三,表演者未能充分做好心理準備工作,導致表演時的各方面表演行為比較僵硬。針對這三個問題,表演者在對獨唱藝術作品進行表演之前,必須全面了解藝術作品具有的民族特色以及創作時所處時代背景,了解其代表民族的風俗習性,與此同時還要對藝術作品反映的精神內涵進行準確把握,并利用自身的體態、聲音等多重技巧將藝術作品完整地展現出來。除此之外,表演者便需要在表演過程中適時調整自身的表演心態,將所有注意力集中于作品表演方面,保證自己以最佳狀態進行作品表演。
(二)表演者必須掌握具體的訓練方法
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產生共鳴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眼神交流。因此,表演者必須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對獨唱藝術作品的內容進行提煉加工和美化,從而使獨唱藝術作品更加具備美感和藝術性。同時借助美化后的獨唱藝術作品開展眼神訓練,可以采用戲曲眼法開展訓練活動,采取動力定型鍛煉眼部運動能力,還要與面部表情進行相互配合,從而使獨唱藝術作品的表演美得以有效體現。
表演者在舞臺進行表演時,形體表現是支撐舞臺表演的重要方面,形態表現主要包括手勢、身段以及臺步等,表演者若要對舞臺表演進行全面掌控,必須對形體表現相關內容進行訓練,使表演的各種形態表現之間能夠實現協調統一。其中,手勢能夠反映人物內心變化以及性別等方面,表演者可以針對手勢動作采取形式多變的方式滿足獨唱藝術作品的需求,并且通過這種方法還可使觀眾融入預設情景中。對于獨唱藝術表演,“兩軸三面”是具體的身體狀態變化要求,其中,“兩軸”可分為“大軸”和“小軸”,前者主要是將腰作為軸心進行身體調整,后者則是將眼作為軸心進行身體調整。身段表演的技巧必須與藝術作品中的人物特征進行有效結合,通過戲曲臺步對人物步伐進行展現,從而對人物角色的整體形象展現更為有利,這種美觀、靈活的臺步往往能更促使觀眾對人物的認知度提升,使其感受人物的靈氣和穩重。
三、民族聲樂獨唱藝術演唱的情感因素融入方法
針對民族聲樂獨唱藝術作品而言,若要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既要保證歌曲為經典作品,同時也需要經典歌曲的表演者必須具備高超的歌唱技巧以及優美的歌聲,需要表演者能夠將經典歌曲作品表現出的情感內涵完整地呈現出來。尤其是對于獨唱藝術而言,將情感因素全面釋放出來對于作品的演繹非常重要。
民族聲樂歌曲作品若要達到完美的境界,其體現的情感往往會從內部各個方面向外部呈現,例如,歌詞、曲調等。并且作品的歌詞會對曲調起決定作用,特別是歌詞方面展現的情感往往會對曲調情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只有歌曲作品的歌詞足夠優秀,才能夠使其曲調更加動聽。在人類情感交流中,語言是最基本的交流工具,而歌詞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民族聲樂獨唱藝術作品包含的歌詞能更表達其民族的情感,需要表演者對歌曲情感進行有效體會,并對歌曲內涵進行全面感悟。
(一)體會歌曲的情感
體會歌曲的情感需要表演者回到歌曲作品的原創時期,不同時代人們的情感也存在差異,根據不同的情感,人們往往會創作出不同的歌曲藝術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包含表達創作者自身情感的歌詞,這些歌詞通常能將時代主旋律體現出來。因此,一首作品的歌詞若形成,則歌曲的時代印記也便就此落下。要求表演者在對歌曲作品進行演唱之前,對演唱曲目的創作背景進行了解和考證,特別是對當時創作者的情感進行了解。表演者只有對這些方面進行考證,方可對歌詞創作動因進行全面領會。時代情感通常應采取特殊方式對其進行領略,主要是因不同背景給人帶來的感受也不同,若感受不同則作品創作的方式也不同,從而作品的情感基調也便不同。所以表演者必須對歌曲的命脈進行有效把握,進而對歌曲情感進行把握。
(二)感悟歌曲的內涵
歌詞一般是對歌曲創作時實景的描繪,表演者若要對歌曲創作的情景進行全面了解,必須對歌詞的審美和理解能力進行訓練,不僅需要表演者具備一定的生活閱歷,而且還要求表演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感受,通過感受生活來沉淀自己的情感,從而實現歌曲的二度創作。因民族聲樂形成有著比較明顯的特殊性,所以無論是歌曲創作者,還是歌曲演唱者,歌曲二度創作均來源于自身對生活的經歷。演唱者只有具備豐富的生活經歷,方能夠對歌曲表達的情感進行真切感悟,并且在自身表演時能夠將這種感悟表現出來,從而將歌曲原始情感和內涵全面展現出來,與聽眾形成情感共鳴。
(三)借助作品韻律,解悟情感外延
民族聲樂是民族曲調通過藝術加工所形成的,同時民族聲樂也源于各民族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我國民族數量眾多,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特色,促使我國民族聲樂的民族特性比較明顯,能更充分表現出民族情感。若將這些種類的民族聲樂的內涵和情感進行有效詮釋,還需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實現。
1.表達方面要做到字正腔圓
“字”是指作品演唱中的“唱”。實際上,民族聲樂與民族器樂之間存在的最大差異在于,聲樂不僅需要通過演唱來表現作品的優美旋律,而且還需要借助“字”將作品情感予以全面表達出來。明代魏良輔所著《曲律》一書曾有提及曲的“三絕”,即字清、腔正以及板正,在這里所言的“字清”就是唱得清晰、準確,只有這樣才能將民族聲樂作品中的情感予以有效表達出來[5]。“腔”則是指表演者表演時,其聲音的韻味及風格。當前,我國民族聲樂唱法比較多,如美聲、原生態以及通俗三種唱法,不同唱法的差異比較大。若要將歌曲情感完整表達出來,不僅需要具備美聲的共鳴腔體,還需要原生態的韻味和風格。民族聲樂獨唱藝術在表演時,需要演唱者能表現出潤腔技巧,通常是依照聲樂作品體現的民族特點進行演繹的,并且在演繹過程中還可以形成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和形式。因此,若要將民族聲樂獨唱藝術作品中抒發的情感以及韻味表現出來,便需要表演者同時具備純熟的技巧、強力的聲音以及優美的唱腔,并使之有機融合,并且在演唱時,若能將該民族語言加入其中,則會使藝術效果得到提升。
2.演繹方面要做到神形兼備
大多數民族聲樂均對民歌、民間曲藝以及戲曲等藝術進行了傳承,尤其是獨唱藝術更是由此發展而來。因此,在對獨唱藝術進行演唱時,必須將形體表演和情感演繹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神形兼備”。其中“形”代表表演者的形體動作,要求表演者必須掌握形體表演能力,主要是因在舞臺表演時,既需要表演者去“演”,又需要表演者能更好地“唱”,只有這樣才會使觀眾在聽覺和視覺方面獲得雙重享受。因當前我國獨唱藝術的表演成分比較復雜,不僅包含民歌、民間曲藝以及戲曲等藝術的演繹,還包含了各民族的民歌、舞蹈等表演。例如,在《兄妹開荒》《逛新城》等民歌中,均融合了表演與演唱并舉的形式,并且這種歌舞合演的方式也非常受人們歡迎。而“神”則指精神和氣質,往往通過表演者的精神和氣質將聲樂獨唱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演繹出來,可見表演者必須具備一定氣質和精神。通過將“形”與“神”相互融合,可以使民族聲樂獨唱藝術作品的內涵情感和外在表現均能夠體現得淋漓盡致,使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情感,從而通過表演者演繹,使表演者和觀眾之間形成情感共鳴。
四、結束語
民族聲樂獨唱藝術在表演過程中,若能將其表演美得以全面展現,必須明確表演美是如何通過演繹體現出來的,要求表演者不僅要具備較強的表演功底,還要求表演者能將獨唱藝術作品中的情感予以展現出來,從而使獨唱藝術的表演“神形兼備”,才能夠唱出人們所期待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實現表演者的二度創作,將獨唱藝術的魅力全面展現給觀眾,使表演者與觀眾形成共鳴,使獨唱藝術表演的開展更加成功。
參考文獻:
[1]樸振林.聲樂表演藝術中情感詮釋的提高策略[J].戲劇之家,2023(01):81-83.
[2]羅安慧.關于聲樂民族唱法的發展起源和演唱情感研究[J].戲劇之家,2022(11):85-87.
[3]黃振華.聲與情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意義[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報,2022(01):106-108.
[4]任小芳,魏勇.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個性體現思考[J].藝術家,2022(11):101-103.
[5]王元鵬.民族聲樂演唱同美聲技巧的融合——一種“中西結合式”的藝術創新探索[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報,2022(0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