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娥
[摘 要]實施項目化學習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依據項目化學習的特點,拓展項目化學習時空,注重對學生項目化學習成果的評價與展示,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項目化學習;評價;展示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1-0015-03
教育領域項目化學習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從做中學”,該理論風靡于20世紀中葉,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傳入中國。項目化學習以具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或任務為驅動,通過問題探究、合作交流、項目學習成果展示、回顧和評價等活動,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學生學習經驗積累與技能習得的過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項目化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對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起著重要作用。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該如何開展項目化學習呢?
一、把握學習特點,實施項目化學習
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有很多,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采用項目化學習。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數學教材,把握項目化學習的特點,選擇有助于學生進行項目化學習的內容。同時,教師要善于通過驅動性問題的設計和支架的搭建來為學生的項目化學習助力,以促進項目化學習的順利實施與開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1.認真研讀教材,合理選擇項目化學習內容
設計項目化學習時,教師要根據新課標對學生的要求以及數學學習內容的特點,從學生的學習視角出發,精心選擇教學素材,為項目化學習的順利實施提供條件。縱觀小學數學教材,發現幾乎所有適合學生動手做的內容都可以作為項目化學習的內容,如“元、角、分”“時、分、秒”“厘米和米”“克與千克”“認識周長”以及一些“綜合與實踐”內容等。
例如,教學“元、角、分”時,教師可以確定以下的項目化學習內容:(1)認識元、角、分;(2)知道元、角、分之間的進率;(3)模擬跳蚤市場,互相買賣物品。教師依據數學教學內容開展項目化學習,有助于學生在物品買賣中積累元、角、分的使用經驗,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又如,教學“認識方向”時,教師可以把項目化學習活動確定為“學校平面圖我來畫”,具體活動規劃為:(1)制作方向板;(2)學習測定方向;(3)參觀校園,制作校園平面圖。這樣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是有意義、有意思的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設計適合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可以凸顯項目化學習在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質量方面的作用。
2.創設真實情境,設計驅動性問題
確定好學習素材,明確學習目標之后,教師要結合數學學習內容設計驅動性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項目化學習在課堂中的實施。教師在設計驅動性問題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還要關注問題的教學價值,如能否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數學思考等,讓學生真正經歷知識探究的全過程。
例如,教學“時、分、秒”時,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特點,教師可以把驅動性問題設計成自制時、分、秒的卡片,并在班內舉行“我撥你說”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既可以撥時間讓其他同學說時間,也可以說出其他同學撥的時間是多少,并談談怎樣才能把時鐘上的時間準確地說出來。這樣的項目化學習活動讓學生覺得好玩、有趣,學習興致高昂。又如,教學“千克與克”時,教師可以把驅動性問題設計為:“尋找生活中的秤,把秤的樣子畫出來,并在旁邊備注秤的名字,讓更多的人來認識它。”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將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在完成項目化學習任務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3.搭建認知支架,降低學習難度
在項目化學習中,提出驅動性問題后,教師要根據驅動性問題的難易程度,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搭建適合的學習支架,使學生在支架的助力下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教學“千克與克”時,教師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組織學生開展“判斷物體重多少千克或者多少克”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有了這個學習支架,學生能比較準確地判斷出物體的重量,進而掌握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又如,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制日歷”的項目化學習活動,為學生搭建確定平年和閏年的學習支架。有了學習支架的助力,學生能準確制作出當年每個月份的日歷。在數學教學中,學習支架的搭建可以促進學生項目化學習的開展。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通過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這樣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最大化提高教學效益。
二、拓展學習空間,深化項目化學習
在實施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內容情境化、項目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師要敢于打破時空界限,拓展學習空間,促進學生項目化學習的深入,以順利達成項目化學習的目標。
1.課前前置學習,積累活動經驗
在教學數學新知之前,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采取前置性項目化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深入思考,積累數學經驗,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學“認識圖形”前,基于學生都有搭積木的經歷,教師設計“奇特的造型”這一項目化學習任務:“利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球等試著搭一搭,比一比哪位同學的想法最為新奇獨特,搭出的造型最為美觀。”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拼搭技巧。這樣把項目化學習置于課前,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知識是自己探究得來的,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依據教學內容采取前置性項目化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2.課中探究學習,推動項目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引入項目化學習,可以加大學生探究的力度,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因此,教師課中要注重對學生項目化學習的推進與指導,促進學生項目化學習的深入。例如,教學“認識周長”時,教師設計了“測量不規則圖形或者特殊物品的周長”這一項目化學習任務。在測量五角星的周長時,有的學生為難了,不知道該怎樣測量。教師鼓勵學生合作學習,探究測量五角星周長的最佳方法。經過觀察,學生發現先測量出五角星一邊的長度,再乘以10,就能得出五角星的周長。在測量筆筒底面的周長時,學生想到了“先用線纏繞筆筒一圈,再把線展開,測量這條線的長度,線的長度即筆筒底面周長的方法。教師讓學生就不同圖形的周長、不同拼法組成的相同圖形的周長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探索更多關于周長的奧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對學生的項目化學習過程予以充分關注,注重對學生學習的指導,讓學生親歷探究的全過程。有了親身經歷作基礎,不管學習結果如何,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豪感,為接下來的主動學習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課后延伸學習,拓展閱讀視野
一節數學課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數學發現與探索卻是無限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引領學生延伸項目化學習進程,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建構起完整的數學學習體系,實現數學深度學習。
例如,教學“折線統計圖”時,教師以全球變暖為主題設計項目化學習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資料,完成項目化學習任務:“調查全球變暖情況,并用圖表(見表1)呈現調查結果。”
關于全球變暖的問題,許多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感受,但這些感受或者認知大都是零碎的、不成體系的。教師引導學生用統計圖表的形式對提取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據的力量。在學生完成項目化學習任務后,教師讓學生結合搜集整理的信息,對全球變暖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之策。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撰寫倡議書,并在班級或者校園內發放,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數據在改變生活環境方面的作用。這樣有效延伸了課堂教學,拓展了數學學習的外延,使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著眼綜合素養,注重評價與展示
實施項目化學習,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與展示,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的提升。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態度、自信心與合作交流意識等,注重學習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獲得最大化的項目化學習效益。
1.制訂評價標準,科學引導學生開展活動
結合數學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可以把評價內容細分成多種技能,將評價成績劃分為不同水平或不同層級,以便于學生辨識和把握,并給學生提供反饋。借助評價表,學生不僅可以明確自己需要達到的學習水平,還可以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
例如,教學“認識鐘表”時,教師設計三個層級的項目化學習任務及評價標準:(1)了解鐘表的由來與發展。這主要是對學生調查鐘表的由來、發展、樣式、特點等方面進行評價。(2)對比不同時期的鐘表。這主要是對現代鐘表與古代鐘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功能介紹是否具體準確等方面進行評價。(3)創造未來的鐘表。這主要就學生設計未來鐘表的名稱、樣式、設計理念、使用說明等方面是否具有創新性與實用性進行評價。在項目化學習任務以及評價標準的指引下,學生能夠深入思考與探究,并根據項目化學習評價標準隨時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調整,在對照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制訂項目化學習評價標準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細化,以確保評價標準能起到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作用。
2.搭建成果展示平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
項目化學習成果展示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有網絡平臺展示、班級櫥窗展示或者學校文化長廊展示以及“數學小講師”展示等。教師要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展示形式,讓學生在欣賞自己作品和他人作品的同時,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及時進行反思與總結,提升學習效率。
如教學“時、分、秒”時,教師出示“自制鬧鐘”的項目化學習任務;教學“千克與克”時,出示“秤的名片展”的項目化學習任務;教學“年、月、日”時,出示“制作創意日歷”的項目化學習任務。在學生完成項目化學習任務后,教師就可以把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成果放在班級櫥窗中展示,這樣有助于學生取長補短,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例如,在學生完成“蒜的生長”的項目化學習任務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記錄的蒜從播種到長葉的過程制作成相冊,形成折線統計圖,最后把自己的項目化學習成果上傳到班級群或者班級公眾號上,鼓勵學生就項目化學習活動進行交流評價,使學生感受到參與活動以及被認同的快樂。又如,當學生按照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制訂旅游計劃后,教師讓學生以“數學小講師”的身份,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其他同學交流分享。介紹和說明的過程,就是學生獲得新知、提升認識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依據項目化學習的特點,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與動力,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特點,實施項目化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化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操作、探究、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習得數學知識和技能,實現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龔林霞.小學數學項目化學習設計[J].數學教學通訊,2022(10):49-50.
[2] 周艷霞.小學數學項目化學習實踐探索[J].教育視界,2022(11):11-15.
[3] 陳芳.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類型研究[J].小學數學教育,2022(9):17-18.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