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嫻
[摘 要]小古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朗讀、背誦、積累,還要讀寫結合,以深化學生對小古文的理解認識,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結合小古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仿寫、補寫、改編等方面引領學生進行寫作實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統編教材;讀寫結合;小古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2-0021-03
統編語文教材對讀寫結合非常重視,不僅在課后練習編排了小練筆,而且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冊教材都專門設置一個習作單元,這樣為閱讀與寫作結合,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提供有利條件。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重視現代文的讀寫結合實踐,而很少關注小古文的讀寫結合。小古文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讀寫結合實踐點的選擇、開發與利用,及時引領學生進行讀寫結合實踐,以實現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共同提高。
一、層次仿寫,錘煉語言表達
兒童天生喜歡模仿,不管是模仿表演還是模仿語言,他們都樂此不疲。小古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有許多值得學生模仿之處。教學時,教師可引領學生根據小古文的特點,經歷仿寫句子、段落、故事的過程,使學生得其形、借其法、化其神,在感悟小古文藝術魅力的同時獲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一)句子仿寫,夯實語言基礎
小古文不僅有生動細膩的描寫、形象有趣的比喻,還有一些或韻味十足或含義深刻句子。教學時,教師要幫助學生發現這些句子的藝術魅力,鼓勵學生進行遷移模仿,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司馬光》一文,有“群兒戲于庭”一句。這是一個典型的倒裝句,狀語后置,正常的語序是“群兒于庭戲”。教學時,教師可先結合正常語序,引導學生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然后,讓學生想象:孩子們還會在哪些地方玩耍,并仿照課文中“______于______”的句式寫一寫。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下,“群兒戲于園”“群兒戲于林”“群兒戲于山”等句子在學生的筆下涌出。這樣,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促進了學生對句式的理解,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發現課文中句子表達獨特的地方,引領學生模仿運用,能幫助學生習得句子的表達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二)運用詞句,實現語言內化
掌握表達方法并進行運用,是學生學習文本的重要內容。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發現小古文具有的獨特表達技巧,鼓勵學生遷移運用,以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楊氏之子》一課,有“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這句話。有的學生在寫人物的文章時就特別喜歡用上“甚聰惠”這句話。這樣的語言表達,既運用了小古文的語言,又提升了學生的習作水平,讓學生的語言表達簡潔精練。因此,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積累,為學生語言運用提供條件,這樣能凸顯出小古文的應用價值。
(三)文言創作,涵養語言素養
模仿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當學生積累一些小古文的讀寫經驗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運用小古文的形式去寫一寫,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涵養學生的語言素養,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例如,《楊氏之子》這篇小古文,以諧音的形式表現了楊氏子的機智、幽默、風趣。怎樣通過諧音把人物的機智、幽默、風趣表現出來呢?教學這篇小古文時,在學生讀懂課文,感受到人物的特點后,教師讓學生先想一想,自己還知道哪些水果、動物可用諧音進行表達,然后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形式創編一個小故事。這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風趣的語言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二、精彩補白,拓寬想象路徑
小古文的語言凝練,在表達中常常采取留白的形式,給讀者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抓住這些空白處,引導學生對進行補白,以深化學生對小古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于細節缺失處補白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依據小古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就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以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進行補白,能豐滿故事的人物形象,使故事內容顯得更加完整。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精衛填海》一課,其中的一些句子可引導學生進行補白。如,“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這句話,可讓學生想象一下炎帝的女兒幾歲了、長得怎么樣等;“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一句,可讓學生想象:女娃在游玩的時候是怎樣掉進海里的?她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這個句子,可讓學生想象一下女娃一年四季是怎樣銜木石填于東海的,她在填木石的時候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等。補白這些內容,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內容。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幫助學生找到補白實踐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寫話,不僅可以使故事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而且能使學生學會細節描寫,獲得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于情節沖突處補白
小古文語言凝練,言簡意賅,具有極大的跳躍性。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就文中語言跳躍處或者情節沖突處進行補白,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文本內容,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鐵杵成針》一課時,有的學生對老婆婆用鐵杵磨針的行為產生懷疑:“她為什么要拿鐵杵磨針,而不是用現成的針,這不是太浪費時間嗎?”對學生的質疑,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對課文內容進行補白。有的學生說道:“李太白想棄學,家里人和老師都阻攔不了。于是,老師讓老媼在李太白放學回家的必經之路上用鐵杵磨針,使李白從中有所感悟。”這樣合理的補白,不僅使學生的疑問得到解決,而且化解了學生的認知沖突,為學生今后的想象擴寫實踐打下基礎。在小古文教學中,情節沖突之處往往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對故事情節的沖突處進行想象補白,讓學生樂于探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于結尾懸念處補白
有些小古文的結尾比較突然,有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對故事的結局進行補白,以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守株待兔》一課,文末只說了耕者被宋國人笑話,并沒有交代他最后怎么樣了,留下了懸念。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讓學生想一想:這位耕者回到家里以后,他的妻子、兒女會說些什么?他今后是不是還一直待在樹樁旁邊等兔子?并讓學生寫一寫。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依據課文特點,對故事的結局進行補白續編,能豐富故事的內容,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創新改寫,形成讀寫能力
改寫是在文本內容基礎上的一種創新表達。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原文的基礎上,對文章的題材、順序、人稱、表達等方面進行改寫,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改變文體,創新語言形式
統編語文教材的小古文體裁多樣,寓言、神話、歷史故事、人物傳記等都有。在教學時,教師應依據課文體裁、特點,要求學生巧妙進行文體轉換,讓原來的故事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出現,這樣能激發學生的挑戰欲,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把這篇課文改寫成自己喜歡的文體。有一個學生把課文改寫成童謠:“古有一王戎,聰明好兒郎。與朋出門游,見到道旁李。諸兒競相走,唯他坐不動。問之答曰苦,從此美名揚。”也有的學生把它改編成劇本。在改寫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獲得創造性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改變人稱,創新寫作視角
統編語文教材選編的小古文,大都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教學時,教師可結合小古文的特點,讓學生變換人稱敘述文本內容,使學生對人物的心理、情感變化理解更加深刻,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教師讓學生用第一人稱進行改寫,將自己看到道路旁邊的李子的推測過程寫清楚。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伯牙鼓琴》時,教師可讓學生以伯牙的視角進行敘說,這樣使故事更加感人。在小古文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特點,引導學生改變人稱進行創編,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都得到發展。
(三)改變順序,創新寫作結構
小古文基本上是記敘文,一般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進行敘述。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特點以倒敘的形式進行改寫,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敘事的技巧,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如教學《精衛填海》時,可以讓學生先以倒敘的形式對精衛銜木石填東海這一行為展開敘寫,再交代精衛填海的緣由。這樣一波三折的故事,能避免平鋪直敘現象的產生,增強故事的生動性,引人入勝。在小古文教學中,改變原文的敘述順序,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敘事的技巧,窺見寫作的奧秘。
四、隨感漫筆,突破讀寫定式
每讀到一篇文章,學生都會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感悟、體驗。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悟、體驗寫下來,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與生活的對話,讀中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思考、想象,并就文本的某一問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閱讀經驗,表達自己想法、感悟,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小古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古今文化的差異,學生在閱讀中會產生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課堂上,教師可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下來,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如教學《守株待兔》一課,可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對耕者的看法或者自己的閱讀感悟;教學《囊螢夜讀》《鐵杵成針》,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讀完這兩篇課文自己受到什么啟發;教學《古人談讀書》,可以讓學生對文中的某一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小古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及時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能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二)與角色的對話,讀中互動
互動不僅包括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還包括師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及作者的互動等。師生與作品中人物的互動側重在故事情節的發展方面,與作者的互動側重在作品的創作方面。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以互動的形式引領學生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能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如教學《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以被救孩子家長的身份給司馬光寫一份感謝信,也可以以圍觀人的身份給司馬光寫一份表揚信,還可以讓學生給司馬光寫頒獎詞等。這種以互動式為主的寫作,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與課外文本鏈接,隨文漫筆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可鏈接課外文本,將課內、課外文本進行統整閱讀、思考,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所鏈接的文本應與教材文本的主題、內容相一致。如《鐵杵成針》一課,是一篇勤學的故事。教學時,教師可以把《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故事拓展給學生閱讀,引導學生進行穿越式思考:“李太白棄學以后,每日游山玩水,后來在路上先后遇到了‘囊螢夜讀’的車胤,‘鑿壁偷光’的匡衡,‘懸梁刺股’的孫敬和蘇秦,于是……”讓學生通過想象,把故事補充完整。這樣的隨文漫筆,雖然荒誕,但樂趣無窮,使學生的創造性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綜上所述,小古文中的教學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誦讀、理解、積累等,還要注重對文本寫作元素的開發,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這樣能真正深化學生對小古文的理解與體驗,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春華.基于小古文閱讀的寫作策略探尋[J].江蘇教育研究,2021,(26):46-48.
[2] 吉淑芬.利用小古文閱讀促進小學寫作教學[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12):41-43.
[3] 譚夢婷.小古文教學中的學生語感培養初探:以統編版教材為例[J].教師,2022,(18):30-32.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