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有效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實效性,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標,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的工作重點。文章從營造活動氛圍、挖掘活動資源、豐富活動形式三個方面探討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有效化活動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環境;生活情境;情感體驗
作者簡介:黃瑤(1996—),女,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郭莊鎮中心小學。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緊跟課程改革的步伐,優化教學方法。在兩年多的教學中,筆者對教材內容、教學環境以及學生特點等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1]這一觀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師應該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多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與體驗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受場地等現實條件的限制,教師通常無法設計長期有效并且人人都有機會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而且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經歷都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有時并不適合所有學生,很難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收獲。那么,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怎么做才能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呢?筆者結合自身經驗,總結出了以下幾個辦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改變教學環境,營造活動氛圍
課堂是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學的主陣地,教學環境的布置、活動氛圍的營造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愿意進行自主學習,是否有興趣進行各項課堂活動,是否能夠自然地從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教室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室的學習環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環境越來越好,教室往往是明亮、寬敞的,且張貼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或是班規班紀。但具體效果如何呢?雖然這些名言警句、班規班紀的載體也可以做得十分精美,但是它們畢竟只是被機械地寫在紙上的帶有訓誡意味的話語,并不十分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期處在這樣嚴肅的環境里,學生容易產生壓抑感、緊張感,從而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得拘謹、束手束腳。為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適當地改變一下教學環境,積極營造輕松有趣的活動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的童年應當是快樂的,小學生首先是天真爛漫的孩子,其次才是學習的主體[2]。所以,我們在布置教室環境時,可以多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物品,如色彩鮮明且富有內涵的海報、學生自己動手設計的手抄報、精美的小擺件、學生自制的手工藝品等。有些物品不僅具有美化環境的作用,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例如德育漫畫,這種生動形象的漫畫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對他們進行品德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筆者曾經在丹陽市鄉村小學道德與法治骨干教師培育站的某次活動中,聽了一節《大家排好隊》的公開課,印象十分深刻。該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生活中規則的重要性,讓學生知曉在哪些場所需要排隊,完成從“被動遵守規則”到“主動遵守規則”的思想轉變。執教老師是一位富有活力的年輕女教師,她在課前就對教室環境進行了布置。課堂一開始,該教師拿出了一個制作精美的百寶箱,讓學生自由到教室前面觀賞。學生一擁而上,場面十分混亂。接著,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剛才在百寶箱里看見了什么,學生都沮喪地喊著“什么也沒看見!”這時教師問學生:“為什么沒看見?”學生陷入了思考。在短暫的沉默后,教師再次邀請學生上前觀賞百寶箱。這一次,學生不再一擁而上,而是有序地排隊觀看,終于看到了百寶箱中的東西。經過這樣一個簡單的互動環節,學生很快就適應了課堂氛圍。然后,教師引出了本課的主題——排隊的重要性。這時,我們發現教室里的陳設與課堂教學內容竟然渾然一體,地鐵站、游樂場、醫院掛號窗口等場景都布置得惟妙惟肖,學生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夠快速進入角色,獲得相關的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一節課中,教師改變教學環境這一機智的行為,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評課交流環節,培育站導師以及在場所有聽課教師都對執教老師的智慧表示贊同與欣賞。這種賽課活動本身就極易讓學生產生緊張、壓抑的情緒,而執教老師適當改變教室的布置,既能夠有效地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又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有所得,在不知不覺中實現教與學的完美融合。
二、利用生活情境,挖掘活動資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離不開生活。”教師要了解小學生生活的邏輯,從其生活中尋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素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教材、活動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收集學生的“生成物”,這些“生成物”可以是來自各個學科的,并不局限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如,語文課本上的古詩、數學課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英語課本中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育與健康課堂上的救助小知識等,這些都可以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資源與素材。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心中的“110”》一課時,筆者利用聲音考查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情況,分別截取了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的警笛聲,讓學生聽聲音,選出相應的圖片。這個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互動環節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引出了后面的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筆者教的過程很自然,學生學的過程也十分輕松、愉悅。在課堂中,學生對安全防護的相關知識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紛紛舉手向大家講述自己生活中發生的與之相關的小故事,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不僅能拉近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還能豐富課堂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教師在課堂上挖掘活動資源,巧妙地使用多媒體技術,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豐富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共同探討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并創設有趣的虛擬場景,讓學生親自實踐,真正學會從自己做起,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有教師出示的圖片、視頻中有涉及國民經濟方面的內容,而六年級的學生對這些事物并無清晰的概念,很難深刻理解相應的內容。為此,在教學時,該執教老師很細心地為學生解釋了相關的經濟概念。這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還有效提升了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樣的教學是高效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豐富活動形式,注重情感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豐富教學活動的形式。活動是學生學習的起點,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教師在教學的時候絕對不能忽視學生的活動,更不能忽視學生經驗的產生過程。在活動中生成,在活動中導悟,亦是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的有效途徑與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忽視教材中的活動元素,應當將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各種活動形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爭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將靜態課堂轉化為動態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釋放自己的天性,最終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應當積極開展切實可行且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列舉了自己在日常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活動方式:想象、游戲、實踐、角色扮演,具體如下。
(一)想象
想象這一方式特別契合小學生天真爛漫的特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許多未知事物都有著強烈好奇心的階段,他們往往有著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常常在剛接觸某種新鮮事物時,就會不由自主地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走神,很有可能就是這個特性造成的。學生想象力豐富本來是好事,但如果教師不會利用或利用不當,就會造成反作用,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但如果合理利用,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游戲
游戲是受到小學生喜愛的活動,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他們非常喜歡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一起玩游戲。教師要遵循“寓教于樂”這一教育原則,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這些經過親身體驗、自主學習所獲取的知識,能夠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列為自己喜愛的課程,在課堂學習中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
(三)實踐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筆者認為,課本上的知識再豐富,也終究是為了生活實踐而服務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發揮出教學的價值。道德與法治本身就是一門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學科,為了真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且切實有效的實踐活動,同時還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學生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觀點的能力[3]。筆者平時有空的時候會經常去不同學科教師的課堂上聽課,在語文、英語、道德與法治、歷史等偏文科類的學科教學中,不少教師喜歡并擅長使用角色扮演這一活動形式進行教學。兒童在成長的某一特定階段,會主動觀察與模仿身邊某些人物或行為,這一特點在教育心理學中也有所體現,我們稱之為“向師性”。其實很多時候,兒童會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在他們的性格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為學生最親近的大朋友,教師應該善于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有效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研究表明,在實際的教育中,角色扮演活動常常能產生神奇的力量。所以,在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將他們善于模仿的特性作為切入點,認真開展角色扮演類活動,讓每個孩子都發揮出自身的潛能。
結語
總之,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教師應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用心組織和實施有效的活動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道德與法治課能充分發揮教育價值,有效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杜威.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十三卷[M].馮平,劉冰,胡志剛,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55.
高德勝.以學習活動為核心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J]. 中國教育學刊, 2018(1):1-8.
鄧以林.談品德課上的有效化活動教學[J].林區教學,2008(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