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麗
【摘要】小學英語語篇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素材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文化意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也有益于增強學生的英語表達和理解能力。結合實際課堂教學,著重從培養策略的角度,探討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挖掘和滲透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篇學習;傳統文化;文化意識
語篇學習作為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是獲取信息、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英語語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至關重要。本文以《英語(牛津上海版)》4B Module 4 Unit 2 Festivals in China中The Spring Festival板塊教學為例,試談在小學英語語篇學習中培育學生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
一、文化意識培養的現狀和意義
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近幾年,英語課程核心素養落實于課堂教學中的理念日趨鮮明,但是在大多數的課堂教學中,仍然將閱讀教學作為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手段,語篇學習在教學中的工具性強于人文性。語篇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其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
1.合理利用資源,增強文化感知
4B Module 4 Unit 2 Festivals in China中的語篇以圖文結合的形式整體呈現中華傳統節日內容,但是,筆者注意到:教材中的圖文信息只呈現節日的個別特征,并未引發學生充分的共鳴,也不能為學生理解相關文化內涵提供充足的語料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結合學情以及傳統文化、當地特色文化等資源要素重整語篇,實現更顯深度、更具意義的閱讀教學。
(1)詩歌提煉,復現文化傳統。英語課程倡導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
通過本單元前幾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知曉相關節日名稱、時間、特色食物等基礎信息;作為本課時的導引,教師通過基礎信息的梳理,結合節日特色活動,提煉相關詩歌,使學生在聆聽欣賞的同時,對舊知有條理性地復現,從中再次體驗熟悉的傳統文化活動,產生共鳴。
[輔助語篇1]
Cook the eggs with rice dumplings.
Wonderful smells fill the kitchens.
Watch the bright moon high in the sky.
Eat the mooncakes and enjoy every bite.
Its OK without the Double Ninth cake.
Grandparents love to be with you all day.
Have a big dinner, say goodbye to the past.
Give wishes to each other, welcome a new start.
此詩歌契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富有一定感染力。在展開本課時的閱讀內容之前,自編詩歌的運用既幫助學生梳理語言知識,渲染傳統節日氛圍,且鋪墊了本課時的節日語篇閱讀。
(2)視頻欣賞,感知文化意義。合理的視頻運用可以代替教師的語言輸出,用生動的影像方式傳播一些意識信息。本課時的教學聚焦本單元關于春節板塊的閱讀,對于學生而言,春節本是最重要的中華傳統節日,但是如何去詮釋“重要”,在一堂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快速而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本文關鍵詞之一“important”,需要信息、情感、數據多維一體的資源支持。
[教學片段1]
(教師播放視頻“春運—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年度人口遷徙”,表述春運的壯觀景象,教師運用簡單的語言補充)。
T: Look, so many people go home at the same time and so many people watch the same show becaus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Why? Because the festival is so…
S1:Important.
春節的意義對所有中國人而言都是無須言傳的,在學生的個人經歷中,家人和周圍環境都會烘托出春節隆重且有意義的節日氣氛,而在英語閱讀課中,教師需要用相關語料去支持學生理解“重要”的具體表現。相比較于直接教授詞匯和句子,用英文視頻可以快速傳遞相關信息,也是粗略閱讀的學習經歷。
(3)多層采訪,聚焦文化實錄。文化意識來源于真實的語言,真實的語言來自于真實的生活。訪談也是語篇類型之一,是基于主題對真實活動的簡單闡述,來自于不同人群,能夠體現對節日文化不同層次的理解。訪談實錄的運用,在課堂上形成交互式語境,可以豐富學生閱讀資料,強化其主題語言聽說和運用能力,促進文化理解。
[輔助語篇2]
Young ma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we usually 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 we give wishes to each other. We say “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We are so happy.
基于文化主題的交互式互動有效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形成文化意識。采訪視頻的三層人物表述,幫助學生重現了記憶中的活動和語言,在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下,學生對相關詞匯順利地進行聽說理解,并且在追問環節,能夠運用相關詞匯,對主題的表述能力有一定提升。
2.深度解讀語篇,理解文化內涵
(1)厘清結構,把握文化主題。解讀語篇、厘清結構,有助于學生搭建語言支架,梳理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形成邏輯關系,有效達成輸出。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提供的閱讀資料以教材語篇為基礎,以春節的三個關鍵時期為劃分依據,以相關文化特色為補充,指導學生進行多種閱讀策略的運用,學習和運用文化習俗的表達,形成文化主題的敘述邏輯。
(2)統整內容,豐富文化知識。語篇知識在語言理解與表達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語言使用者理解聽到、看到或讀到的語篇,以及在口頭和書面表達過程中選擇恰當的語篇類型、設計合理的語篇結構、規劃語篇的組成部分、保持語篇的銜接和連貫。
本節課的教材文本基本概括了春節的主要活動,但語句較簡單,也略缺乏情感色彩,不能很好地彰顯春節“重要”“熱鬧”的節日特色。
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已有認知和生活經驗,合理補充拓展文化知識,以主體文本和輔助文本作為閱讀教學語篇,充分學習、理解運用核心語言知識,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積累并進一步感知、理解節日相關活動和特色文化。
3.真實語境實踐,提升文化表達
(1)聯結生活,優化表達語料。本課時的語篇包含兩種文體,除簡單介紹日期、別稱外,還會以三個時間點(段)來介紹春節主要活動。為了促進學生文化表達的有序、有量、有情感,教師根據學情優化輸入語料,將更多節日文化元素融入文本,構建更加具體的文化知識體系。
語料內容充分聯結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將經歷和語言相結合進行記憶,通過教師提問、追問,幫助學生積累相關詞匯。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簡練的詞匯語句,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
(2)真實交際,提升表達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關于節日文化的信息,只有在具有交際意義的實踐語境中進行有效存儲和提取,經過內化,才能形成文化表達能力。
制作折疊主題書是個性化的表達,部分活動例如春節貼窗花、寫對聯等,過程中不僅關注了學生主題內容框架的設計及活動的表述,也關聯了學生對春節文化的理解、語言表達的思維能力,由閱讀到朗讀,再到介紹,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得到了提升,文化意識也在過程中逐步形成,增強了文化認知和文化自信,真正體現“從語言學習到有文化意識的語言運用”。
三、結束語
作為英語教師,應該意識到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文化育人功能。在閱讀教學中,基于教材內容,挖掘文化要素,創設真實語境,借助資源載體,有意識地滲透文化意識教育,在達成英語表達理解能力培養目標的同時,引領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涵養品格,提升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陳則航.英語閱讀教學與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教育部,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四年級下冊[T].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4]李英.在語篇學習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