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英 齊雅琴 劉瑞霞
摘 要:課題組通過調研,了解了高職院校金融科技應用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和實施現狀。調研發現,金融科技應用專業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現代學徒制認知、政策保障落實、產教融合能力、企業參與積極性、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根據調研結論,提出通過一體化育人機制的頂層設計,“崗課證賽”有機融合的內涵提升,“雙導師”團隊的穩定培養,現代學徒制效果的診斷改進,加之政行企校政策的聯動執行,從而達到高職金融科技應用專業現代學徒制實施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金融科技應用 現代學徒制 人才培養 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F240;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9-252-02
現代學徒制是以學徒“雙身份”,校企“雙主體”,工學“雙導師”,學訓“雙環境”,學歷證書和技能證書“雙證對接”等典型特征實現多元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創新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
為了解金融科技應用專業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情況、高職院校金融科技應用專業現代學徒制實施情況,進而為現代學徒制下金融科技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依據、參考,實現學校培養過程與企業人才需求緊密協同,課題組于2021年2月至4月對金融科技應用專業開展了人才需求及現代學徒制實施的調研。
課題組深入山西省金融科技應用行業、企業、職業院校,通過問卷調查、電話訪談、走訪等形式開展調研。此次調查問卷分高校卷和企業卷兩個維度,高校卷共設計18個問題,主要側重于對高職院校金融科技應用專業現代學徒制的認知及實施情況;企業卷共設計25個問題,主要側重于對金融科技應用人才需求及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困難及建議等方面。此次調研共收回有效調查問卷高校卷103份、企業卷83份。
一、高職金融科技應用專業學生的總體定位
高職院校金融科技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定位是培養集經濟金融理論、互聯網思維、現代信息技術為一體的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學生就業主要面向傳統金融機構和新型互聯網金融企業,擔任經濟和金融專業人員、金融服務人員,還可從事互聯網營銷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等新興職業。畢業后從事的初始崗位群和技術領域包括產品助理、市場推廣、數據處理分析、客戶服務等崗位,發展就業崗位主要包括產品經理、商務拓展、征信風控、運營管理、技術開發與維護等崗位。
二、高職金融科技應用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分析
(一)金融科技應用行業對員工職場能力的評價
1.通過調查發現,16.2%的企業認為現有金融科技應用崗位員工的職場能力與企業要求很符合,52.3%的企業認為比較符合,26.5%的企業認為不太符合要求,還有5%的企業認為完全不符合企業要求。說明企業對現有金融科技應用崗位員工的職場能力較為認可,同時也反映了高職院校金融科技應用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通過調查發現,95%以上的企業非常重視新招聘崗位員工的崗前培訓,其中有62.3%的企業會進行更為系統詳細的培訓,這也就增加了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和時間成本,而學徒制培養在校期間就可以完成企業培訓,從而降低了企業成本。
(二)金融科技應用行業技術技能崗位能力素質要求
1.專業能力要求。企業在招聘金融科技應用畢業生時,最注重的4種專業能力包括:金融大數據采集與清洗分析能力、市場調研與分析能力、方案撰寫能力和軟件工具使用技能,當然不同崗位專業能力要求也各有差異。在證書方面,希望招聘的人才具備證券期貨基金從業資格證、銀行專業人員職業資格的占比較高,其次希望擁有互聯網特點的電子商務數據分析師、互聯網營銷師等證書。
2.通用能力需求。企業在招聘金融科技應用畢業生時,最注重的4種通用能力是溝通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執行能力,同時也非常看重員工的邏輯分析能力、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抗壓能力、創新能力。
3.工作經驗的需求。技術類、市場運營類崗位的工作經驗要求基本一致,主要傾向于2個招聘方向:具有1~3年左右的高端人才和無工作經驗低端人才;客服類、客戶經理類崗位的工作經驗要求基本一致,主要傾向于招聘具有1年左右工作經驗或者無工作經驗的人才;金融風控類崗位對工作經驗要求較高,更傾向于招聘具有3年及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才。
(三)高職金融科技應用人才培養存在的差距
1.金融科技應用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互聯網+金融+專業技能”等方面的綜合性人才。而目前高職院校金融科技應用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規格與職業崗位的要求不相匹配,教學模式大部分還沿用傳統金融管理類專業,不能很好的體現金融科技應用專業運用新技術、新業態解決金融問題的優勢。
2.課程體系設置沒有對接崗位職業能力需求。課程設置上高職院校更多傾向于金融科技應用基礎課、金融科技應用偏金融的課程、金融科技應用技術類課程、金融科技應用營銷類課程等。從企業對當前職業院校金融科技應用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滿意度來看,具有專業技能、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升。學校的課程體系設計中對于崗位工作過程的實踐和訓練不足,與企業的實踐環節有一定脫節。
3.專業內涵建設、教學資源、實訓實踐體系不能緊密追蹤產業發展新動態。金融科技應用行業要求專業能夠將新興信息技術與傳統金融行業緊密融合,實際教學中面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速更迭,但是教學內容的完善需要沉淀積累的過程,因而學校教學相比于行業要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三、高職金融科技應用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改革的問題與困難
根據調研,企業認為主要制約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深入開展的原因是:67.2%的企業認為缺乏有關政策性鼓勵與引導;53.5%的企業認為學生對現代學徒制了解不夠,參與度較低;47.6%的企業認為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方面的能力較低,對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
一是缺乏有關政策性鼓勵與引導。現代學徒制是國家大力倡導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此出臺了多項政策,并進行了多輪試點,目前的相關政策大多是綱領性文件,在企業關注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方面政策落實不夠。
二是學生和家長對現代學徒制認識不足。由于信息獲取渠道有限和宣傳力度不夠,許多學生和家長對學徒制了解不夠全面,避免不了存在疑慮和誤區。實行校企共同培養,學徒比一般同學課程安排多、學習壓力大,部分企業與學徒溝通不暢、信息不完全,導致部分學徒出現抵觸、消極情緒,給學徒制培養造成負面影響。
三是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方面的能力較低,對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一些學校仍沿用傳統培養模式實施現代學徒制,在企業遴選、雙導師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開發等方面,缺乏相應細化的制度保障。
根據調研,學校認為主要制約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深入開展的原因是:72.1%的教師認為學校難以真正實行彈性學制和工學交替;56.2%的教師認為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改革的意愿不強,畢業后真正能夠進入企業工作的學徒不多;53.3%的教師認為企業師傅隊伍穩定性不夠,教學指導水平不平衡。
一是學校難以真正實行彈性學制和工學交替。由于彈性學制和工學交替周期或分段培養設計上不夠科學合理,導致部分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出現混亂。
二是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改革的積極性不高。現代學徒制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專業建設,包括實訓室建設、師資培訓、學徒工資及管理費用等,但是在完成學徒培養后面臨學徒流失的問題,導致學徒制在短期內很難看到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積極性薄弱。
三是企業師傅隊伍穩定性不夠,教學指導水平不平衡。現代學徒制實施的關鍵環節是企業師傅一對一、手把手教徒弟,受到企業師傅責任感和專業能力不平衡的影響,學徒所接受的實操技能也因人而異。此外,金融科技應用行業專業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大,企業師傅隊伍不夠穩定,技能傳承容易中斷。
四、高職金融科技應用專業現代學徒制實施途徑
推行“現代學徒制”的關鍵之處在于:通過一體化育人機制的頂層設計,“崗課證賽”有機融合的內涵提升,“雙導師”團隊的穩定培養,現代學徒制效果的診斷改進,加之政行企校政策的聯動執行,從而達到高職金融科技應用專業現代學徒制實施效果的提升。
一是促進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構建一體化育人機制。校企共同制定現代學徒制合作制度,簽訂“緊密型”合作協議,強化企業全過程參與,加強校企深度融合,構建校企一體化育人新機制。校企合作主管部門成立學徒制指導委員會,定期開展學徒制培養過程中的研討與指導,加快學科交叉培養,注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二是加強“崗課證賽”有機融合,提高專業人才職業能力。現代學徒制的課程教學是面向特定職業崗位的,其針對性更強,要對接金融科技應用崗位職業能力和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資源開發和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積極組織學生考取相關專業證書,實現畢業證與職業技能等級證雙證融通,通過參加職業技能大賽,不斷強化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基礎和思路。
三是優化“雙導師”實施制度,打造穩定高水平的導師團隊。校企共同制定“雙導師”選拔、考核和激勵管理辦法,明確企業導師的責任、范圍和待遇,穩定校企指導教師隊伍。合作企業在進行企業導師選拔時,要更加注重個人素養、職業責任、實踐能力等方面。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和教學設計,使教學內容緊跟行業、企業發展要求,運用線上教學平臺,將師傅傳授的內容數字化,打造企業導師精品課程,形成校企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的“雙導師”機制。
四是建立考核評價體系,進行現代學徒制效果的診斷改進。通過多元評價主體(教育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第三方評價機構、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學生家長、學生本人),構建現代學徒制體制機制(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制度、實施方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招生辦法、雙導師考評制度等)、建設條件(資金投入、實訓基地建設)、專業建設質量(課程建設質量、課證融合、教學管理)、雙導師團隊(專業能力、職稱結構、教學水平、雙師素質等)、學生培養效果(專業技能、通用能力、學習態度、創新能力、職業道德素質、就業質量等)等方面評價內容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檢驗現代學徒制實施效果,總結實踐經驗,診斷問題不足,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實現學徒制培養“邊推進、邊診斷、邊改進、邊提升”。
五是落實政行企校政策聯動,加強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政策保障。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明確校企主體責任,出臺更加細化的保障措施和優惠政策,通過教育基金、學徒制專項資金,切實落實企業的獎補政策,調動合作企業的積極性,使現代學徒制的運行更加有保障。
參考文獻:
[1] 毛少華.職業院校全面推廣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成人教育,2021(01):65-70.
[2] 全國金融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互聯網金融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匹配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7):24-35.
[3] 謝盈盈,龔添妙.現代學徒制再審視:要素構成、基本特征與對比優勢[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21(01):8-13.
[4] 朱志偉.基于PDCA理論的現代學徒制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探析[J].教育觀察,2021(4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