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虎
摘? 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隨著社會文明的迅速發(fā)展,教育教學應當重視傳統文化在實際教學中的融入,其對學生思維理念和人生價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響。文化傳承與語文課程是密切相關的,教師應該注重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是語文課程優(yōu)化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文章據此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
小學語文教育不僅要教導學生基礎的文化知識,還承擔著引導學生繼承和發(fā)揚傳統文化,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的使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資源。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內容有助于學生觸及更廣闊的認知領域,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入了解知識內容蘊含的文化因素,學會從宏觀的、歷史的、發(fā)展的角度理解知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既得益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斷發(fā)展的保障。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在生產和生活的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征,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主要的文化形式包括詩詞、戲曲、習俗等,其內容中包含中華民族對于道德價值的闡釋,是經過歷史檢驗的道德與文化共識,與現代教育關于道德和文化的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1. 塑造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有傳承和發(fā)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小學階段是塑造學生文化傳承觀念的重要階段。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育中可以引導小學生接觸并學習傳統文化,基于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逐漸塑造文化傳承的意識,還能夠提高文化理解能力,進而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發(fā)展。
2.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小學階段是學生各項能力發(fā)展的奠基時期。小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而傳統文化教育在其中具有關鍵作用。在語文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明事理、辨對錯。例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規(guī)訓學生道義發(fā)展的文化典籍,其即可以使學生在了解文化內涵的過程中識字,又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高尚的品德,增長文化見識。因此,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 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有助于學生了解本國文化和文化交流的邊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建立文化自信。
三、小學語文教育現狀分析
1. 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融入不重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片面地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不注重知識內涵的延展。部分教師甚至要求學生背誦答題模板,在教學中不注重挖掘語文知識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面窄。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融入不重視導致學生缺乏對相關文化知識的了解。
2. 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不當
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針對融入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備課,導致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呈現突兀,學生沒有理解兩者之間的聯系。語文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不當導致學生無法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甚至對學生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產生干擾。
3. 學生缺乏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
在小學階段,許多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他們比較依賴教師的知識講解,對知識學習缺乏探究興趣,所以通常表現為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缺乏自主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欲望。
四、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1. 教師豐富素材積累,重視傳統文化講授
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將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以提高小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為此,教師應當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與學情,基于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資源,在備課的過程中豐富相關素材積累,以在教學中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備課時準備《少年司馬光》的動畫視頻素材,在教學中帶領學生觀看,并為學生分配角色,組織他們根據劇情配音。通過這一活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了解關于司馬光的更多事跡,使學生對司馬光的認識更加立體,引導學生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果斷勇敢的精神品格。
2. 革新教學方式
教師要革新教學方式,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入手,探尋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切入點,使學生明確其與教學內容的關聯,理解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于生活的意義。傳統文化教育源于日常生活,基于生活實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能夠拉近學生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之間的距離。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姓氏歌》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課文,然后自我介紹,說明自己的姓氏,并向學生介紹姓氏發(fā)展的相關歷史。隨后,教師要求學生以相同的方式介紹自己。有的學生可能對自己姓氏的了解程度有限。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時搜索相關內容,帶領學生學習以姓氏為代表的家族文化。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生活實踐作業(yè),要求學生給自己的家族長輩講解姓氏文化,或者擔當小記者采訪家族長輩,了解更獨特的家族姓氏文化。
3. 滲透傳統節(jié)日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探索欲
中國傳統節(jié)日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許多典故、習俗和優(yōu)秀的民族特性。如今,許多學生對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歷史發(fā)展知之甚少,阻礙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學生普遍只知道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等傳統節(jié)日的時間,但是對于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祭祖、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系五彩繩、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等習俗卻不甚了解。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滲透傳統節(jié)日的相關內容,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探索傳統節(jié)日相關的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的資料,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習主動性,積極參與學習。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查閱重陽節(jié)的由來,了解“茱萸”是什么,并將查閱好的資料整合為演示文稿,在課上輪流展示,教師結合學生的展示情況予以評價和補充。如此,有助于學生課前了解重陽節(jié)祈福、敬老等文化習俗。“茱萸”有喜慶、吉祥的寓意。教師可以以此向學生解釋作者通過“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的對家中親友的思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珍惜與親友相處的時光,尊老、敬老。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凝練,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道德觀,明德修身,更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提高文化修養(yǎng)。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明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塑造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金花. 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分析[J]. 參花(下),2020(10).
[2]楊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 名師在線,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