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飛
摘? 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任務。道德與法治是貫徹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其核心素養培養旨在引導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文章以《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依據,論述如何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立德樹人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強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教育任務,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遵循《標準》的基本要求,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維特點,在教學中凸顯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深化學生的認知,為他們成長為新時代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夯實道德與法治知識基礎。
一、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學生要具備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呈現圖片、視頻等素材引導學生深度了解國家的發展成就,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稱“教材”)八年級上冊“建設美好祖國”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展示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第一橋、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等圖片,讓學生說一說國家建設在各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學生意識到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祖國的發展感到自豪。在教學“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示復興號動車組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思考這一偉大成就背后的建設力量,引導學生意識到個人成長與集體發展的關系,形成家國天下的責任感。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便于學生更直觀了解多元化的學科知識,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
二、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情境教學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深度感悟的有效方式。道德修養包括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內容。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旨在使他們健全認知、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例如,教材七年級上冊“師長情誼”這一單元旨在教導學生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親友關系,使學生形成尊敬長輩的道德修養。為此,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他們選擇“學校”或“家庭”為情境主題,演繹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表現尊老愛幼、亦師亦友等內容,使學生在情境演繹中深入理解道德修養的內涵,把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演繹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對情境表演的看法,針對學生對師生關系、親友關系理解存在的偏差給予及時教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發展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設計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
問題教學既能夠啟發學生思維,也能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問題探究過程中進一步感悟學科知識,形成正確認知。法治觀念可以使學生樹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讓學生形成法治信仰和維護公平正義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維護憲法權威”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出問題:憲法是什么?我國實行憲法宣誓制度體現了什么?通過圖片展示、課件播放的方式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問題,進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然后,為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教師可以設計合作探究型問題。
(1)為什么說我們有尊嚴的生活要由憲法予以保障?國家權力的運行規則要由憲法作出規定?
(2)憲法與普通法律有哪些不同?
(3)憲法與人民有怎樣的關系?
(4)你知道有哪些法律是依照憲法制定的嗎?
(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關于憲法的哪些知識呢?
通過以上問題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分析的過程中深度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提高自身對法律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
四、制訂學習任務,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
健全人格包括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度。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性格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具備樂觀開朗的心理素質,能熱愛生活,與他人和諧相處,具有友愛互助的精神。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我’和‘我們’”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從課前和課中兩方面設計任務。
課前任務:(1)了解集體的內涵。(2)探究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3)思考你經歷過的集體生活。(4)集體生活對于我們有什么特殊意義?
課中任務:(1)用合適的關鍵詞描述你對集體生活的感受。(2)集體生活中,你是否有接受他人幫助的經歷,說一說你的感受。(3)你是否在集體生活中幫助過他人,說一說你的經歷。(4)探究班集體獲得的榮譽與你有怎樣的關系?如果集體受到批評,你有怎樣的感受?
課前任務和課中任務的設計,能讓學生在任務指引下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也可以與同學合作探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時,結合實踐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生也能運用觀察、實踐的方式了解到更多的內容,這些都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健全他們的人格。
五、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
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動手操作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責任意識是指學生要對自己負責,具有奉獻精神,能夠形成對家庭、集體、社會、國家的責任感。為此,教師可以在此過程中運用實踐活動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國慶節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繪制以“愛國”為主題的手抄報,引導學生運用互聯網搜集資料,了解中國的發展歷程。教師也可以在班級中組織“德育小團隊”“班級小管家”“班級小教師”等小團隊,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加入,積極融入集體生活,幫助教師一起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夠形成為人民服務的奉獻意識,也能夠形成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的觀念。學生也可以在課余時間做一名志愿者參與保護環境工作,為城市環境美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綜上所述,教師要先明確核心素養的內涵,然后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設計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制訂學習任務,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如此才能有效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榮桂. 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策略[J]. 考試周刊,2023(13).
[2]郭冬磊.“雙減”政策背景下聚焦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活動式教學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23(4).
[3]徐婉迪. 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初探:以“網上交友新時空”一課為例[J]. 新課程(下),2019(10).
[4]錢美紅. 淺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