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婕珍
摘? 要: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強調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要從地理教育的角度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此背景下,教師要從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改革的角度出發,精準錨定地理學科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育人契合點,探析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地理革新教學策略,以期從綜合育人的角度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面落實。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實現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育人的比肩同行。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應該深挖思政原色,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不斷培養學生尊重自然、熱愛祖國的基本思想和態度,堅定人類可持續發展與地理環境兩者之間的協調統一觀念。因此,教師應該基于高中地理學科特點,將地理知識與思政關鍵點有機結合,充分彰顯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既能夠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又能夠持續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當前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切實將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以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放在首位,在教學中為學生設置大量“留白”,敦促其在包容性、開放式的學習空間中持續實施自我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中地理課堂,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深度學習質量,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進而全面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砥礪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高中地理教學新范式,鍛造高中地理教學新樣態。
1. 正面教育原則
正面教育原則是指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應從教育目的的正面出發開展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學習心理,使其能夠達到自律的學習狀態。為此,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時不能使教學內容完全“無菌化”,既要從真善美的角度提煉課程思政元素,以促進教學目標思政化,又要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假惡丑,積極認識、了解事物的多面性,以達到從反面出發襯托真善美的思政目標。例如,在教學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以下統稱“教材”)必修第二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這節課時,教師既可以從人地協調觀的角度講述人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還可以從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合理開發造成大氣、海洋、土地等環境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覺思考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意識,積極行動,以促進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 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原則指的是教師積極搜集信息,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真實的地理事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積極促使學生地理情感的凝練和地理思想觀念的形成。教師可以利用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常見地理現象講解復雜多變的地理原理和過程,以不斷深化學生的地理科學觀念,提高課程思政的革新效果。例如,在教學教材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這一章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新時期不同區域煥然一新的發展面貌,促使學生感悟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形成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
3. 全面性原則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做好不同年級地理內容思政育人關鍵點的挖掘,以達到全過程育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洋流”相關內容時,教師應該關注到教材必修第一冊和選擇性必修1中均有此內容,但因其中洋流知識點和教學重、難點不同,所挖掘的思政元素也要有所側重。對于教材必修第一冊中“洋流”內容的教學,教師應該強調學生對洋流基本概念、性質的學習,以培養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對于教材選擇性必修1中“洋流”內容的教學,應該強調學生對洋流分布規律、整體區域分析和認知的學習,以培養其環境意識。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改革要不斷引導學生通過思政認知、思政邏輯思辨、思政培根鑄魂、思政全過程踐行等實現學生的知識與價值觀的進階提升,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整體目標。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對地理課程思政資源建設的重視不足、學生主體性地位較弱、地理課程教學方法傳統、地理課程思政評價單一等問題,阻礙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只有厘清問題、洞察原因,才能切實實現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地理教學革新。
1. 對地理課程思政資源建設重視不足
教師要重視地理課程思政資源的建設,確保兩者之間的同向、同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進行綜合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學生地理課程思政資源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關系著課程改革的成效。但是,大部分教師并不重視落實思政育人理念,認為地理課程思政資源庫的建設價值不高,而地理教學中只需要關注地理相關知識的教學,持續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即可,這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2. 學生主體性地位較弱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更為關注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單純講授,而對案例教學、對分課堂、翻轉課堂等的運用較少,導致學生在地理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缺失,缺少對地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對思政教學目標的理解不夠深入,教學重點只停留于地理知識層面,沒有依據學生地理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優化教學內容,忽視了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無法得到全面發展。另外,在教學媒體的使用上,多數教師能夠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是對于地理實驗活動、地圖法等能夠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探究式教學方法的使用較少,這樣不利于學生形成“大地理”學習觀,無法使學生全面感悟地理學習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3. 地理課程教學方法傳統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摒棄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整合問題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方法,提高課程思政改革成效。但是,目前部分教師多直接講授地理知識,對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生硬,效果不佳,降低了地理課程教學的質量。
4. 地理課程思政評價單一
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全面改革亟待教師堅持多元化評價原則,將思政元素有機、全方位地融入地理評價各個環節之中,促使教師和學生能夠在綜合評價的過程中持續反思,以提高課程思政改革的效率。但是,部分教師均以結果性評價為主,而對過程性評價使用較少,沒有引入評價共同體,導致沒有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
新時期文化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日新月異,網絡平臺充斥著大量信息影響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在此背景下,地理課程思政革新內涵在于將地理學科知識中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顯性化,不斷以“地理知識教學”和“思想政治育人”為螺旋雙主線貫穿教學全過程,明確地理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不斷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不斷地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動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1. 精思妙設,建設思政教育資源庫
教師需要對地理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思政素材進行搜集、整理,建設地理學科的思政資源庫,以全面支撐思政課堂教學革新的順利實施。
首先,教師應該建設文字類課程思政資源庫,將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報刊、書籍等以虛實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來,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將《人文地理》《中國國家地理》中有關課程思政的內容進行整合,為學生提供圖文結合、類型多樣豐富的文字類思政資源庫。
其次,教師可以搜集、整理視頻影像類地理思政資源,如《航拍中國》《地球脈動》等經典紀錄片,以不斷開闊學生的地理學習視野。
最后,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庫的建設也包括地理教具的制作、搜集和整理,將復雜多變的地理原理、地理現象、地理過程清晰呈現,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第一冊“觀察月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月相變化教具,呈現不同時間太陽、月球、地球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使學生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將月相教具與白居易的《暮江吟》、司空曙的《江村即事》等古詩相結合,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審美情趣。
2. 設疑導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應該創設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設置階梯式問題鏈,利用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地理核心知識,發展地理核心素養。首先,教師對于主題的選擇應該立足生活化和情境性,關注學生以往的學習和生活經驗,打通其與地理知識的聯系,縮小地理抽象知識和實際生活問題解決的跨度和距離,這樣更能夠吸引學生主動習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實踐力。例如,在教學教材選擇性必修3“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這一章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進行導學,如“根據生活經驗,你認為什么是污染物跨境轉移?它對國家環境安全造成了什么威脅?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通過以上問題導入新課內容,能夠激發學生自覺聯系生活進行地理知識學習,不斷提升學生保護環境的人文情感和安全意識。
另外,問題的設置應該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促使其自主建構地理知識體系,真切感悟地理知識的應用性價值。仍以“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這一章為例,教師可以將“保護生態環境”與“維護國家安全”為主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由辯論,促使學生均能參與課堂討論之中,樹立新時期祖國建設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觀、人地協調觀。
3. 優化方法,促使教學方法多樣化
《“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在“課程教材安排”中指出,結合各門課程特點,選擇典型人物、科學史實等鮮活案例素材,以及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脫貧攻堅、遏制疫情等重大發展成就和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北斗導航、量子通信等重大科技成果,體現黨的領導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矢志跟黨走,樹立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的堅定志向。因此,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精準定位、巧妙融合,全面實現地理課程教學與思政育人的有機統一。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第一冊“地球的宇宙環境”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全面介紹我國在探索宇宙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如FAST望遠鏡、載人飛船等,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正確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彰顯“只有一個地球”的觀念,激發學生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正確的宇宙觀;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14頁“觀察月相”活動,并精心繪制月相示意圖,以培養學生探索宇宙的科學精神和敏銳的觀察力。
同時,教師要注重信息化教學,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有機滲透地理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信息化教學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包含多媒體教學、遙感影像、數字星球系統、地圖軟件等的使用,以促使學生更為直觀、清晰地掌握地理知識,持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第一冊“喀斯特地貌”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地圖軟件對大窩凼的遙感影像進行實時觀察,對比之前大窩凼的遙感影像,促使學生直觀感知新時期我國快速發展的科技手段,真正激發其堅定投身于國家科技建設的遠大志向,形成嚴謹的地理科學態度。
4. 優化評價,建構地理課程思政改革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強調課堂教學評價必須堅持動態優化、持續發展、均衡綜合和協作協同的原則,要求教師能夠靈活運用多元化、診斷式、過程性的評價方法,以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校內同行、家長、學生引入教學評價體系之中,以多場域化的地理教育客體助推評價結果的全面化;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綜合診斷式評價、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將多元化的評價手段貫穿于教學各個環節中,以凸顯學生地理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以評促教。
高中地理學科既包含自然科學,又包含社會科學,兼具開放性、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意義重大。為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精思妙設,建設思政教育資源庫;設疑導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優化方法,促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優化評價,建構地理課程思政改革評價體系。以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核心,在地理教學中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發展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徐健,彭淑貞,武猛. 基于“課程思政”的地理議題式教學設計研究:以“探究青藏高原的形成”為例[J]. 地理教學,2021(5).
[2]丁曉. 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探究[D]. 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