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要求當下的小學音樂教學以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素養為教學重點,倡導單元整體教學。在此背景下,原本的單一課時教學難以滿足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創新單元整體教學策略勢在必行。聯系現階段小學音樂實際教學情況,界定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并從奠定素養培養基調、細化素養培養目標、整合素養培養資源、提升素養培養質量等多個層面提出單元整體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柳蔭(1987—),女,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城關街道城南小學。
核心素養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而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受單一音樂作品的限制,難以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對于學生音樂審美、音樂感知、藝術表現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存在不足,因此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勢在必行。隨著教材的更新,目前的小學音樂教學內容多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呈現,據此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符合核心素養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師應把握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內容,合理制訂單元整體教學方案,確保學生在單元學習、單元感知、單元評價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一、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界定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1]。核心素養與音樂課程的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相契合,為目前的音樂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審美感知素養指的是學生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義與作用的發現、感受、認識和反應能力,注重對學生聽的能力培養;藝術表現素養指的是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展現藝術美感的實踐能力,注重對學生唱、奏的能力培養;文化理解素養指的是學生對特定文化情境中藝術作品人文內涵的感悟、領會、闡釋能力,注重對學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一)關注教學設計,奠定素養培養基調
與單一課時教學不同,單元整體教學涉及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較多。若教師未銜接好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則很容易影響單元整體教學效果。核心素養背景下,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素養合理融入課程教學是現階段的音樂教學重點。教師應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關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根據銜接的課程內容、課程教學要素合理設計單元整體教學框架,并適時滲透音樂核心素養培養內容,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基調[2]。
以花城版一年級音樂上冊“感知音的高低(一)”為例,本單元整體教學內容包括3(mi)、5(sol)模唱教學、《布谷叫,春天到》歌曲模唱教學、《3(mi)、5(sol)短曲》欣賞教學,涉及對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素養的培養。針對教學安排,教師搭建教學框架:首先,播放范唱錄音,讓學生感知3(mi)、5(sol)兩個音的高低區別,在這一過程中挖掘學生聽的潛能,使其形成基本感知;其次,播放《布谷叫,春天到》,并組織學生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感知;最后,組織學生跟著伴奏演唱《布谷叫,春天到》,讓學生在歌唱時傳達歡快、愉悅的情緒,從而訓練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前分析課程內容,深入挖掘其中蘊藏的音樂核心素養,同時搭建聽、思、唱的教學框架,能夠讓學生形成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確保音樂核心素養真正落實。
(二)分析教學情況,細化素養培養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前基于教情分析預設的教學效果,對于實際教學有著導向作用。核心素養背景下,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加速其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需要教師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以目標為引導開展音樂教學。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音樂認知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實際教學目標的制訂應有所區別。在教學前,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與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來細化素養培養目標,確保核心素養的進一步落實。
以花城版二年級音樂上冊“五個朋友在一起”為例,本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五聲歌》《簫》兩首歌曲的教學,幫助學生不斷鞏固do、re、mi、sol、la五個音的音高概念。在教學前,教師分析二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不同學生在音樂欣賞、音樂歌唱等方面存在差異,對音樂情緒、節奏、旋律、演唱技巧的理解并不相同。結合學生的音樂學習差異與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師細化素養培養目標:1.感知目標—聆聽《五聲歌》,感受由五個音組成的旋律;聆聽《簫》,感受《簫》傳遞的生活氣息,聯想歌曲中的母親充滿柔情與愛意地看著孩子吹簫的畫面。2.表現目標—在演唱《五聲歌》的過程中學習do、re、mi、sol、la五個音。3.理解目標—理解《簫》中蘊藏的民族文化,感受民間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根據這些細化的目標,學生有了音樂學習的方向,能夠主動地聽、唱,理解音樂,這對于學生的素養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結合教學需求,將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難點轉化為音樂感知、表現、理解的目標,利用這三個層層遞進的目標,能夠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度探究。
(三)把握教學主題,整合素養培養資源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教學缺乏素材,往往容易造成教學內容的匱乏,影響教學的廣度與深度;而如果應用不符合教學主題的教學素材,同樣會影響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落實[3]。教師應認識到明確單元整體教學主題的重要性,結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相關內容提煉教學主題,圍繞主題收集、整理線上線下的教學素材,用教學素材突出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達到輔助教學的效果。
以花城版三年級音樂上冊“大海啊,故鄉”為例,本單元曲目包括《大海啊,故鄉》《牧童之歌》《小螺號》《我們美麗的祖國》。教師分析這些曲目,提煉單元整體教學主題—用音樂表達對生活、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一主題與文化理解素養的培養重點十分契合,因此,教師深入挖掘單元中能夠引發學生對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民族發展的關系思考的教學內容,并根據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整合相應的教學資源。比如,教師使用互聯網下載《漁家姑娘在海邊》《水草舞》等歌曲,使用多媒體呈現《大海啊,故鄉》的創作背景。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整合音頻、文字等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能夠拓寬學生的音樂學習視野,使學生在發展審美感知、藝術表現素養的同時提升文化理解素養。
(四)巧用教學方法,提升素養培養質量
要想使核心素養有效融入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當中,教師需要應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在強化學生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積極態度的過程中提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素養的培養質量。
1.應用情境教學法,提升審美感知素養
審美感知素養強調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獨特美感。然而,部分學生聯想能力、審美能力欠缺,無法感知音樂表達的內容,無法形成深刻感悟[4]。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求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情境,在呈現情境的過程中讓學生直觀觀察、抽象聯想,在看、聽、想等體驗中感受音樂之美。
以花城版四年級音樂上冊“秋天的聯想”的單元整體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感受音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以圖片作為切入點創設教學情境。具體來說,教師依次展示香山上紅楓的圖片、果園里瓜果成熟的圖片、稻田里水稻成熟的圖片,并提出“這些圖片呈現了哪個季節的景色?你對這個季節有著怎樣的情感?”等問題,以此在情境中引發學生對秋季的聯想,激活學生的思維。之后,教師引入《五彩繽紛的大地》《在那遙遠的地方》《瑪依拉》《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嘎俄麗泰》幾首樂曲,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受不同的音色,聯想與樂曲相關的自然
美景。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結合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教學視聽結合的優勢引導學生聯想、認知、審美,使其在看、聽、想的過程中提升審美感知素養。
2.應用手勢教學法,提升藝術表現素養
讓學生理解音級之間的關系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點之一,而柯爾文手勢能夠以直觀的動作表現出這些關系。因此,教師可應用柯爾文手勢進行音樂教學,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制訂合適的手勢教學方案,讓學生在恰當手勢的引導下調整音高、音準,從而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實現對學生藝術表現素養的有效培養。
以花城版五年級音樂上冊“感知音樂中的旋律(四)”的單元整體教學為例,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學會演唱樂曲《青年友誼圓舞曲》,教師分析樂譜,總結演唱規律,明確自然大調音階的規律、音符之間的關系,并根據樂曲悠揚、節奏感強等特征畫出跌宕起伏的旋律線。在學生視唱時,教師使用柯爾文手勢示意學生調整音高、音準,讓學生在看樂譜、看手勢的過程中找準曲調,以正確的旋律并用“啦”字完成《青年友誼圓舞曲》的模唱。經過練習,學生能夠掌握拍3/4的樂曲特征,并表現出歡快的情緒。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將柯爾文手勢巧妙運用到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中,能夠在設計手勢、用手勢指揮學生模唱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音準,使學生正確演唱樂曲的旋律,表現樂曲的情緒。
3.應用混合教學法,提升文化理解素養
音樂學科的文化理解素養要求學生理解音樂的藝術文化,明白音樂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狀況聯系緊密[5]。然而,部分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對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不夠了解,難以理解單元中的音樂文化內涵。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使用混合教學法,應用微課、MOOC等線上課程普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常識,并在線下組織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以花城版五年級音樂下冊“走進戲曲(三)—畫臉譜”的單元整體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在進行上場詩表演、應用花臉西皮流水唱腔時理解我國的京劇藝術等傳統文化,教師應用混合式的教學手段呈現教學內容。具體來說,在線上,教師制作MOOC視頻,在視頻中介紹京劇的歷史、京劇的角色、京劇的聲腔、京劇的藝術表現手法等等,加深學生對京劇這門藝術的理解。在線下,教師先呈現黑臉包公、紅臉關公、白臉曹操、金臉孫悟空的圖片,并介紹臉譜色彩的特點,加深學生對京劇臉譜的理解;然后講解西皮、二黃的區別,加深學生對京劇聲腔的理解;最后應用PPT呈現近年來的京劇表演,讓學生感受京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分別在線上、線下對音樂藝術展開詳細講解,能夠使學生在聽、看、對比的過程中了解音樂藝術的文化內涵,理解音樂藝術的變遷、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五)優化教學評價,呼應素養培養需求
教學評價具有幫助教師檢測教學目標達成度、反思教學中的問題的作用,是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的關鍵部分。傳統的教學注重終結性評價,以學生的筆試情況及演唱、演奏情況作為評價的標準,評價結果往往并不全面。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評價應增加教學評價標準,同時應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融合,更加全面地點評學生的發展狀況,呼應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
以花城版六年級音樂上冊“環球音樂探寶(六)—拉丁美洲之旅”的單元整體教學為例,教師將“能夠欣賞拉丁美洲民族風情和音樂文化特色”“能用活潑的歌聲演唱《當我們在廣場上相遇》《哈哩?!?,理解拉丁美洲音樂風格特點”作為評價標準,以此考查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素養發展的狀況,幫助學生認清自身不足,促進學生的反思與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的提出在為小學音樂教學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掌握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同時從實際教學需求出發,合理搭建教學框架,設計教學目標,整合教學資源,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此外,教師還應將情境教學法、手勢教學法、混合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當中,并做好教學評價工作,從多個層面加速核心素養的滲透,從根本上提升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林雨.運用體驗教學培育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策略[J].教師博覽,2021(36):87-88.
[2]王冰清.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節奏教學策略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1(36):127-128.
[3]林愛武.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單元主題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51):47.
[4]鄒小慧.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小學生(下旬刊),2021(12):86.
[5]劉鳳菊.培育與發展小學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1(3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