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生 唐濤
摘要:開展中醫藥文化與學科相融合的項目式學習,是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方式之一。學校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以項目式學習為載體,以中醫藥文化與學科融合為重點,使學生從傳統的學科性學習走向現代的綜合性學習,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厚植愛國情懷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項目式學習;學科融合;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方案”)指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可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越來越重要。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將中醫藥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指出要“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為了讓學生了解中醫藥、感受中醫藥、認同中醫藥,從而做好中醫藥進校園工作,開展中醫藥文化與學科融合的項目式學習迫在眉睫。
一、項目式學習的概念與應用意義
項目式學習是指學習者圍繞某個具體項目,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以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在探究過程中自主獲取知識,從而提升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項目式學習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和教學方法論,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復雜的任務來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項目式學習通常是在學習小組中進行,學生在小組中有各自的分工。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基于課程知識拓展出超越課程的各種內容。項目式學習在中醫藥文化與學科融合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醫藥基本知識,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挖掘學生的各項潛力。
二、項目式學習在中醫藥文化與學科融合中應遵循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綜合性、體驗性的活動,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小組協作、調查研究等方式去解決一個個問題,最終達成項目目標,發展自己的綜合能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指導者,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的學習、探究與創造提供更多的機會。
(二)趣味性原則
項目式學習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學生只有感興趣,才會真心參與,才能促進真實學習的發生。在中醫藥文化與學科融合中,教師要尋找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等進行項目設計,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三)開放性原則
項目式學習要打破標準化的學習模式,使學生走向個性化學習。項目設計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要給學生更大、更廣的活動和思考空間。在方案設計、內容選擇、活動組織等方面,教師要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權,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
(四)實踐性原則
項目式學習將學生的學習從文本遷移到實踐上來,倡導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的應用與價值。這不僅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鍛煉其能力,還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項目式學習在中醫藥文化與學科融合中的實施路徑
(一)尋找中醫藥文化與學科的融合點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不僅包括歷代醫學名家、醫學著作、傳統療法等,還包括“藥食同養”“順應自然”等養生觀點,“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以及“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等道德理念,是中華民族卓越的醫學知識、深邃的哲學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集中體現,可謂博大精深、底蘊豐厚。
中醫藥的知識以及與中醫藥相關的內容不僅存在于成千上萬種的中醫藥古籍中,也廣泛存在于教材中。事實上,中醫藥學與歷史、語文、生物、體育、綜合實踐活動、道德與法治等學科頗有淵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尋找中醫藥文化與學科的融合點,把中醫藥知識作為學科教學資源進行合理滲透、整合。例如,語文教材中的《關雎》一詩中提到的“荇菜”是一種中藥,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歷史教材中有炎帝、黃帝、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醫學人物的相關介紹,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醫學書籍的列舉;生物教材中各種植物的介紹以及人體的構造、脈絡等,也與中醫藥文化聯系密切;體育課程中可以融入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功法,以此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特色補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山楂丸、葛根涼粉、菊花茶等,這些都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中醫名家的故事,以及他們身上所具備的“救死扶傷、大醫精誠、懸壺濟世”的理念,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是大中小學思政育人資源的有效載體,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因此,教師通過對所教學科的研究,找準融合點,可為項目式學習打下基礎,讓學生在各科學習中體會到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二)做好項目式學習的設計
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項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項目中受益。好的項目必須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安排,要讓學生既能學到綜合性知識,又能鍛煉能力、發展品格。教師要根據中醫藥文化與學科的融合點布置項目式學習任務,要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項目,做到呈階梯式推進。針對低年級的學生,要以感知體驗為主,如醫學知識的積累、外出參觀中藥種植基地、簡單的中藥炮制等;針對高年級的學生,要以實踐探究為主,如常見的中醫藥的療效和原理、中醫的哲學思想、養生功法的體驗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難易適中的項目,既保證學生能夠根據項目的要求順利進行研究,又能夠提升他們的各項能力。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是項目成功的關鍵。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班情對學生進行分組。團隊組建完成后,由小組長負責,再根據項目任務計劃進行分工。項目式學習要求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在相互合作和分享中完成多樣化的學習。例如,生物教師在執教“植物根的生長”一課時,以“我是一名小醫生”為主題設計項目,讓學生當一回“小醫生”,分別介紹人參、三七、當歸、黃芩、何首烏、遠志等植物根莖的產地、形狀、生長習性、藥用價值、用藥歷史、所制作藥品名稱、發展前景等信息。在這個項目中,每個小組分別介紹其中一種植物根莖。組內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搜集圖片,有的負責尋找實物,有的負責查找有關植物根莖的習性及藥用價值的文字材料。最后,學生通過幻燈片、板報、小論文、解說等形式進行展示。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既加深了對這些藥材的認識,又提升了研究能力。
辯論是一種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方式。例如,歷史課堂上,為使學生體會歷史名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師設計了以“歷史名醫英雄榜”為主題的辯論活動。首先,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組內學生做好分工,分別搜集與歷史名醫相關的成長經歷、醫學著作、救死扶傷的事跡、精湛的醫療技術、對世界的影響等方面的知識。學生閱讀文獻資料后,組內集中討論,再根據歷史名醫的醫德、醫學成就及為人類作出的貢獻大小等進行排名。各組可以推選2名代表作為主副辯手,在課堂上與其他小組進行辯論,闡述本組排行的理由。通過這樣的項目式學習,學生既加深了對歷史名醫的了解,又鍛煉了組織、辯論、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做好項目式學習的評價
通常情況下,項目式學習的過程比較長,為了讓學生對項目始終保持熱情,教師要積極關注項目的進展,對學生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另外,教師要對項目的完成情況及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評價。評價要真實、完整、客觀地體現出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的表現及項目的完成質量。評價體系應該是多元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評價方式多樣,既包括學生在活動中完成的方案、調查報告、小論文、視頻資料等研究成果的終結性評價,也包括學生在活動中的過程性評價;二是評價內容多維,包括學生的參與度、組織能力、創造力、展示過程等;三是評價主體多元,包括教師、學校管理者、家長、學生等。
(五)做好相關教師的培訓工作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學校前期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尤其是師資培訓。目前,我國的絕大多數學校沒有開設與中醫藥知識相關的課程,教師也只是了解一些基本的中醫知識和養生常識,沒有掌握中醫藥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因此,要將中醫藥文化融入中學課程,必須解決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
學校要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關于人才培養、人才評價、人才發展、人才管理等實施方案,通過教師自學、專家培訓、外出學習等方式,激發教師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積累中醫藥的豐富知識。另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與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合作交流,聘請專家或志愿者團隊對學校教師進行中醫藥文化及科普知識培訓。有了一批了解中醫藥、相信中醫藥、熱愛中醫藥、會用中醫藥的高質量教師隊伍,中醫藥文化與學科融合的項目式學習便能深入推進下去。
新方案指出:“要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是助力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因此學校可以采取讓某一學科試點先行,再集體觀摩討論,最后全面鋪開的方式,逐步實現項目式學習在中醫藥文化與學科融合中的廣泛運用。
總之,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偉大智慧,而項目化學習打通了中醫藥文化與學科之間的關聯,讓中醫藥文化走進課堂,使學生樹立健康生活理念,從而增強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安然,徐彩云,薛鐵瑛,張衛平,左錚云.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5).
(責任編輯:趙昆倫)
作者簡介:紀文生,唐濤,沈陽市光明初級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