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
摘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不可分,農村小學必須要加強家校合作,相互促進,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文章分析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內涵及意義,在此基礎上剖析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問題及成因,然后探討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改進對策,指出學校應進一步加強家長教育工作、加強對家校合作的指導、拓寬家校合作的途徑,以促進農村教育的穩步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學;農村教育;家校合作;教育理念;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5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7-0049-04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印發之后,農村學校的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為了有效促進農村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對家校合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以更好地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提高家長的育人能力,為學生創造更加良好的家校氛圍,促進農村教育的穩步發展。
所謂農村小學家校合作,是指位于農村地區的小學與在該校就讀學生的家長之間進行的一種雙向交流活動。這是一種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平等的、具有鄉村地域性的交流。
1.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內涵
(1)家校合作的內涵。關于“家校合作”的研究,學界眾說紛紜。在國外,美國學者愛普斯坦(Joyce L. Epstein)將家校合作這一概念的范圍擴寬到社區,提出學校—家庭—社區三者共同對學生產生疊加影響[1]。而在我國,受“三結合”理論的影響,很多教育專家和學者一致認為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內涵。一是“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家長要對學校教育給予支持,學校要對家庭教育做出指導,學校應起主導作用”。二是“家校合作是中小學與家長之間進行的一種雙向交流活動”。三是“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學校這兩個對學生影響深遠的社會性組織,攜手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四是“家校合作即家庭與學校以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種教育形式”[2]。
本研究認為所謂家校合作,是指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學生的監護人與學校之間的,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在學校主導之下的對話與合作。對每一個兒童而言,最先接受到的教育影響來自家庭,而能夠對兒童產生最深遠的教育影響的,則是來自學校的教育。因此,若這兩種教育力量能夠進行良好的合作,就能夠形成一股更強的教育合力。
(2)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內涵。上述家校合作的內涵在農村小學仍然適用,農村小學是指在地理位置上坐落于農村的初等學校,這里的農村是相對于城市的概念,在我國的行政區劃等級上是鄉鎮級行政區及以下等級的行政區。而“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家”,則指的是就讀于農村小學的學生所處的家庭,考慮到家長離異、喪偶等特殊情況,此處還應包括學生的實際監護人(如已成年的哥哥姐姐、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由于農村教育有其相對于城市而言的特殊的文化場域、特定的地理空間、特別的教育內容,它也具有地域鄉村性、培養目標多樣性、文化多元性及治理方式自治性四個基本特征[3]。在新時代,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內涵應該在繼承上述部分特征的基礎之上,注重兩個轉變:由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轉變為核心素養,由學校對家庭的單向溝通轉變為雙向溝通。在轉變方式上,農村小學應重視農村社會獨有的鄉土文化陶冶的作用,避免農村教育過度城市化。
2.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意義
家校合作以齊心協力育人為目的,最根本的動機是育人,最本質的意義也在于育人。在新時代背景下,立美德、樹新人的總要求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保質保量完成教育任務,加強農村小學家校合作刻不容緩。
(1)加強農村小學家校合作有利于農村家庭與學校的關系的改善。當前,教育界存在著“5+2=0”的教育現象。所謂“5+2=0”,是指學生在經過了5天的學校教育后,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但是周五放假回家2天后,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等又回到了原點。當前,農村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監護人往往是自己的祖輩,由于部分祖輩的文化水平不高,他們的育兒理念、育兒方式甚至是“三觀”有時會與學校相沖突,存在著不信任學校的現象。因此,為了避免上述“5+2=0”的現象,就需要改善農村家庭與學校的關系,家校合作,協同育人。
(2)加強農村小學家校合作有利于促進教師與家長的共同成長。良好的家庭教育,離不開高質量的家長教育。此處的“家長”并非指父母,而是指學生的實際監護人。新時代以來,家庭教育的問題有很多,如親子關系問題、青少年行為問題等。為了使家長能從容應對這些問題,教師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耐心的指導。如教師可通過家校合作對家長進行指導,以改變家長的思維和觀念,促進家長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將自身的情況和想法與教師交流,讓教師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在這種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家校合作中,學校與家庭的關系也能得到進一步升華。
(3)加強農村小學家校合作有利于促進當地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農村的人際關系往往比城市簡單,村民之間的往來較為頻繁,關系良好。在這種前提條件下,學校教師與家長的交流又多了一層社會意義,借助家校合作的契機,他們交流的話題可以不局限于學生的教育問題,還可以是當地村委會的管理問題,甚至可以是“雞毛蒜皮”的家長里短。這種更廣泛的交流,有助于教師和家長更全面地了解當地的情況,進而提高村委會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民主決策的質量,促進當地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
1.問題
(1)部分農村家長配合學校教育的積極性不足。在廣大農村,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熱情有待提高。雖然學校教育是在學校主導之下的教育,但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也尤為重要[4]。農村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部分農村家長對子女在學校的生活情況、學習成績、人際交往等問題上的關注度方面,還有待提高;還有部分農村家長以種種理由推脫學校組織的包括家長會在內的家校活動,將子女的教育問題全部交給學校。
(2)學校在主動聯系家庭方面存在問題。很多問題不是學校自己就能夠直接解決的,更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有效參與。然而有部分家長害怕來自教師的電話,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教師聯系家長,就說明子女在學校犯了錯或發生了意外,這種擔憂也不是毫無道理的。由于農村學校教學任務繁重、家長對子女過于溺愛,部分教師可能會選擇在非必要情況下就不聯系家長。教師缺乏主動聯系家長的動機,這對于家校合作而言是不利的。
(3)農村小學家校合作雙方在理念上存在一些偏差。家校合作的雙方,應遵循和諧教育的理念。部分家長認為,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是學校教育的唯一目的。雖然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小學已經不再對學生進行量化評價,但這并未改變部分家長對于高分的盲目追求,他們認為只要孩子的學業成績足夠優秀,其他的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若是由祖輩照顧的留守兒童,這種情況只會更加嚴重,因為他們往往只能滿足學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會去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心理健康、生活習慣、社交方式等。而學校除了關注成績,還要發展學生的社會意識與價值觀等更加綜合的部分,而這部分的內容,家長可能并不關心。
2.原因
(1)部分農村小學將家長的角色邊緣化。農村家長角色的邊緣化是指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有的地位和影響被削弱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家長被看作是邊緣和輔助性的角色,是教育教學的補充;教師則將自己視為專業的工作者,不容置疑。學校、教師為家長們提供的參與渠道也極為有限,這不僅打壓了原本有意參與家校合作的家長的積極性,還進一步降低了原本主動性就不強的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積極性,使其逐步淪為子女教育的“局外人”。也正是部分農村家長在“局外人”身份定位基礎上所共同遵循的不參與或少參與學校教育的行為,使他們保持了低度參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5]。
(2)家校合作的途徑有待豐富。前文說到的家校雙方的理念存在偏差,歸根結底是因為雙方互不信任,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這種互不信任是家校雙方的交流頻率過低、途徑較少所導致的。當前,家校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電話聯系、書面通知、微信聯系、家長會,等等。即使有網絡移動平臺的助力,一些家長還是不能理解教師發布的一些內容,或者根本不會查看。無法理解內容,這既有家長文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也有學校的表述脫離家長社會經驗的原因。而家長不會查看,這可能是由于部分學校之前傳達的信息多為形式主義的通知、與子女教育不直接相關的內容等。
1.進一步加強家長教育工作
(1)創新農村家長教育的宣傳工作方式。加強對農村家長教育的宣傳,不僅僅是農村學校的工作,也是基層政府、村委會的工作,更是整個農村社會的工作。目前在農村,多是在線下進行家長教育工作,如家長會、家長學校等。但家長未必有時間趕來參加,因此,無論是教育方式還是宣傳方式,都應該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而這種方式所需要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都是農村小學難以獨自承擔的,故需要政府與村委會的幫助。例如,村委會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推送相關文章,文章標題與配圖應盡可能新穎,能夠激發家長的點擊欲望;正文內容也應當是家長喜聞樂見的,能夠吸引家長繼續往下閱讀。文章的內容并不需要全是家長教育的相關內容,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從側面烘托優秀案例,其目的在于宣傳家長教育。在喚醒家長對家長教育的重視之后,農村小學就可以在線下舉辦專題宣傳活動,屆時會大大提升家長的參與熱情。
(2)開發高質量家長教育課程。提高家長教育的質量,需要加強其課程建設。家長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應當尊重成人學習的幾大特征:從學習動機的角度來看,這是自身需求導向下的情景學習;從學習方式的角度來看,具有生活化疊加碎片化的特點;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是深度融合的情景構建。既然是以自身需求為導向的學習,這就決定了家長教育是自愿性的,所以要滿足家長的需求,以提升家長教育勝任力為基本目標,課程開發應該秉承以下五點原則: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必備的教育方法與技能、適度的教育動機、準確的角色定位、穩定人格特質[6]。家長學習具有生活化、碎片化的特點,這就需要農村小學多提供碎片化、具有生活氣息的課程。
2.進一步加強對家校合作的指導
(1)學校應加強對各班級家長群的管理。由于班級微信群的使用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制約,目前大多數班級都會通過建立家長微信群的方式來進行家校合作。但是部分教師建立班級微信群只是為了更加方便地將學校布置的任務告知給學生家長,很少主動在群里發言,只在家長主動詢問的時候進行回復。這種缺乏管理和監督的班級微信群,顯然不能很好地達到它應有的效果,因此學校應充當監督者,對各班級的微信群進行監督,要求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師必須每隔一定的時間主動在群里發言,與家長共同探討學生的教育問題。當然,鑒于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較煩瑣,教師可將家庭作業布置和學生課外活動組織等在班級微信群中公布,以減輕自身的工作壓力[7]。總之,班級家長群缺乏監督的情況迫切需要改變,以使微信群發揮更大的作用。
(2)政府部門應建立家校村合作共同體。一直以來,“家校合作”似乎都是家庭與學校的私事,政府機構及社會很少干涉。但是政府部門的介入是必要的。農村家校合作共同體,由村內所有學校組成,并在當地選一所城鎮小學作為顧問學校,負責監督家校合作的具體進展。在這個共同體中,農村學校要針對農村教育的主要特點開展相關合作。在農村校家合作中,家校合作要適合農村經濟文化和教育的特點,不能揠苗助長,甚至對家庭教育、家長和家校合作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和目標,加重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和學生學業負擔,進而損害各方的自信心與積極性。城鎮小學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農村小學進行指導,應顧及到城鄉差異,做到只提建議,不提要求。政府部門則應該在共同體的運作出現不良狀況時及時介入,幫助解決矛盾、化解沖突。如此一來,家校合作的主體便拓寬了。
3.進一步拓寬家校合作的途徑
(1)學校應設立學校開放周。學校開放周是指所有家長可以自行前往學校進行參觀訪問的日子,從周一至周五共五天。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不斷了解孩子在校學習生活的真實情況,并向教師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家長也可以更好地目睹學校的校風以及教師的工作態度。相對于教師家訪,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一次性服務更多的家長,從而提高效率。同時,將地點由家庭轉移至學校,也可以加深家長對學校的了解,不斷提高家長對學校的信任感,配合學校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當然,針對部分家長因工作繁忙無法在工作日前來學校進行參觀的情況,教師可以將他們列為下一批家訪的對象,以彌補他們未能參加開放周的遺憾。這樣,既減輕了教師家訪的壓力,也提高了決定家訪人選的公平性。
(2)學校應利用各種平臺提供線上服務。當前,開拓線上的家校合作途徑顯得尤為重要。之所以選擇線上開展,是由微信眾多的用戶數量所決定的。除了班級群、學校公眾號,學校還可以利用騰訊會議對部分有需要的學生家長進行一對一的家長會,這樣一來,就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甚至在學生不與父母同住、父母之間由于各種原因而分居的情況下,也可以互相看到對方,進行溝通交流,以達到線下家長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唐漢衛.交疊影響閾理論對我國中小學協同育人的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4):102-110.
[2]楊俊.關于小學家校合作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6(26):29-31.
[3]楊海燕,高書國.農村教育的價值、特征與發展模式[J].教育研究, 2017(06):73-79.
[4]李玲,袁圣蘭.家庭教育中家長主體參與和子女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探究———基于鏈式中介效應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9(07): 107-114.
[5]徐清秀.農村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低迷的原因及疏解———地方性知識的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21(09):50-55.
[6]洪明.學校家長教育課程建設的基本構想[J].中國教育學刊,2021(03):14-18.
[7]朱永永,王文杰.小學班級微信群的價值存在與多元管理[J].教學與管理,2020(17):19-21.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Yan Dong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are inseparable, and rural primary schools must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promote each other,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Then, it explores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and points out that school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parental education work, strengthen guidance 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nd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s; rural educati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