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崢鳴 聶源 于嘉闊
關鍵詞:春節儀式 互動儀式鏈 元宇宙 傳統文化 交互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8-0140-04
引言
文化傳統滋養一個民族的靈魂。節日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儀式承載著民族的文化精神、情感凝聚以及家國認同。隨著全球化背景下經濟文化等多因素的沖擊,我國傳統節日儀式感漸被削弱。當前,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特別是近年新冠疫情的暴發,“就地過年”成為一種新的春節選擇。有研究表明“就地過年”人群的春節幸福感要顯著低于“異地探親過年”人群[1]。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尤其在元宇宙(metaverse)虛實相融理念的技術應用下,基于“跨空間共在”的設計思維,節日互動儀式場景設計的重塑與實現成為可能,為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展現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文化情懷,提供創新而強操作性的設計實踐路徑。
一、跨空間共在:媒介技術迭代下互動儀式傳播場景的設計理念趨向
“儀式”是一種傳播活動,使用媒介技術和媒介策略進行集體記憶建構。“媒介儀式作為節日儀式的代理,既是對信仰進行世俗意義的消解與轉換,亦是對傳統節日的儀式再生與信仰重構?!保?] 節日互動儀式在媒介技術的迭代中,顯現時空共在、分離再至共在的回歸,儀式傳播與設計理念的關系呈現不同特性。
(一)時空共在傳播下的臨場氛圍感設計
原始的口語傳播時代,傳受雙方同時在場,實時傳播。在古老的薩滿教中,巫師在祈神、祭禮等大型儀式中擊鼓擺鈴或念或唱,邀請神靈前來。神靈再借由巫師的身體,回答人們的問題。巫師師徒口口相傳,運用聲音的和諧或張力,呈現古老的祭祀吟唱儀式,產生實時的共在傳播場域。時空共在的口語傳播追求聲畫合一、情景交融,建立追求場域感、氛圍感的設計理念。
(二)時空分離傳播下的廣域跨界設計
文字傳播時代后,人類傳播突破時空的界限。詹姆斯·凱瑞(James W.Carey)認為,“當我們審視報紙時,傳播的儀式觀著眼于完全不同的范疇,例如,他更多地不是把讀報視為發送或獲取信息,而是將其視為好比參加一次彌撒儀式”。[3] 無論是古老的圖騰符號,傳統春節貼春聯、寫“福”字的符號象征,抑或文字媒介的抽象演繹,都以各自獨有的互動儀式,打破時空,建構關于民族、家國的集體記憶。
電子傳播時代,電子技術創造新的互動儀式,進一步滿足人們對跨空間傳播的需求。電視的發明,讓人們綜合運用視頻、音頻、文字傳播,達到更大范圍和容量的傳播效果。“電視春晚”成為新的春節儀式,客廳互動文化成為新的文化產物。人類傳播向多平臺、多手段方向發展。
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發展,加速虛擬文化的繁榮。其中,微信搶紅包、支付寶集“五?!钡刃滦痛汗澔觾x式被建構呈現,人們通過數字社交平臺,在虛擬世界傳播和交往。互聯網技術使傳播媒介脫離主體而存在,創造出信息的腦外儲存。人類感官及思想跨越時空交流,形成追求廣域、跨界的設計理念。但是,其所承載的信息量依然有限,削弱傳播過程中的臨場氛圍感,來擴大傳播的時空范圍,忽視了人與人、環境和社會的情感聯結關系。因此,對人類生存時空互動的追求,逐漸過渡到對跨空間共在的追求。
(三)虛實交融傳播下的跨空間共在設計
2021 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人類傳播朝向萬物互聯的跨時空共在方向轉型。“元宇宙”是一種新型數字生活空間,具有虛實交融的特點,運用擴展現實技術(XR),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由二維的虛擬世界向三維的虛實混合世界轉變,讓身處不同物理空間的人們能夠在同一虛擬空間對話,對節日互動儀式傳播中“跨空間共在”的場景設計理念,提供實踐的可能性。元宇宙實現“人-物-實踐”在媒介交往端的融合,在更大范圍內生成社會化媒體、現實社會與智能設施之間廣義網絡的連接,并通過廣闊無垠的數字交流-行動,在共同調諧與演化著一種全新的數字交往文明[4]。元宇宙在虛實相融技術的基礎上改變著人類數字文明交往的新形態,在促進互動儀式變化進程中形成新的“元文化”。時空共在傳播的回歸,彌補跨空間設計中臨場氛圍感和情感聯結的缺位,造就追求“跨空間共在”的設計理念新趨向。元宇宙中關于數字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的特征,為春節互動儀式鏈的建構及場景交互設計與實現提供可行性方案的實踐。
二、元宇宙視域下春節互動儀式交互設計的個案闡釋
當前對于元宇宙的研究尚在探索階段,但已有相當數量的技術與藝術創作,為“跨空間共在”設計理念的提出,提供理論與實踐創新基礎。Facebook 發布虛擬會議室Horizon Workrooms,利用VR 技術,將現實中的桌面及桌上電腦與虛擬世界相連。而依托于虛擬形象的VR 場景溝通互動是平常應用,Horizon Workrooms 的創新點在于,使用空間音頻,增加AR 透視、桌面識別、手指追蹤識別手臂的功能,滿足在虛擬會議室中的各種手勢動作需求。這一創新讓用戶幾乎全程使用手勢交互,減少對于手柄的依賴。賈斯汀·比伯在虛擬音樂平臺Wave 舉辦的元宇宙演唱會,通過動作捕捉技術,實時生成虛擬形象,演唱新專輯《Justice》,在虛擬場景中搭建廣闊的草地和金色的螢火蟲,除帶給人視覺享受外,其所營造的氛圍也讓觀眾體驗線下演唱會所不能達到的新奇感、沉浸感。粉絲在觀看直播時,可以向比伯發送流動的金光作為互動連接,草地還會生長出紅、黃、藍三種不同顏色的花叢。游戲《堡壘之夜》聯合國際知名音樂人 Marshmello,同樣開辦一場虛擬音樂會,其創新點在于,玩家們入場后甚至可以到音樂人的身邊和他進行親密互動。產品的功能不再僅僅通過外在的形態來展現,情感與符號成為產品功能更好的演繹[5]。因此,基于設計創作的技術基礎,本設計在內容創作和意義方面進行創新,希冀產生更深層次的共在情感聯結。
(一)春節互動儀式交互場景設計
根據前期“‘就地過年的心理需求及互動儀式傳播方案”的問卷調查及訪談,歸納整理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地過年”人群感到孤獨和漂泊感,渴望溫情和歸屬;該人群感到焦慮,面對疫情無能為力,也擔憂沒有回家過年,會讓家里人感到冷清和失落。蘭德爾·柯斯林在《互動儀式鏈》一書中指出“在群體的互動儀式過程中產生的情感能量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力,核心機制是高度的相互關注以及高度的情感連帶,這種機制能為每個參加者帶來情感能量,使群體更加具有凝聚力”。[6] 因此,確定設計重點圍繞“家”和“團圓”兩個場景,結合疫情常態化管理的現狀,強調“年味兒”的中國元素創意。整個設計基于“跨空間共在”設計理念,以家庭為單位,一座座家庭小島像是虛擬空間中的一個個網絡節點,靈活穿插運用虛擬和真實兩個身份,通過多人在線場景互動、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體驗和多模態交互方式,強化家庭成員在過年期間的互動交流、親情聯結。具體遵循以下策略:
1. 虛擬和現實的雙重人物身份設計:智能技術的發明允許人們在虛擬世界中交流互動。運用虛擬和現實身份的雙重性,讓跨空間的人們以數字身份的方式共在。在設計中,通過手機端的AI 識別技術,讓用戶通過人臉掃描和捏臉映射到虛擬世界,創建獨一無二的虛擬身份(圖1)。手機端與虛擬端互通,節日里處于相異空間的人,使用虛擬身份相聚在同一空間,共同參與系列節日互動儀式。雙重身份實現“跨空間共在”,達到增進彼此情感聯結的傳播效果。
2. 虛擬和現實的時空交融的雙重交往場景設計
(1)時間交融場景設計:通過場景設計實現虛擬與現實的時間相融,人們能夠重溫往日時光。在虛擬端場景中,用戶通過回想記憶中具有年味兒的春節場景,搭建虛擬的家庭小島。搭建道具真實映射傳統經典建筑、家具、道具、裝飾、紋理等老物件(圖2)。因為在數字環境里,建筑復制,改變,備份的成本都可以被忽略[7]。所以,設計中用戶可以在手機端上傳物體的多角度照片,再由系統自動識別建模,最后將模型數據傳輸入個人基建道具中,作為場景搭建道具的補充。家人們雖身處異地,但在虛擬空間中協作搭建出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特色和時代記憶的家庭場景,伴隨系列節日互動儀式,能夠重溫全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光。
(2)空間交融場景設計:運用多模態交互技術和線上線下聯動實現虛實空間交融。元宇宙視角下的信息內容是多維的,區別于當今虛擬網絡以視聽為主的傳播手段,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把遠方的事物編碼成與人的五感相匹配的虛擬信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把虛擬和現實的世界疊加,通過擴展現實技術突破眼前世界的狹隘,真正達到人機物的跨域融合。人與人的遠程交流就如同傳送門一般,將對方編碼為數字信息,形成數字分身,呈現到彼此眼前,進行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交往。設計中除了普通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交互,還可通過超聲波傳感器等技術,對味覺、嗅覺進行模擬,擴展人的感官。在虛擬空間中,映射出風俗鮮明的集體活動場景和年集年貨,其中進行的交易行為,真實地反饋到線下。身處異地的人們在現實空間中無法進行的互動傳播,通過雙空間的低延遲傳播,達成物質與精神的即時交往。
3. 家庭互動儀式沉浸式場景設計新構:應用數字化社會傳播系統的全新同構理念,設計具有沉浸感的家庭互動儀式體驗。高級而復雜的傳播系統是以低級而簡單的傳播系統的物質和規律為基礎同構出來的。網絡傳播系統是由符號傳播、聲音傳播、視聽傳播、圖文傳播、文字傳播等更為低級的傳播系統同構出來的,印刷傳播系統是建立在原來的手抄文字或手繪圖文傳播系統的基礎上,并與之同構[8]。新的數字化社會傳播系統,是以現實生活場景為入口,以口語、文字、電子傳播系統為基礎,運用新的虛實相融技術建構出的數字化系統。設計中以現實家庭場景為入口,人們通過空間語音直接進行交流,設計寫春聯、“?!弊值奈淖謧鞑セ顒印⒋和頃龅囊暵爞鞑セ顒拥龋成渲袊鐣汗澤顖鼍?。在數字世界實現人與環境的系統融合,完成家庭互動儀式沉浸式場景設計新構。
(二)春節互動儀式交互設計流程框架
基于虛擬和現實的雙重身份設計、虛擬和現實時空交融的雙重交往設計、家庭互動儀式沉浸式場景設計構成整體場景設計邏輯,圍繞元宇宙數字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的8 個特征,構思整體交互流程(圖3)。采用C4D、Maya 等建模軟件和Unity 技術平臺搭建虛擬空間,結合手機端程序和頭顯作為連接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的接口。設計既有手機端小程序,又有虛擬端場景及交互,其交互內容分為創建數字身份、創建家庭小島、虛擬互動年集、集體年俗活動、特色年俗、煙花儀式、找紅包小游戲、全家福合影、數字藏品九個模塊。根據不同流程模塊的交互復雜度,區分輕度交互和重度交互兩個模塊。老人和孩子可獨立進行輕度交互,在他人協助下進行重度交互。
三、“跨空間共在”的春節互動儀式交互設計實現
(一)虛擬與現實場景聯動設計
設計圍繞家和團圓的兩個場景,以虛實相融的節日場景和互動儀式為內容特色,旨在構建異地過春節家人間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結。
1. 場景聯動:通過虛擬與現實場景的聯動設計實現跨空間共在的沉浸參與感。虛擬空間內包含家庭小島和公共小島兩個系統,家庭小島由用戶自主搭建,可掃描現實世界中的事物后,建模生成相應家具;公共小島映射我國各省市地區的地域特色,展現各地風土人情。
2. 儀式聯動:在互動儀式設計中基于系列節日儀式,構建家人互動儀式。虛擬端設計年集、掃除、煙花、紅包、全家福等虛擬春節儀式,讓異地親人在虛擬空間完成共在儀式,在合作完成儀式中收獲歸屬感。虛擬端完成的互動儀式,在現實世界具有真實反饋,如虛擬年集中購置年貨到家。此外,在此基礎上加入游戲元素,如虛擬空間內找紅包的小游戲、水果道具兌換找紅包小提示的游戲機制等,構建新的節日互動儀式,讓用戶在體驗新節日儀式中收獲趣味感。
(二)視覺風格設計
設計采用具有立體感的虛擬3D 人物及虛擬空間場景,手機端界面設計不同于平面化風格,整個設計從整體風格和元素符號上共同營造節日臨場氛圍感。
1. 整體風格:充分利用視覺色彩的審美特性,手機端和虛擬場景設計皆以經典的中國紅為基調,應用春節中具有代表性的黃、綠加以點綴。
2. 民俗意象符號設計:洛特曼認為,“任何一個單獨的語言都處于一個符號空間內,只是由于和這個空間相互作用,這個語言才能實現其功能。并不是單獨的語言,而是屬于這一文化的整個符號空間,應當被視為一個符號單位、一個不可分解的運作機制。這一空間我們定義為符號域”[9]。春節習俗符號,諸如年獸、門神、春聯、爆竹、花燈、壓歲錢、餃子湯圓、舞龍舞獅、 福祿壽喜財神等,體現的是祈福納祥、消災弭禍的吉祥寓意[10]。在設計中,運用窗花、燈籠、年集、煙花、明月、彩云、折扇等具有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含義的元素符號,增添春節氛圍感(圖4)。在虛擬端,因為不同民族、地域的人們擁有各自獨特的風俗文化和意象符號,所以在虛擬界面提供具有鮮明民俗風格的道具、家具、紋理、裝飾等虛擬基建工具,共創出符合自己文化記憶中的“年味兒”場景(圖5)。由符號意象引用戶入場,參與者創造的視覺符號場域又反饋給參與者,用戶群體在相異空間實現沉浸式傳播。
(三)互動功能設計
1. 場景漫游功能:設計中映射現實春節的趕年集、寫春聯、放煙花、掛燈籠、年俗表演等互動場景,作為創造虛實相融社會行為的互動條件。用戶以第一人稱視角在虛擬春節場景中漫游,通過手柄控制前行方向和速度。用戶需要前往較遠處虛擬場景時,可通過空間地圖實現虛擬位置傳送,即時傳送到指定場景。
其中,在公共島嶼中設計豐富多彩的可選場景,設計映射來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用戶,選擇前往不同地域的公共小島參與集體活動,如進入東北地區的公共小島參與扭秧歌活動。
2. 交流功能:交流功能通過頭顯內置麥克風和揚聲器實現,傳輸真實語音到虛擬終端,根據人物在VR 空間中所處位置的不同,聲音有近大遠小的效果,使體驗更具空間感、沉浸感。
3. 交互功能:用戶界面設計道具功能,按照具體場景配置可交互道具,如家庭小島中的家具道具、特色年俗中的水果道具、煙花儀式中的煙花道具。以水果道具的獲得、儲存、使用為例,用戶在公共小島參與集體活動,則有概率獲得“水果道具”。水果道具儲存在虛擬空間道具和手機小程序里,用戶回到家庭小島,選擇“道具”,視覺界面則會出現可擺放的“水果道具”,通過手柄選擇放置位置,把“水果道具”放到室外即可制成凍果(圖7)。用戶若不愿意參與水果道具的互動環節,則可以在本次虛擬體驗結束后,通過手機端小程序兌換成找紅包小游戲的提示,為后續交互體驗做好前期準備。
虛擬年集內設多模態交互和交易功能。在購置年貨時,用戶走到相應攤位前,進行多模態交互,甚至品嘗食物的味道、聞到食物的氣味。用戶選擇想要購買的商品(此時會有位置圖標幫助用戶定位商品),商品上方出現購買數量和金額的提示,調節購買量并確認支付,虛擬端實時同步數據給手機端,通過小程序接口連接微信錢包進行交易扣費,實現虛擬和現實經濟系統的聯動。在虛擬空間中購置的年貨直接在線下快遞到用戶家中,用戶通過手機端小程序能夠查看已購買的年貨及其物流信息,實現虛擬和現實的雙重實踐(圖6)。
相隔兩地的家人,在同一虛擬空間中,通過現實與虛擬中互動與合作,完成系列節日儀式,感受到真切的在場體驗。
(四)家庭“數字藏品”創意設計
數字藏品是NFT 技術在數字版權應用的結果,是經過數字化唯一表示的特定作品、藝術品獲取的品類,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圖片、音樂、視頻、電子票證、數字紀念品、3D 模型等形式[11]。公共小島中的集體年俗活動通過NFT 技術,可變為用戶收集的數字藏品,這一數字資產承載和傳承著不同地域、民族人們的春節文化記憶,在虛實相融中聯結個人與社會、民族與國家的情感。
“跨空間共在”不僅滿足了真實人物間的情感需求,還包含創造一個新的虛擬空間,創造虛擬人物和現實人物之間情感聯系的意涵。虛擬空間不是簡單地復刻現實物理世界,而是一個人們能夠獲得、存放、付出情感的場所。在設計中,用戶在手機端的家庭群組中添加過世的親人信息,在虛擬端將現實中過世的親人故事背景設定為出海云游,而除夕夜當晚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創造的虛擬親人則會云游歸來,在虛擬空間中和家人一起看煙花、聚在一起拍攝全家福。虛擬世界通過情感共場,滿足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缺憾。這些值得珍藏的互動片段可以被留存為靜態照片和動態影像,同時儲存在虛擬空間中的時光紀念館中和手機端的影像集中(圖8)。手機端方便用戶隨時查看作為數字藏品儲存的照片和影像,在首頁點擊個人中心,內置“我的相冊”功能入口,進入后查看點擊手機中的相冊圖片,即可顯示照片背后的動態故事影像,幫助用戶回憶在虛擬春節互動場景中與家人的溫馨體驗。通過數字藏品的設計,賦予春節新的紀念象征意義和收集交易功能,滿足人們對春節互動儀式的情感需求。
結語
面對元宇宙傳播理念大多存在大而廣的論述,本文在元宇宙視域下,提出“跨空間共在”的設計理念,進行具體與具象的創意實踐。此外,本設計主要從交互流程和內容意義上進行創新,技術層面尚有待改進,例如,多模態交互、脫離頭顯的物理約束等,未來虛實相融技術下的新傳播實踐,應是技術與藝術相輔相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