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全
【摘要】為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文章對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展開研究,概述了分層教學法的概念以及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指出了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法的不足,從學習主體分層、課堂授課分層、教學評價分層與教學目標分層四個角度,列舉了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學工作者帶來一定參考.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應用策略
引 言
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課程,對學生終身的成長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在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法逐漸受到了廣大教學工作者的重視,特別是對于小學數學這一科目,學生由于數學基礎、認知能力、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在學習上往往會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此時教師采用分層教學法教學,能夠顯著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分層教學法概述
分層教學法是指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學生的個性愛好、學習習慣、心理素質、知識基礎等因素,將學生分為多個層次,實施差異化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具有因材施教的特點,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促進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發展.
教師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參與學習的內因作用更為關注,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應用此教學法時,教師應對學生的特點做出細致的考量,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為學生提供因材施教的教育,保證每一名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不斷提升,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成就感,甚至開發學生的潛能.
總體而言,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是一個將教師的教學資源實施更具科學性、更具針對性、更具合理性的整合再劃分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依據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學習能力,受到相應層次的教育.
二、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美國教育實驗家沃什伯恩曾經說過:“將能力不同的兒童放在同一個模子中給予相似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是有害的,甚至是殘酷的.”這句話體現了分層教學法的科學性與公平性.下面對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做出細致分析.
(一)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法,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以及學生自身特點的重視,對學生更具全面性、針對性發展的關注.在分層教學法的應用下,教師能夠在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有個性化的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推動學生樹立良好的個人品格,從改善教學方法的角度,照顧班級中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成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總體而言,分層教學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是一種高度科學的現代化教學方法.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
應用分層教學法助于培育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積極汲取他人的智慧,集思廣益解決問題.如,教師可在為學生實施分層后,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為學生分配學習小組,即每個學習小組中,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都占據了一定的比例,但所有學習小組的整體水平又是一致的,如此便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分層次為學生提供學習任務,學優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可以為小組中其他同學帶來一定的幫助,如此便在班級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能夠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分層教學法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得到了良好的應用成效.在分層教學法的作用下,成績較好的學生能夠形成對知識的更深入、更熟練、更靈活的應用能力,數學水平得到了更深、更廣的發展;成績中等的學生能夠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自我,實現全面發展;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能夠快速夯實基礎知識,跟上班集體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總體而言,全班同學在分層教學法的應用下,都能夠得到明顯受益,教學實效性得到了顯著的增強.此外,教師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還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改善師生關系,提升師生之間交流、合作的效率,這也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的實效性.由此可見,分層教學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與推廣意義.
(四)有利于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對小學數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對各類新穎高效的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進步.應用分層教學法,教師在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的同時,會對學生的個人能力、心理素質實施一定的鉆研,這有助于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工作水平.
三、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分層教學法作為一種科學的現代化教育方法,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對這一教學方法的應用依然不容樂觀,現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現狀做出如下分析.
(一)教師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不夠科學
因材施教是分層教學法得以發揮作用的關鍵.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只看到了分層教學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未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差異實施綜合性的考慮.例如,部分學生的心理素質強,性格樂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弱,性格悲觀,在分層教學的作用下,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得到肯定與激勵,學習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則容易在分層中受到心理上的傷害,自尊心受挫,進而學習動力下降,甚至一蹶不振.這種現象的出現,便說明這些教師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不科學;此外,還有部分教師存在另外一種問題,即對分層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設計不具有針對性,與各層次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的契合度不高.例如,許多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分層問題,指向性不夠鮮明,對學生差異的體現不夠突出,這實際上是對分層教學法的形式化應用,難以達到理想的應用效果;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應用分層教學法的過程中,對自身引導作用的發揮不合理.一些教師將學優生與學困生分到一個小組進行小組探究,美其名曰是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給予的學習任務,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也不進行及時的引導,而是提問學生“你好好想一想為什么?”或片面地讓學生參考學優生的答案,如此容易讓分層教學走向另一個極端.總之,作為課堂中掌握知識的先者,教師有義務引導學生的學習,發揮自身的課堂導向作用,讓分層教學法的優勢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由此可見,分層教學法的應用,為教師教學組織能力帶來的挑戰是很大的.教師應重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分層時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考量,盡可能綜合各項因素做出合理的分層,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和指向性的分層學習任務,同時應重視對自身課堂“引導人”作用的發揮,如此便可提升分層教學的科學性.
(二)教師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嚴重
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受到阻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教學觀念的傳統.部分教師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固守著過去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更能夠保證教學效果與教學進度,對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研究應用不足,導致分層教學法無法在課堂中得到推廣應用.學生得不到分層教學法的激勵,學習興趣不足,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也無法得到因材施教的教學,這顯然對學生的持續成長不利.
四、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學生主體分層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因此,對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應從對學生分層開始.具體如下:
第一,教師必須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從知識儲備水平、認知能力、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量,實施科學合理的分層,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應該是教師最重點的考量因素,這樣才能夠保證分層教學的有效性;第二,若教師需要開展分層教學下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那么在分層時,還需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如將性格開朗外向的學優生與性格內向的學困生分配在一個小組,便可調動學困生探討數學問題的積極性,將性格內向但思維縝密的學優生與性格外向但不擅長思考的學困生分在一起,也可帶來良好的互補作用.總之,教師應結合自身的需要,盡可能全面地考量學生的差異性,做出科學的分層;第三,在對這一教學方法展開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面臨的學生往往數量較多,此時便可充分發揮班集體作用,讓學習成績較好、具有高度責任心的學生擔任小組組長,降低分層管理的困難;第四,教師還可與其他學科任課教師溝通,從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情況,這對于提升分層教學效果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在實行了一段時間分層教學法后,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所在的層次進行一定的變動,保證分層的流動性,進而保證這一教學方法的公平性.
下為一種分層方法示例:將全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級.A層學生為“優等生”,數學基礎扎實,具有良好學習習慣,數學思維能力優秀,考試成績優異;B層學生為“中等生”,數學基礎一般,具有上進心,學習成績處于班級中流;C層學生為“學困生”,數學基礎薄弱,對數學知識接受能力差,學習上具有倦怠心理,考試成績不理想.
(二)教學目標分層
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保證分層教學法具有實效性的關鍵.對教學目標的分層,應建立在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因此,教師應仔細分析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再制訂出具體的教學目標.同時,為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從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數學思維能力”“學習態度”等多個維度著手,建立具有全面性、綜合性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每次考試結束后,教師首先依據考試成績表,完成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整體分析,再為每一個學生制訂出分層的學習目標,以下一次考試作為檢測目標達成情況的依據.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應重視學生的配合,教師可在課余時間與學生就學習目標展開溝通,對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學生可向教師提出意見,使教師不斷完善目標.同時,在每個周末,教師可讓小組組長或學生自身,對小組成員或學生自身在這一周內的學習態度、學習經驗、情感體驗做出評價,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對教學目標做出更進一步的完善.在不斷的完善下,教師就可制訂出一個相對具有全面性、科學性的分層教學目標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在不同目標的指引下,得到充足的進步.
(三)課堂授課分層
在課堂授課中,為了保證每一層級的學生都能夠得到充足的進步,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層級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學習能力,展開有層次性的授課.
以教學“加減乘除混合運算”這一內容為例.C層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數學學習主要依賴教師的課堂講解,因此,教師對C層學生,應將加減乘除中每一個步驟進行細分講解,快速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在學生學習基礎穩固、思維基本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后,教師再為學生講解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要點,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對于B層學生,教師主要應用啟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的牽引,讓學生完成對之前學習的四則運算的內容的回憶與鞏固,完成對基礎數學知識、數學技能的掌握,再進行對四則混合運算的練習;對于A層學生,由于這一層級的學生一般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省略知識回顧過程,讓學生直接進行混合運算,并通過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進一步的運用、探究能力.在這樣的分層授課下,每一層級的學生都得到了與自己實際情況最為匹配的教學.
(四)教學評價分層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更側重評價學生靜態的學習成績.在分層教學法的實施下,教師應改善這種傳統、單一的評價方法,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從學生在學習中取得的進步出發,以動態性、長遠性的眼光,為學生實施更科學合理地評價.
例如,A層學生在上次考試中獲得了90分,在這次考試中獲得了87分,從分數上來看是減少了,但由于A層學生普遍學習成績較好,進步空間不大,應允許分數有適當的減少;C層學生在上次考試中獲得了60分,在這次考試中獲得了68分,雖然與A,B層學生相比仍然具有很大差距,但這已是較大的進步,教師應當表揚.
總之,在應用分層教學法時,教師對不同層級學生的評價,絕不能一概而論.應盡可能為C層學生提供鼓勵、肯定式的評價;對B層學生的評價,則可盡量突出激勵性,讓學生體會不斷上進的成就感,進而更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培育其自覺爭先之心;對A層學生的評價,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嚴格,激發其向著更高一層邁進的決心.
結 語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激勵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在數學課堂中應用分層教學法,并不斷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善這一教學方法,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得到與之匹配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紅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分層教學指導活動的有效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8):183-184.
[2]張一強,謝修紅.因材施教共同進步:分層教學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20):42-43.
[3]劉婷.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探究[J].新智慧,2021(15):57-58.
[4]羅鴻艷.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方法的落實[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1(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