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水 胡中涵
【摘 要】 文章以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并以公司戰略激進度為中介變量,審計意見類型和風險承擔水平為調節變量,分析它們對二者關系的影響作用。研究發現: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程度呈正相關,且這一關系在聘請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和民營企業中更為顯著;公司戰略激進度在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之間發揮部分中介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能顯著緩解股權質押加劇投融資期限錯配的程度,而企業高風險承擔水平會提高股權質押對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力。文章研究結論對規范股東股權質押行為、優化企業投融資期限結構以及維護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控股股東; 股權質押; 投融資期限錯配; 戰略激進度
【中圖分類號】 F832.51;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20-0076-10
一、引言
股權質押是指公司股東作為出質人,將其持有的公司股權作為質押標的物出質給銀行或證券公司以獲得所需資金的一種融資行為。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A股市場質押總股數為4 009.12億股,總市值為3.2萬億元。但是,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面臨著較大的質押爆倉壓力,股權質押這種高風險融資不利于構建成熟穩定的資本市場,股權質押風險已經成為公司刻不容緩的重大風險之一。
企業為解決融資成本高、融資渠道單一和銀行貸款難等問題,傾向于調整投融資期限結構來緩解資金流轉困境。然而,投融資期限錯配具有收益風險“雙高”的特征,引發的違約風險不利于金融市場的穩定[1-2]。已有研究發現,我國不穩定的金融市場和尚未完善的金融制度均會造成不合理的投融資期限結構[3-4]。此外,從公司內部特征角度來看,激進的經營戰略、管理者過度自信和風險偏好,均會導致管理者利用短期貸款支持長期業務[5]。然而,投融資期限錯配除了受外部環境、企業特征以及內部高管特征的影響外,是否會受到股東個體行為的影響?鮮有學者探討該話題及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一方面,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提高了債務違約風險[6],債權人為規避風險會減少對企業長期資金的供給。另一方面,股東質押股權后為避免股價崩盤,會調整公司激進型戰略,積極經營以提振股價[7]。可見,股權質押會影響企業融資端與投資端的配置,分析股權質押對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對規范股東股權質押行為、平衡企業投融資結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股權質押相關方向的文獻梳理,發現股權質押比例越高,企業獲得的資金規模越小、期限越短,還可能被要求提供其他擔保物,導致了更惡劣的再融資環境[8]。另外,企業會通過選擇信息披露、盈余管理和改變股利政策來穩定股價[9],也會通過積極并購、擴大金融投資等方式干預企業決策[10-11],進而對公司戰略造成影響。公司戰略選擇是通過改變經營模式或調整組織結構進而影響公司整體規劃以及資源配置的一項行為決策,其在公司財務活動與經營活動中具有綱領地位。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后為維持控制權地位,有很強的動機調整公司戰略以向市場傳遞出積極經營的利好消息,從而穩定股價[7]。現有研究已從多個方面對股權質押和投融資期限錯配進行了探討,但鮮有文獻從企業整體層面的戰略將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納入同一研究框架。面對股權質押帶來的金融風險,債權人會采取何種應對措施?質押股權的控股股東是否會調整公司戰略從而對投融資期限配置造成影響?審計意見類型和企業風險承擔水平是否能調節二者的關系?這些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
鑒于此,本文以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深入研究上述問題,并進一步討論會計師事務所和產權性質差異對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關系的影響。相比已有文獻,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將股權質押作為控股股東融資策略的代理變量引入投融資期限配置的研究框架,有利于將研究視角下沉至股東個體行為這一微觀層面研究投融資期限錯配問題,豐富其微觀形成機制。第二,引入公司戰略這一全局性決策,建立起“股權質押—公司戰略激進度—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分析路徑,有利于將個體與整體層面結合起來研究股權質押對企業戰略決策與財務決策的影響,補充了股權質押的分析框架,拓展了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企業通過調整戰略以更好地平衡投融資結構,對上市企業的微觀治理和資本市場的監管具有現實意義。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
基于現有文獻分析,本文發現控股股東的股權質押行為會加劇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一方面,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后,通常希望股價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倘若股價下跌,就會面臨補倉或增加保證金的境況。因此,控股股東可能會采取進攻型戰略擴大投資規模,投資有利于拓展市場的長期項目,以期促進企業創新和技術改造升級來爭取競爭優勢,從而提振股價[12]。另一方面,公司可能會通過隱瞞經營不善的信息、及時發布積極的業績預告以幫助大股東謀取私利,或通過盈余管理[10]、稅收規避[13]等方式短期內穩定股價,降低平倉風險。然而,這些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企業信息環境、增大業績波動性,提高企業財務風險[14]。同時,基于信號傳遞理論,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會傳遞出公司現金流異常的信息,且質押比例越高,帶來的信用風險就越高,這種信息無疑會加大銀行等債權人對質押公司償債能力的質疑[6]。基于風險規避視角,銀行為避免潛在的壞賬損失,會通過提高資金回報率或發放短期貸款的方式,減少對信貸公司長期貸款的供給[15],長期融資成本的增加致使企業只能利用短期貸款支持長期投資項目,導致投融資錯配現象。
綜合來看,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會影響公司經營戰略,公司大規模擴張和高風險經營的綜合效應使公司支持長期項目的資金嚴重不足。同時由于銀行等債權人縮短借貸期限的行為,導致公司不得不依靠短期貸款支持長期投資,造成投融資期限錯配現象。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1。
H1: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行為會加劇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
(二)股權質押、公司戰略激進度與投融資期限錯配
從“控制權轉讓風險”視角來看,股東有很強的動機通過調整公司戰略來有效運作資金,進而增強資金周轉能力以穩定股價[13]。一方面,公司可能會通過提高資金收益率、增加收益分紅等手段來提高自身償債能力,通過市值管理、增加開發式創新投資等方式提升企業價值,防止股價下跌[16],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到公司原先的戰略。另一方面,控股股東通過控制董事會制定擴張型戰略來運營公司,通過研發新產品與新技術、開拓市場和促進營銷來提高經營業績[9],這會向市場傳遞出公司擴張業務、積極經營的利好消息,從而提高股份收益率。此外,控股股東在面臨控制權轉移風險時存在“掏空”上市公司的動機,更追求短期內的高收益[14],因此更愿意制定激進型戰略擴大投資規模,以期實現短期內的高回報[7]。
激進的公司戰略伴隨著激進的投融資策略,這是由于進攻型企業需要開拓新市場和探索新經營模式,往往需要長期且持續的資金投入,因此具有更強的長期融資需求。但由于進攻型企業在開辟新市場、探索陌生領域的過程中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其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此外,激進型戰略的公司需要對內外部資源進行合理的動態管理以應對擴張性經營中的不確定性,更新原有資源配置、突破原有規章制度等都會造成較大的業績波動,加大了公司的經營風險[17]。因此,作為信息劣勢方的銀行為規避風險,會限制對該類型公司發放長期貸款,更傾向于發放風險低的短期資金,使銀行可以與公司進行較為密集的談判與協商,有利于銀行準確跟蹤公司的財務經營狀況[18]。因此對于股權質押后采取激進型戰略的公司,只能依靠短期融資來滿足激進戰略的長期投資需求,造成投融資期限錯配現象。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2。
H2: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會提高公司戰略激進度,進而加劇投融資期限錯配。
(三)審計意見類型的調節作用
由于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后的大股東行為會影響到審計師的具體決策,且外部審計意見能將企業經營狀況和內部治理效果傳遞給市場,繼而會影響到企業投融資行為[19]。倘若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則表示該公司財務報表存在較多問題、準確性較低,債權人在判斷企業當前及未來經營狀況時受到限制,將會對企業償債能力產生懷疑,給企業帶來融資方式減少、融資成本增加等負面影響,進一步加劇投融資期限錯配。而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代表著企業財務報表準確度較高,債權人能夠全面審查企業償債能力,有效緩解信息差異,降低債權人對企業的風險評估[20],進而緩解投融資期限錯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3。
H3: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會削弱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加劇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的程度。
(四)風險承擔水平的調節作用
已有研究發現,企業風險承擔水平對管理層的投資決策具有一定影響,風險承擔水平較高的企業更青睞于投資高風險高收益項目[5]。同時由于高風險承擔水平的企業具有較高的創新風險容忍度,管理者傾向于制定激進型戰略,導致研發創新投入增加[21]。但大多數的研發創新項目具有資本性投入多、回報周期長和創新風險高的特點,導致投出去的資金不能有效收回,帶來資金鏈斷裂和經營績效下降等風險[16]。此外,風險承擔水平越高的企業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致使銀行等債權人對企業的信用和還款能力產生疑慮和擔憂。因此對于該類企業,理性的債權人會通過縮短貸款期限或增加債務融資成本以補償風險,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企業融資環境,加劇投融資期限錯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4。
H4:較高的風險承擔水平會加劇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投融資期限錯配的正向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并進行以下處理:(1)剔除ST、*ST類和金融類公司;(2)剔除“控股股東”之外的股權質押樣本;(3)剔除研究變量缺失及數據異常的樣本。最終共獲取19 830個有效觀測值。為消除極端值帶來的影響,對連續變量樣本在1%和99%的水平上進行縮尾(Winsorize)處理。本文研究數據均來自Wind以及國泰安(CSMAR)數據庫。
(二)主要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投融資期限錯配(LS)
本文借鑒劉曉光等[2]的研究,采取企業短期負債比例與短期資產比例之間的差值來衡量投融資期限錯配程度,該差值越大說明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越嚴重,且該指標為存量特征指標,較好地反映了企業債務與資產期限配置之間的匹配情況。同時,為了使回歸系數易于分析,本文將該變量擴大至100倍。
2.解釋變量:股權質押(Pledge)
本文借鑒廖珂等[10]的研究,首先設置了股權質押虛擬變量(Pledege_dum),以衡量控股股東在會計年度末是否股權質押,若控股股東在年末存在股權質押行為,則為1,反之為0。其次還設置了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Pledege_rate),通過年末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數量占年末控股股東持股數量的比例來衡量股權質押的相對程度。
3.中介變量:公司戰略激進度(Strategy)
本文借鑒Miles et al.[22]、Bentley et al.[17]、方紅星等[18]的研究,從以下六個維度構建了衡量公司戰略激進度的離散變量,如表1所示。
首先,本文分別計算了上述六個變量過去五年的滾動平均值。其次,根據各項指標的滾動均值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序,并按照“行業—年度”將其分為五組。對前五個變量中的最小組賦值為0,最大組賦值為4,每組的組距為1。對于第六個變量則相反,最小組賦值為4,最大組賦值為0。最后,將這六個指標的相應賦值相加,得到的綜合得分便為本文的公司戰略激進度,對應的分值越高,公司的戰略越激進。
4.調節變量
(1)審計意見類型。本文構建變量(Opinion)衡量審計意見類型。若審計意見類型為標準無保留意見,則變量取值為1,否則為0。
(2)風險承擔水平。本文借鑒趙玉珍等[6]的方法,采用觀察期內的盈利波動性標準差(Risk)來衡量上市公司的風險承擔水平。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AdjROAi,t表示企業i第t年經行業均值調整后的總資產收益率,T表示觀察期,本文中的觀察期為3年。此外,為消除行業因素的影響,該指標均在模型1的基礎上進行了行業均值調整。
5.控制變量
本文借鑒吳先聰等[20]、翟勝寶等[8]的研究,對變量進行了定義。
具體變量定義如表2所示。
(三)實證模型
1.基準模型
為檢驗本文的核心假設,即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是否會加劇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構建如下實證模型:
LSi,t=α0+α1Pledgei,t-1+α2Controli,t-1+∑Firm+∑Year+εi,t? (3)
其中,LS為投融資期限錯配程度;Pledge代表年末控股股東的股權質押行為;Controls包含一系列控制變量。本文將解釋變量相對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以緩解互為因果可能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此外,本模型加入年份和個體固定效應以解決內生性問題。
2.中介效應檢驗模型
為考察公司戰略激進度是否在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本文構建如下中介效應檢驗模型:
Strategyi,t=β0+β1Pledege_dumi,t-1+β2Controli,t-1+∑Year+εi,t? (4)
LSi,t=γ0+γ1Strategyi,t+γ2Pledeg_ed-umi,t-1+γ3Controli,t-1+∑Firm+∑Year+εi,t?(5)
3.調節效應檢驗模型
為考察審計意見類型和風險承擔水平對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關系的調節作用,本文在基準模型基礎上加入交互項,構建如下調節作用檢驗模型:
LSi,t=δ0+δ1Pledgei,t-1+δ2Opinioni,t-1+δ3Pledgei,t-1×Opinioni,t-1+δ4Controli,t-1+∑Firm+∑Year+εi,t? (6)
LSi,t=ρ0+ρ1Pledgei,t-1+ρ2Riski,t-1+ρ3
Pledgei,t-1×Riski,t-1+ρ4Controli,t-1+∑Firm+∑Year+εi,t? (7)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3報告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投融資期限錯配(LS)的均值為25.73,標準差為20.91,與劉曉光等[2]的研究基本一致。核心解釋變量股權質押虛的均值為0.456,標準差為0.498,表明樣本中45.6%的控股股東在年末存在質押的股份。公司戰略激進度的均值為13.01,標準差為3.637,最大值為24,最小值為1,說明不同上市公司的戰略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此外,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都與以往學者研究相似。
(二)股權質押對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
1.基準回歸模型檢驗
從表4列(1)和列(2)回歸結果中可以看出,在沒有控制變量和加入個體控制變量的兩種情況下,控股股東是否股權質押(Pledege_dum)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934和1.004,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從列(3)和列(4)可以看出,在有無控制變量的兩種情況下,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Pledege_rate)的回歸系數分別為1.033和1.088,均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水平。限于篇幅,省略了控制變量檢驗結果。綜合來看,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會導致更嚴重的投融資期限錯配,H1得到驗證。
2.公司戰略激進度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借鑒溫忠麟等[23]提出的逐步回歸三步法驗證戰略激進度在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之間的中介作用。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列(2)顯示Pledege_dum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控股股東股權質押顯著加劇投融資期限錯配,可以進行下一步檢驗。列(5)中的Pledege_dum顯著為正,說明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行為會導致更激進的公司戰略。列(6)顯示,在加入戰略激進度中介變量后,Pledege_dum與LS之間的顯著正向關系并未發生改變,且Pledege_dum系數由1.004下降到0.997。經過Sobel檢驗和Bootstrap檢驗結果可知,Sobel檢驗的Z統計量為3.612,Bootstrap檢驗的置信區間為[-0.059,-0.001],兩種檢驗方法均證明公司戰略激進度在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之間起到部分中介效應,驗證了本文的邏輯。
(三)穩健性檢驗
1.替換解釋變量
本文設置虛擬變量(Pledegerate_DUM)來衡量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高低,當股權質押比例大于樣本均值時取1,否則取0。本文利用該替代指標對模型重新檢驗,表5中列(1)的實證結果與前文基本一致,證明了研究結論的穩健性。
2.二值選擇模型
由于現有文獻對于如何準確衡量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尚未有統一的標準,因此本文借鑒劉曉光等[2]對債務期限錯配的研究,選用LS與均值的關系構建啞變量(LS_high)來衡量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嚴重程度。即當LS大于均值時,LS_high取值為1,否則為0。
此外,本文借鑒白云霞等[4]、劉貫春等[3]的做法,構建LS2=(長期資產-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長期資產作為投融資期限錯配的替代性變量,衡量企業利用短期融資支持長期資產的比重。基于此,本文構建LS2_high來衡量短融長用這種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嚴重程度。即LS2大于均值時,LS2_high取值為1,否則為0。
本文使用LS_high和LS2_high這兩項虛擬變量替代連續變量進行回歸,且在使用Logit回歸模型時運用穩健標準誤,并在企業上進行聚類調整。通過穩健性檢驗發現,表5中列(2)—列(5)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本文結論是穩健的。
(四)內生性檢驗
1.工具變量回歸
由于投融資期限錯配會導致企業現金流緊張,可能會促使企業更多進行股權質押。因此,為解決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問題,本文除了在模型中將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進行固定面板回歸之外,還通過工具變量法進行兩階段回歸加以解決。參考趙玉珍等[6]的研究,以上市公司所在行業的控股股東平均質押比例(Pledegerate_ind)及其注冊地省份的年末平均質押比例(Pledegerate_prov)作為工具變量,通過兩階段最小二乘法來控制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問題。結果如表6工具變量檢驗結果所示,弱工具變量檢驗Cragg-Donald統計量均遠遠大于10%偏誤下的臨界值16.38,說明工具變量有效且具有外生性。由表6可知,第一階段回歸結果表明工具變量均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水平顯著正相關。第二階段回歸結果顯示,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仍顯著正向影響投融資期限錯配程度,說明在盡量控制互為因果問題后,本文結論仍然成立。
2.傾向得分匹配法(PSM)
為避免樣本中存在自選擇偏誤問題,本文采用PSM法加以解決。借鑒廖珂等[9]的研究,以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產權性質、盈利能力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等作為第一階段回歸模型的匹配協變量。平衡性檢驗結果顯示t檢驗結果均不顯著,說明企業投融資期限是否錯配的主要協變量無顯著差異,匹配結果均符合均衡性假設。之后,本文基于PSM法得到的樣本,采用一對一無放回的鄰近匹配(1■1)重新檢驗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通過分析表6中經PSM配對樣本重新回歸的結果可知,在控制內生性問題后,本文研究假設依舊穩健。
五、進一步研究
(一)異質性分析
1.基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
從“深口袋”理論來看,在被審計單位存在股權質押的背景下,“四大”為維護良好的聲譽,會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本文采用分組回歸的方法檢驗會計師事務所對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并構建Big4作為衡量指標,若企業聘請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則Big4=1,反之為0。異質性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在“非四大”組,股權質押的系數分別為0.878和1.186,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在“四大”組中,回歸結果為負但不顯著。這意味著在“非四大”中,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會加劇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然而,“四大”帶來的高質量審計信息,會及時緩解銀行與質押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減少銀行的猜測和恐慌,改善企業長期信貸不足的困境,進而減輕投融資期限的錯配。
2.基于產權性質的影響
相比民營企業而言,國有企業在融資渠道、經營資源和內部治理方面更具有優勢,更容易獲得長期債務。因此當資金運轉不暢時,產權性質不同的企業所采取的融資和投資行為也會存在差異。本文將上市公司按照產權性質進行分組回歸,如表7回歸結果所示,在國有企業中,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呈負相關,但不顯著。在民營企業中,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存在正相關關系,且在統計意義上顯著。說明與國企相比,民營企業控股股東的股權質押行為更容易造成投融資期限錯配。
(二)審計意見類型的調節效應檢驗
基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被審計單位得到的審計意見類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審計師發現和報告問題的能力。從表8列(1)和列(2)可以看出,審計意見類型與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的交互項(Pledege_dum×Opinion和Pledege_rate×Opinion)均在1%水平顯著負相關,表明標準無保留意見可以緩解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加劇作用,H3得到驗證。
(三)風險承擔水平的調節效應檢驗
模型7的主要變量回歸結果如表8的列(3)和列(4)所示,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風險承擔水平的交互項(Pledege_dum×Risk和Pledege_rate×Risk)均顯著為正,表明當企業風險承擔水平較高時,存在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的企業為了追逐更高的利潤,偏好于利用短期債務支持長期投資,H4得到驗證。
六、結論
本文選取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采用面板回歸模型對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探索了公司戰略激進度的中介作用以及審計報告類型與風險承擔水平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1)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會加劇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且質押比例越高,投融資期限錯配越嚴重。(2)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存在異質性特征,兩者的正向關系在聘請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和民營企業中更為明顯。(3)公司戰略激進度在股權質押與投融資期限錯配的關系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4)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可以削弱股權質押加劇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力,而高風險承擔水平卻加大了股權質押對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程度。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對于資本市場中的監管者而言,應加強對股權質押比例較高企業的審查和監督;應科學制定股權質押比例閾值,從而規避過度股權質押帶來的控制權轉移風險和股價崩盤風險;監管部門還應完善股權質押信息披露制度,從質押動機、資金用途以及使用進度等層面明確股權質押相關財務信息披露的規定,約束股東的機會主義行為,維護中小股東以及利益相關者的權益。(2)對于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而言,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改善民營企業融資困境。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設立創業投資基金、紓困專項基金等方式,拓展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本文發現高質量審計可以削弱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的影響力。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審計建設,推進審計行業高質量發展,緩解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進而降低融資成本,優化債務期限結構。(3)對于企業本身而言,在股權質押后調整公司戰略時應充分預測實施激進型戰略帶來的經濟后果,在風險防控的基礎上避免過度依賴金融性融資;應通過互聯網融資、轉換債券融資或天使投資等新型融資方式提高資金獲取能力;同時應推進內部審計建設,從而優化投融資期限結構。
【參考文獻】
[1] 盛明泉,任僑,鮑群.“短貸長投”與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研究[J].亞太經濟,2020(1):116-126,52.
[2] 劉曉光,劉元春.杠桿率、短債長用與企業表現[J].經濟研究,2019,54(7):127-141.
[3] 劉貫春,葉永衛.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實體企業“短貸長投”[J].統計研究,2022,39(3):69-82.
[4] 白云霞,邱穆青,李偉.投融資期限錯配及其制度解釋——來自中美兩國金融市場的比較[J].中國工業經濟,2016(7):23-39.
[5] 洪金明,桑倩蘭.管理者過度自信、內部控制與企業“短貸長投”[J].統計與決策,2021,37(23):165-169.
[6] 趙玉珍,尚艷峰,趙俊梅.大股東股權質押、風險承擔水平與債券違約風險[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2,19(1):80-88.
[7] 莊俊明,林永佳,于守金.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公司戰略激進度[J].管理現代化,2022,42(1):40-47.
[8] 翟勝寶,童麗靜,伍彬.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企業銀行貸款——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20(6):75-92.
[9] 廖珂,崔宸瑜,謝德仁.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選擇[J].金融研究,2018(4):172-189.
[10] 廖珂,謝德仁,張新一.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上市公司并購——基于市值管理的視角[J].會計研究,2020(10):97-111.
[11] 柯艷蓉,李玉敏.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投資效率與公司期權價值[J].經濟管理,2019,41(12):123-139.
[12] 陳晶璞,劉奕孜.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外部投資者與研發投入——基于A股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之友,2021(21):59-67.
[13] 王雄元,歐陽才越,史震陽.股權質押、控制權轉移風險與稅收規避[J].經濟研究,2018,53(1):138-152.
[14] LI M,LIU C,SCOTT T.Share pledges and firm value[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19,55(53):192-205.
[15] 唐瑋,夏曉雪,姜付秀.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公司融資約束[J].會計研究,2019(6):51-57.
[16] 張根明,高漪環.控股股東股權質押、金融錯配與企業雙元創新[J].會計之友,2021(6):88-94.
[17] BENTLEY K A,OMER T C,SHARP N Y.Business strategy,financial reporting irregularities,and audit effor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3,
30(2):780-817.
[18] 方紅星,楚有為.公司戰略與商業信用融資[J].南開管理評論,2019,22(5):142-154.
[19] 張俊瑞,余思佳,程子健.大股東股權質押會影響審計師決策嗎?——基于審計費用與審計意見的證據[J].審計研究,2017(3):65-73.
[20] 吳先聰,羅鴻秀,張健.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審計質量與債務融資成本[J].審計研究,2020(6):86-96.
[21] LI RUI,CUI YONGMEI,ZHENG YAJUN.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trategy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rporate risk-taking[J].Sustainability,2021,13(3):1-17.
[22] JOHN R K,et al.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and proc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8,23(4):652-654.
[23]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2):268-274.
【基金項目】 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21CGLJ25)
【作者簡介】 夏同水(1965— ),男,山東臨沂人,博士,山東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企業戰略與產業組織、現代公司理財;胡中涵(1999— ),女,山東菏澤人,山東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戰略與產業組織、現代公司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