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熊
摘 要:當前我國新興產業急需的技能人才存在供給不足、層次不高、匹配度低等問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能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條深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才之路,對加快新興產業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產教融合 技能人才 戰略性新興產業 人才培養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風起云涌,深刻影響著世界競爭格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產品過程中,不僅需要優秀的科研人才和工程師,而且需要大批能夠使用高端設備,實現產品轉化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多個產業領域,其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高素質技能人才短缺,這一問題已成為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們的人才基礎應該是技工,要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因此,探索更加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才的培養主體缺位
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培養周期長、見效慢。企業本應是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然而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迅速,其從成立到發展壯大往往不過十多年時間,缺乏人才培養的堅實基礎。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普遍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傾向,對于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的技能人才培養奉行“拿來主義”。企業因擔心辛苦培養的人才會流失,導致寧可高薪引進,也不愿意費時費力去培養人才的現象普遍存在。在這種氛圍的影響和傳導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能人才培養存在主體缺位現象。如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的技能人才的培養主體就幾近空白。
(二)技工院校的培養能力不足
技工院校是社會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之一。然而,技工院校在專業設置、教學實訓設備、師資配備等方面未能跟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步伐,以至于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輸送技能人才的能力不足。以珠海市為例,全市12所中高等職業(技工)院校中,能夠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的僅有3所,年培養能力僅有數百人,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
(三)技能人才的培養機制不夠完善
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一般為知識密集型企業,與知識技術有較高的關聯,對人才資源有較強的依賴,其人才培養機制需要得到強有力、系統性的支持。目前尚未形成比較成熟的、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培養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培養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不足,相關企業與技工院校未能充分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停留在較淺的層面,未在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建設、人才評價等方面真正做到深入合作。
(四)人才培養吻合度低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技能人才的要求起點高、標準高,技工院校學制層次和技能水平總體未能達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技工院校畢業生所掌握的技術技能與企業需求差距較大、匹配度低,造成企業接收畢業生后,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金對其進行“再培訓”。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技術進步和生產革新的產物,生產技術起點高,產品的更新換代迅速。與傳統產業相比,它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密集等特點,這些都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產生深遠的影響。總體來看,其對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主要體現在“高、新、前、特”四個方面。
(一)“高”
人才培養的起點高,所培養的人要熟悉高新技術,掌握高端設備以及新生產工藝等應用技能,如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工業機器人操作工、半導體及集成電路裝調工等。
(二)“新”
不同于只具備機械操作能力的傳統技能人才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更注重人才的新知識、新技能的遷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如區塊鏈應用操作員、集成電路測試工、互聯網營銷師等。
(三)“前”
人才培養要具有前瞻性,要能適應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級化轉型的趨勢,能面向不同行業的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以及共創分享的智能形態,如數字化管理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等。
(四)“特”
人才培養要能結合企業技術特點、精準且針對性強,能有效掌握所在行業企業生產特有的工藝及生產方法,如電氣電子產品環保檢測員、信息安全測試員等。
技工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在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應當有所作為。珠海市是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建有港珠澳大橋聯通港澳。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珠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設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迅速。
珠海市技師學院作為珠海規模最大、種類最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機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能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珠海市技師學院堅持開展校企合作,緊密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圍繞“高、新、前、特”發力。深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教融合,探索建立“共創、共建、共享、共融”的產教融合生態圈,有力促進了相關產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一)共創:適應新興產業發展要求,拓展校企合作新領域
1.校企聯動優化專業布局
為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需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的專業體系,從源頭上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能人才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珠海市技師學院從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角度出發,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建立起定期溝通交流機制,加強對產業人才的調研和需求預測,結合學校實際,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全力推動產業急需專業的建設,將學校傳統專業逐步改造升級為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電子(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幾大專業群,并圍繞專業群建設產業學院。學校調整和新設了智能制造(模具、數控加工方向)、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云計算技術與應用、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等專業,還探索與珠海通用航空生產企業共建飛機維修專業,以及與芯片測試龍頭企業共建集成電路芯片測試專業,提高了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的能力。
2.校企協同推動合作創新
珠海市技師學院積極與企業開展創新項目合作,組織聯合攻關,根據企業生產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輸送技能人才,如與廣東省流程工業兩化融合工程技術中心合作,為生產新型涂料自動化設備的企業定制“訂單班”,安排師生參與設備的研發與制造,采用企業新型學徒制聯合培養機電一體化設備生產人才;與電子信息行業的高新企業合建校內研發基地,將校企合作的創新成果交由企業進行產品生產。
探索創新型技能人才“教學班級引導教育—學生創新社團訓練—企業工作室重點培養”的三階式培養模式。學校還支持師生與企業研發的項目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幫助學生在大賽過程中提升創新能力。近幾年,通過這一模式培養的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技能大賽、珠海市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二)共建:引入企業參與教育教學,推動校企協同育人
1.校企一體共建產業學院
《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引導企業深度參與技工院校教學改革,將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因此,技工院校需積極與新興產業的行業組織和企業合作,吸引他們全面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
珠海市技師學院201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與德國西門子公司、西門子柏林職業培訓中心合作共建了中德西門子技術(珠海)國際學院,圍繞新興產業自動化設備生產需要,在廣東省內率先建成了機電一體化技師培養專業。珠海市技師學院借鑒吸收德國西門子在自動化控制領域的知識和經驗,采用德國“雙元制”培養高技能人才。雙方共建生產型教學工廠,共同開展招生和教學,現已招收三屆學生。
2.引企入校建設育人載體
學生到校外實習是影響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工作深入開展的主要因素,存在安全保障難、教學管理難等問題。將優質企業引入學校,雙方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可以有效解決這些難題。
一是共建校內教學基地。珠海市技師學院爭取生產電子精密元器件的世界著名企業——愛普科斯公司入校設立職業培訓中心,接收了220多萬元的生產線設備捐贈,建成了真實生產環境的實訓室;企業每年安排技術骨干來學校授課,學生可直接進入該公司實習和就業。
二是共建技師工作站。吸引企業的技術能手與技能大師入校組建技師工作站,搭建高端制造業相關重點技術的交流學習平臺,助力企業產品轉型升級。珠海市技師學院通過校企共建設立了智能控制、焊接技術等技師工作站,對推動校企協同育人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是共建企業工作室。珠海市技師學院與新興產業頭部企業共建了10多個工作室,企業常年派駐技術專家入校,將企業生產任務作為學生校內實訓項目,“工學一體”育人,推動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三)共享:整合校企雙方資源,筑牢校企合作根基
1.雙向互動共享資源
戰略性新興企業大部分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對培養技能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一大批掌握先進技術技能的教師以及價值不菲的實訓設備,對此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都難以獨自承擔。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三種方式解決問題:第一,通過共建企業工作室吸引技術專家駐校任教、組織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技能攻關、脫產到企業實踐等方式,共同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第二,通過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等方式,實現雙方設備共享,減少資金重復投入;第三,通過建設互聯網線上和線下學習平臺,分享線上教學資源等方式,幫助師生更好地學習掌握新興產業技術技能,降低新興產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難度。
2.校企合作育人
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能人才培養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而采用企業新型學徒制和現代學徒制的方式,賦予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學校、企業“雙主體”育人,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珠海市技師學院與20多家企業合作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并開設了訂單班,校企共同完善教學標準、共設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以技能為主對學生實施聯合培養。企業負責與生產技術技能相關的課程授課,并為訂單班學生提供獎學金和學習補貼,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育的有效性。
(四)共融:打造校企合作平臺,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1.校企聯手以賽促融
職業技能競賽既是檢驗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載體,又是技工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的重要平臺。技工院校可將職業技能大賽作為抓手,緊密聯系新興產業企業和行業,聯合承辦新興產業急需技能工種的各級各類技能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例如,珠海市技師學院與格力電器股份公司共同承辦了2020年廣東省“格力杯”工業機器人焊接職業技能大賽,會同廣東省制造業協會舉辦了廣東省焊工大賽,聯合珠海市先進裝備制造行業協會、珠海市制造行業協會舉辦了珠海市數控車工競賽和數控銑工競賽等,學校師生獲得了多個省、市技術能手稱號。學校師生與來自不同企業的參賽選手同臺競技、切磋交流,不僅提高了職業技能水平,還加深了校企合作的基礎。
2.校企合力共建職教集團
產教集團是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重要載體,也是當前國家政策鼓勵的方向。珠海市技師學院牽頭集聚了50多家珠海市新興產業企業和市屬重點企業,組建了珠海市現代制造業職教集團,充分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資源共享功能、技術技能積累功能和體制機制創新功能,在集團內先后舉辦了中國中車學徒制班、偉創力電子科技定向班、羅西尼表業訂單班等30多個企業定制班,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良好生態圈,為培養技能人才搭建起了廣闊的舞臺。
產教融合是技工院校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和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技工院校應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特點,建立“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一條“共創、共建、共享、共融”的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促進技工院校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源優勢互補,打造一個產教融合、良性互動的人才培養生態圈。
參考文獻:
[1]楊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支撐研究[J].安徽科技,2019(1).
[2]賈德民.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方式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2022(7).
[3]劉福滿,于飛,蘇欣.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國際比較研究[J].稅務與經濟,2018(3).
[4]閭志俊.戰略性新興產業視角下高端技能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7(1).
(作者單位:珠海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