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冰心 張海燕 潘知南

【摘要】本文基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管理模式粗放、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師資力量薄弱、課程教學體系不健全、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提出園區、高職院校和企業可通過價值融合、資源融合、人才融合、流程融合、項目融合的產教“五融合”協同開展精益式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產教“五融合” 園校企協同 精益式 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1-0077-05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面向人人的、與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類型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不斷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步入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路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是其升級路徑,更有利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高行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全面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開展基于產教“五融合”的精益式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對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基于產教“五融合”的精益式創新創業教育能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并滿足其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為引領,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從而促使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形成“資源共享、事業共創、成長共榮”的校企命運共同體;順應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以“雙創+”賦能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滿足高職百萬擴招進程中受教育群體的就業創業訴求,通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創業能力以及適應能力好、學習能力強、“敢闖會創”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更好地促進大學生、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就業創業。
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本文以廣西高職院校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星的形式對廣西19所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情況進行調研,并結合2021年廣西院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狀況調研報告,分析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19所高職院校的類型分別為:國家高水平高職學校1所、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9所、其他公辦高職院校9所。
(一)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比較粗放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集聚校內外創新創業資源,組織實施全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同時需要完備的制度體系為其保駕護航。在調研的19所高職院校中,有18所高職院校成立了創新創業相關部門,其中僅有5所高職院校設置了專門、獨立運營的創新創業教育組織管理機構,即創新創業學院或創新創業指導中心,13所高職院校依托招生就業處、教務處、科研處、校團委、基礎教育學院等部門統籌全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另外,19所高職院校中有13所出臺了創新創業相關制度,其中國家“雙高”院校和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占比69.23%;13所高職院校出臺制度數量平均約為5個,國家“雙高”院校和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出臺制度數量平均約為6個,比普通高職院校多約4個;就制度文件內容而言,13所高職院校出臺的制度文件以經費管理、競賽管理辦法居多,缺乏學校頂層設計層面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可見,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還比較粗放,制度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形成合力進行統籌管理,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引領性、系統性、整體性和長效性有待加強。
(二)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不夠
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由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構成,是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保障。一般而言,為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職院校需要從微觀層面整合學校內部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從中觀層面整合院校間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從宏觀層面整合政府、院校、行業、企業、園區等不同主體間的資源,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共享共用。然而,根據調研結果,多數高職院校僅停留在學校內部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整合階段,與行業、企業、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等主體間尚未建立起長效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小、范圍窄,難以集聚優質、高效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供師生使用。
(三)創新創業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前提和關鍵力量。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6.30%的高職院校尚未建立創新創業教研室,創新創業課程師資數量平均約為39人,而19所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課程修課學生人數平均為2 727人。顯然,創新創業師資力量十分有限,這樣的配置很難滿足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知識和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需求。此外,19所高職院校中僅有6所院校立項了市廳級及以上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全部為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31.58%的高職院校立項了市廳級及以上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項目,其中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占比83.33%。可見,高職院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中,存在師資隊伍總體力量薄弱、研究能力偏弱等問題。
(四)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系不健全
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9所高職院校中有16所院校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開設的創新創業類課程主要有大學生創業基礎、創新創業基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務、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創新創業等課程。其中,30.70%的創新創業課程為選修課,23.00%的課程以線上形式、30.70%的課程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另有21.20%的課程并非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而是在某些公共基礎課如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中設置創新創業教學內容模塊,高職院校尚未形成較為完善和規范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所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或所設置的課程教學內容更側重于理論,且內容陳舊,未緊跟產業發展和時代發展步伐,以致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與實際崗位需求和社會創業需求脫節。
(五)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欠佳
實踐能力是衡量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需要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對象中,僅有36.80%的高職院校開設了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其中57.10%的實踐課程為選修課;42.11%的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共建了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但基地數量偏少,57.89%的高職院校尚未建立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學生參加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積極性較高,但獲獎率偏低。由此可見,高職院校自身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不夠完善,且未充分借助擁有豐富創新創業實踐資源的行業企業力量以彌補自身不足,以致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偏弱。
二、精益式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精益”一詞來源于日本豐田公司的精益生產理念,“精”是指質量上的盡善盡美,“益”是指低于行業平均成本的最大收益。“精益創業”是美國IMUV聯合創始人、哈佛商學院駐校企業家埃里克·里斯將精益生產理念應用于創業領域中所形成的一種創新創業方法論,并在硅谷廣泛流行,受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精益創業方法論以用戶導向、行動、聚焦、試錯、迭代為基本原則,其核心思想是用最低的成本將極簡的產品原型投入市場,通過最簡潔的方式獲得最有價值的客戶反饋,而后根據客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以更快適應市場。
筆者提出的“精益式創新創業教育”是以精益創業方法論為基礎,以緊貼社會、教師、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將應用于企業開發新產品的精益創業理論引入高職創新創業育人過程,在創新創業育人體系中融入“以最低成本、最直接方式,獲得最有效的用戶反饋”的效益理念與“想法—開發—測試—認知—新的想法”的精進邏輯,使課程內容、教學實施與企業新產品開發過程對接,學生在“課程學習、項目模擬、項目實戰、競賽比拼”中反復訓練,形成運用精益創業方法和工具開展創新創業的能力,養成成本意識和自覺持續改進的意識。其內涵具體如下。一是遵循“需求、探索、驗證、迭代”的精益創業理念,以企業精益創業培訓課程為起點,以學生崗位創新和社會創業的能力成長需求為主線,園區、院校、企業(以下簡稱園校企)協同構建以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為主體,以實踐和競賽為兩翼,“啟蒙、創意、種子、初創、孵化”五階段選育的“一體兩翼五階段”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精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二是將精益創業方法論融入課程,園校企共同開發并迭代“‘雙創’基礎、創新思維、專創融合、創業實踐、創業孵化”課程體系,促進課程精益發展。同時以教師“能教會創”的職業發展需求為驅動,校企雙導師優勢互補,分工協同,實施模塊化教學,形成校企混編的“啟發型、工匠型、教練型”結構化“雙師多能”隊伍的建設模式,在創新創業特色課程中開展“發散、聚焦、行動、試錯、迭代”的教法實踐,促進教師精益發展。三是園校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精準對接資源,促進創新創業成果落地并產生實效。通過學生、教師、課程、優質“雙創”資源之間的需求聯動、相互促進,推動高職創新創業精益育人目標的實現。
三、基于產教“五融合”的高職精益式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園校企應秉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基于價值融合、資源融合、人才融合、流程融合、項目融合“五融合”共同開展精益式創新創業教育。即通過價值融合共同牽頭成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資源融合共建創新創業育人平臺、人才融合共建“雙師多能”師資隊伍、流程融合共建精益課程教學體系、項目融合共同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和競賽。產教“五融合”創新創業精益育人模式結構圖如圖1所示。
(一)價值融合,園校企共同牽頭成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
園校企應基于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共同的價值理念和追求,將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育人價值與園區、企業的創新創業社會價值相融合,聯合牽頭成立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組織國內外職業院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協會、商會等單位聯合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合作,有效匯聚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優質資源,共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頂層設計,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可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產教融合新機制,搭建創新創業教育資源互通平臺,打造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品牌,助推職業院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共育一大批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例如,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北京中關村軟件園、北京中關村某雙創人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打造廣西職業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地的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牽頭成立了廣西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該聯盟匯聚了37家企業、25所高職院校和14所中職學校的力量和資源,全力支持廣西職業院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打造廣西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共同體,賦能創新型技能工匠培養,服務我國技能型社會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二)資源融合,園校企協同共建創新創業育人平臺
園校企應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學院為橋梁,以服務師生創新創業實踐需求為核心,將各方資源進行深度融合,協同共建創新創業育人平臺,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科技服務、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一是通過園校企共建直通中關村平臺,利用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的創新創業資源,連接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展示交流中心等優質資源。具體為:學院整合北京和南寧中關村的創新創業導師資源、初創企業資源、前沿科技企業資源以及國外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建設了“雙創大講堂”“雙創教師工坊”“智匯創享匯”“雙創特訓營”等創新創業競賽指導平臺,向師生精準投放創新創業競賽所需的專家資源、項目資源、企業資源等。二是共建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互通校企創新需求,帶動校內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比如,在政府和眾多地方企業的幫助和三方協同的努力下,學院成立了移動互聯技術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及1個校內協同創新中心、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科技服務、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共建示范性大學生創業園,聯合南寧中關村雨林空間孵化器、北京大學生創業園孵化器,形成從創新創業項目發掘到創意培育、創新實踐和創業孵化的接力育孵平臺,為師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成果轉化提供服務。
(三)人才融合,園校企共建結構化“雙師多能”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應以教師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通過園區提供的由知名企業家、國家級創新創業導師、國家級金獎項目負責人等組成的高水平創新創業導師庫、企業為學院定制的創新創業師資培訓內容和認證資質,在學院內部建立健全企業掛職鍛煉等制度體系。由園校企合力打造一支由一級啟發型創新思維導師、二級工匠型創新實踐導師和三級教練型創業實踐導師組成的專兼結合、校企融合的結構化“雙師多能”創新創業教師隊伍。比如,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一是將教師成長過程細分為目標層、結構層、類型層、能力層、路徑層、基礎層六個層次,確定結構化“雙師多能”教學團隊培養目標,并按照教學需要分為三個類型,明確不同類型教師的能力圖譜,進行分類培養和管理。優選“同伴教育、精準培訓、科研引領、項目驅動、按需保障”五條路徑,夯實校企“雙師”培養的資源、組織和制度基礎。二是建設創新創業師資培養基地,普及培養啟發型導師,精心培育專創融合工匠型導師,引聘有創業經驗的教練型導師,適配到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系的每門課程、每個模塊中,為產教“五融合”創新創業精益育人模式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具體為選聘、培養“能講好課,能指導實踐,能創新創業”的創新創業教師,培養校內啟發型導師,滿足“雙創”通識教學需求;培養“企業工匠+專業教師”的工匠型導師,開展專創融合教學;培養校內教練型導師,指導學生創業實踐。校企“雙師”優勢互補,協同育人,形成結構化“雙師多能”教師隊伍。
(四)流程融合,園校企共建精益課程教學體系
高職院校應從最精煉的“企業精益創業”培訓課程出發,通過園校企共建精益創新創業課程。院校可將課程教學內容、課堂組織實施與企業新產品開發流程進行對接,并通過在試點師資班、學生班的快速應用,獲得最直接的用戶反饋,以緊貼用戶需求,快速調整課程內容,通過循環開發迭代,形成“開發—測試—反饋—調整—再開發”的精益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系,進而向全校甚至聯盟成員推廣。以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為例,該課程教學以精益創業方法論為理論指導,基于企業新產品開發流程,將實際創業過程中的步驟和方式、方法、工具與教學過程相融合,設計了“認知、探索、開發、驗證、反饋、迭代”教學六步驟。即秉持精益思維和邏輯,將學生挖掘的創意項目貫穿創新創業基礎課程教學全過程,運用精益畫布、互聯網思維、設計思維等工具,同時輔以真實案例分析和沉浸式項目體驗,使學生不斷反思、自主學習,逐步迭代完善產品,在創新創業基礎課程中實現創業模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從而激發更多創意,促進學生的實踐內化,破除學生對失敗的恐懼心理,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意愿,促進學生精益成長。
(五)項目融合,園校企共同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高職院校應以項目驅動為內核,將園區、企業的真實項目與師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融合,通過園校企共同開展創新創業特訓營、創新創業競賽項目培育和創新創業成果轉化。一是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特訓營活動,將活動內容與園區為社會創業者開展的專項培訓項目進行對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高強度的團隊協作中完成團隊組建、問題探索、創意發散、方案形成、原型制作、用戶驗證、路演展示等任務,深度挖掘學生的創意靈感,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和行動力。二是通過園校企合作,讓教師和學生了解企業真實的需求與痛點,引導師生根據企業真實需求或痛點開發創新創業項目,并以創新創業競賽為抓手,鼓勵學生參加校級、省級、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以競賽檢驗創新創業項目的質量,以便更好地解決企業痛點,為企業銳意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三是院校可從創新創業競賽項目中優選創新性強、技術先進、發展前景好的創新創業項目,指導師生以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設計實物或成品的方式物化創新成果,并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產力”,助推企業產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師生成為企業突破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開展基于價值融合、資源融合、人才融合、流程融合、項目融合的產教“五融合”的精益式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水平,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進一步深化學校和園區、企業之間的合作,是實現學校、園區、企業之間共創共享、共榮共生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張海燕,李向紅,康冰心.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師資培養現狀及精益發展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19).
[2]康冰心,張海燕,朱廣超.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四環五法六步”教學模式探討[J].廣西教育,2020(35).
[3]姜宇國.“雙創”升級版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業學院建設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4).
[4]鄭文,林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分析:以廣東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
[5]蔡云.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9(7).
[6]徐新洲.產教融合驅動行業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的內涵、機理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9).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超效率DEA下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績效研究與實踐——基于崗位勝任力視角”(GXGZJG2020B025)、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創新創業背景下高職學生‘崗位勝任力’素質評價研究”(20KY41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康冰心(1988— ),河南商丘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綜合科科長,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創新創業教育;張海燕(1967— ),廣西南寧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助理兼創新創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潘知南(1987— ),廣西南寧人,講師,研究方向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創融合。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