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鶴鳴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和人們知識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學校、家庭與社會在教育話題上的關注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學校充分發揮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成為當前家校合作研究的重點。本文主要從品德培養、學習指導、身心健康、安全教育、媒介素養和父母成長六個方面論述了家校協同,合作教育的具體措施,探索了新的家校協作機制,努力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家校合作教育中去,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作用,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校合作;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7-0007-04
初中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都將發生顯著的變化,在身體整體素質和大腦思維能力逐漸增強的情況下,自尊心也尤為突出,建立自我同一性成為這個階段學生最重要的任務。與此同時,他們的情緒也更加敏感,易怒,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出現叛逆行為,更加注重同伴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等。為此,這個階段的學生更需要家長和教師對其價值觀的引導、青春期人格的塑造、學習動力的激發、信息素養的培育、性教育的正確引導、親子關系的重建以及生涯規劃指導等。在學校和家長的雙方共同努力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保駕護航。
1.家校共育背景下初中生的品德培養
(1)提高家校雙方的意識,明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當前的初中教育環境下,部分教師和家長的責任心不夠強,缺乏配合性,認為學生的品德培養是其中一方的責任,造成了學生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部分缺失。因為對于學生而言,品德教育不能僅靠其中一方的力量,在當今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家長和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才競爭力的日趨激烈,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養,身心能夠得到雙向的持續性發展。為此,作為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家長要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自己的行為和態度為學生帶來的影響,要時刻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發展為重點,以身作則,為孩子做一個優秀的榜樣。同時,教師也要明確自身的職責,將品德教育作為日常教學的重要任務,滲透到課堂內外的各項教學活動中。當教師和家長都認識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后,不管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還是校園生活中,都會有一個更加和諧的生活和學習氛圍。而當家長在教育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也可以與教師取得及時的聯系,雙方共同探討解決措施,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效率;而教師在學校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后,也可以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在家長的配合下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增強學校教育的完整性。
(2)提高學生的品德意識,開發品德教育校本課程
盡管當前素質教育時代下,學校更加注重立德樹人,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初中學校仍然存在品德教育形式化的現象,為了滿足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很多學校都大力宣揚學生的品德教育,立志要將其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部分學校在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中,通常會采用主題班會或宣講會的方式,大規模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聆聽,但這種稍顯傳統的教育方式,缺乏靈活性和生動性,很難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對其內容失去了關注度和興趣度,甚至感覺在聽“天書”,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會議上所講的各種品德內涵和表現與自己的現實生活關聯不大,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這種想法明顯是錯誤的,對于品德的相關認知不到位。因此,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勢在必行,它可能強化學生對思想品德的認知度,提高學生的品德意識。學??梢曰诔踔猩纳硇陌l展特點,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本內容,開發品德教育相關的校本課程。在校本開發的過程中,學校也可以邀請一些品德優良的學生參與其中,還可以邀請家長為校本開發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在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使開拓出來的品德教育校本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校本開發后,學校要保證家長人手一本,并鼓勵和引導家長配合學校的品德教育工作,通過家校合作來共同探討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路徑和方法。
2.家校合作下的初中生學習指導
(1)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
要想從根本上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就要真正疏解家長和教師的分數焦慮,改變“唯分數論”的觀點,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對學生未來發展方向的指揮和引導作用,要讓家長從本質上重視并明確分數本身的結構、內涵以及所包含的能力類型,以此配合和促使教師及學校引導學生做好人生選擇和規劃。關鍵就是要創新和完善家校共育的機制與模式,學校教育的重心主要偏向于智力性因素能力方面的培養,包含基礎性各學科知識的傳授以及思維的啟發和能力的培養;而家庭教育則應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品格和人格的塑造,大致包括是非觀和利益觀等,先讓學生真正“成人”,成為人格健全,價值觀正確的社會人,而后在知識和能力的武裝下成為能力突出的職業人,而不是應試教育下只會考試的單向度的人。
(2)點面配合的生涯規劃
成功的生涯規劃不僅涵蓋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價值追求、性格特點和才智能力,也包含了社會家庭提供的各項發展條件和機會。而初中生要想全面正確的評估自身,并完成個性化的自我診斷和資源盤點,就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指導。特別是如今“新高考”的到來,要求學生盡早地了解自身的興趣偏好和能力范圍,要從初中開始就能根據自身的特點來找準自己的學業指向,這樣才能從容地應對高中的“選科”,并提前有針對性地強化自身的“選科”科目。父母作為最了解孩子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的人,理應扮演好自己引導者的角色,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加民主自由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共同參與到職業選擇討論和發展的話題中。在此過程中,家長要及時轉變觀念,從片面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轉變為多方面地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的職業發展傾向,引導孩子全方位地了解職業世界,進行自我探索和發展,讓孩子找準之后的能力培養和發展目標,學習更加具有方向性。教師則對學生有著不同維度的了解,可以從學生的學科發展潛能方面提出參考性的建議,深刻地理解生涯規劃的意義和作用,配合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在有意識地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下,開展多樣化的生涯規劃教育活動,讓初中生在實踐中進行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開啟自己的生涯探索歷程,與高中的生涯教育進行有效的銜接。
3.家校合作下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1)克服逆反心理,糾正叛逆行為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蛻變期,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意識隨著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逐漸健全而不斷增強和發展,情感世界也愈發豐富起來,這種變化在讓初中生感到新奇的同時,也伴隨著煩惱和焦慮,各種心理上的恐慌和矛盾使學生難以應對,極易出現與以往不同的態度和行為,特別是叛逆行為的出現,影響著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要想讓學生克服逆反心理,糾正其叛逆行為,就需學校和家長的相互配合。教師首先要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向家長反映學生近期的行為和表現,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爭取雙方能夠在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同時,教師還要糾正家長在教育孩子觀念和做法上的某些誤區,指導家長與孩子進行接觸和溝通,多抽時間陪伴孩子,盡可能地為孩子營造一個民主自由的家庭環境,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相處談心,給孩子多點鼓勵和肯定,少點批評和指責,對于孩子的需求要合理化的對待,不能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多聆聽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用親情來溫暖孩子,逐步消除孩子對家長的逆反和對立心理。而教師則要不斷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盡可能地采取溫和的態度和方法來應對學生問題,避免與叛逆學生發生正面沖突,不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去指證學生的錯誤行為,而是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地幫學生分清是非對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真正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以及給他人造成的影響,并及時地改正錯誤,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習上。
(2)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家長和教師都是學生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家校合作的共同作用下,有利于促進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為此,家長一定要積極主動地配合并協助教師安排孩子參與的各項課外活動,陪伴和見證孩子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溝通能力的不斷提升,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鼓勵孩子以樂觀積極的態度找尋問題的關鍵,盡可能地規避矛盾,并向孩子傳授人際交往的相關技巧。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輔導和課件分享等方式,進一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社交技能和能力,讓學生在學校和家長的雙方培育下更好地融入社會,樹立人際交往自信,建立并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更好地實現個人的發展和完善,從容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4.基于家校共育下的初中安全教育
(1)筑牢初中安全“防火墻”
為了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學校務必將安全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內外,促進家校合作,協同育人,凸顯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促進其民主化和科學化的健康發展,并讓家長對學校各個環節的工作進行全方位的持續性監督,使學校的各項安全教育工作能夠順利有序地開展,凝聚起家庭和學校雙方的力量,讓其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實后盾。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配合并融入學校安全教育工作體系中去。同時,學校要以專業課的思維為切入點,并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面向全體初中生開展多樣化的安全教育活動,構建體系化的安全教育課程,筑牢初中安全“防火墻”,將安全教育的精髓把握好,并推動其在全校范圍內進行“點面結合式”的全方位的鋪展。
例如,舉辦“校園安全”主題活動,帶領學生識別各種社會不良因素,并明確其可能帶來的危害,讓學生警惕和防范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注重自我安全保護。同時,也要邀請家長同學生一起加入校園安全主題活動中,專門為其普及有關急救方面的知識,讓他們學習如何進行自救和互救,并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此外,也要向家長和學生介紹相關的安全措施,特別是要讓學生全面地了解保護自身安全的重要意義,便向其演示各種急救法,讓學生與家長共同配合完成練習,進一步掌握急救術。還要注意的是,校外安全教育也不能落下,特別是交通安全事故和節假日溺水等常見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方法的講解,盡可能地提升初中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極大地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和質量,讓學生在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監督下,牢記并掌握相關的救護技巧。
(2)豐富安全教育課堂形式
為了持續性增強初中安全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學校要進一步提升教師對安全教育工作的認識,切實做好各項安全教育工作,要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來深化學生對于安全教育的認知,聯合家長的力量,使安全教育的課堂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并搭建更加優質的教育平臺,鞏固初中安全教育效果。
學校作為主心骨力量,一定要明確教育要求,指明教育方向,表明教育希望,并展示教育藍圖,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學習環境,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基礎,幫助學生明確發展目標和方向。而為了發揮出家校共育的最優效果,開展學校安全教育家長會成了必要手段。通過會議內容的講解,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學校工作對孩子身心的影響,認可并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能夠在學校的正確引領下走出對孩子的教育誤區。同時,學校要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力度和溝通密度,及時了解學生的行為狀態和心理動態,并在家庭教育中滲透對學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督促學生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樹立正確的法治和道德觀念,嚴格規范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從根本上杜絕違法亂紀行為的出現,在保護學生安全的同時,促進校園的和諧。此外,學校還要引導家長對其自身的教育態度和行為進行深刻的反思,發現自己在這方面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針對出現的一些典型的、共性化以及個性化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討,雙方共同商討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5.家校共育背景下初中生媒介素養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校園網和家庭網的覆蓋范圍也逐漸增加,這大大增強了初中生與新媒介的接觸概率。為了減少不良媒介信息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首先,就需要限制學生對媒介的使用和瀏覽次數,增加權限設置,家長和教師要進及時的監督和管理。作為兒童媒介教育的第一負責人,家長應當與孩子就“如何使用手機?”及“何時才能使用手機?”等問題上建立約定,并制定嚴格的規則,讓孩子能夠依據規則在父母的有效監督下來合理正確地使用手機。教師也要配合父母的監督和管理,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帶手機和玩手機的行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媒介使用習慣。同為網絡的受眾,在校期間,教師可以利用主題班會或者晨會的時間,為學生普及網絡媒介的正確使用方法,帶領他們辨別網絡上的各種內容和現象,增強其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而在家期間,家長也可以同孩子一起討論和分析各種網絡信息,讓孩子自行找出其傳播力度之廣的原因和影響所在,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孩子的辯證思維和分析能力,讓他們能夠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進而更加理智地對待網絡各種紛繁復雜的現象,建立起良好的媒介素養。其次,家長和教師要作出表率,堅決不做“低頭族”,正確使用媒介來進行學習和工作,讓學生全面認識媒介的正確用途和價值,糾正學生對媒介的不良使用習慣。家長要高度重視家庭生活和氛圍的建設,有意識地營造健康積極、充滿趣味的家庭生活,而不是讓手機占據家庭娛樂生活的全部,要讓家長參與到孩子成長,學習和玩耍的全過程,促進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杜絕孩子手機成癮,讓更加豐富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幸福的家庭氛圍充實著孩子的生活。最后,學校要將媒介信息的正確獲取和使用途徑滲透到道德與法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中,讓學生認識到媒介信息的負面影響,從而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正確作用,利用媒介創作并發布作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應用于作業和活動的展示中去,逐漸養成利用媒介來進行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
6.促進家校共育,引領家長成長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甚至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決定性作用。很多家長一味地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所需的情感支持、習慣培養、心理健康發展以及實踐生活等。為了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協同學校教育,有效發揮作用,為學生的成長賦能,學校可以編寫并設計親子互動游戲,邀請家長參與,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學校也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時間,開展智慧父母公益課堂,根據家長的實際需求來提前設置課堂主題,讓每位家長都自愿參加,對系統的家庭理念進行重新建構,并開展家庭教育實操指導,促進家校的良性互動,讓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的相關學習動態。此外,學校還應設置“家長周校長”,讓家長能夠以“校長”的身份去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并全方位地了解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舉措,也可增設“家長接待日”,專門負責為家長答疑解惑,共建和諧家校關系。家長可提出自己遇到的有關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以供其他各位家長及學校方面進行參考和探討,使家長在育子過程中的困惑得以切實解決,讓每位家長都能夠掌握基本的育兒理念,并提高育子能力和水平。同時,家長要針對學校建設以及學生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夠在其各項建設性意見以及學校后續的持續改進下,使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共性化及個性化問題得以重視和解決,并以家校合作的活動方式呈現出豐富性,多樣性和系列化的發展趨勢,使家校合作更為密切,推動家校協同育人共同體的構建和發展。
綜上所述,家校共育機制的形成尤為必要,它可以極大地彌補單方面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要完善家校合作的展開方式,進一步整合家校合作資源,努力實現家校合作效果上的最優化,逐步促進家校合作制度的完善,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管理中,盡快實現家校合作工作的常態化。
參考文獻
[1]陳延山.家校合作共建創新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1(10).
[2]黃喜銳.創新家校合作途徑,提升學校德育實效[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3).
[3]倪天豐,朱世彥,高占欣.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