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鳳
摘 要:20世紀40年代迄今,國內外心理學家不懈地運用實證研究探索家庭教育因素對幼兒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家庭教育因素與幼兒的品質定位、行為模式,道德發展水平等有極顯著的關系。筆者通過在教學實踐對幼兒的觀察和研究也證明:家庭教育因素與幼兒道德水平發展密切相關,幼兒的行為習慣主要受家長素質、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德育重視不夠等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發展;教育環境
【中圖分類號】G61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8-0220-03
多年以來,部分幼兒家長常將自己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歸結為幼兒園、教師的責任。對此,幼兒園和教師進行了自省反思,幼兒園和教師是有責任,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不免質疑:作為孩子的第一個教育場所——家庭,與幼兒園對比,家庭教育因素究竟和幼兒的道德水平發展有多大關聯度?
1.家庭教育因素的思考
家庭教育因素直接地影響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現代家庭的教育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家長素質,包括他們的眼界、學識、修養、對事物的認識。如在修養方面,民主一點的家長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幼兒養成獨立自信的道德基礎,形成幼兒最初的人際交往模式——直觀、自然親切、與伙伴自主協作、關照周圍人的態度心情。如在修養方面,眼界開闊的家長不會認同“樹大自然直”的教育理念,對促進幼兒方方面面成長的因素十分關注,特別是對幼兒道德水平的奠基工作尤為重視,能深刻地認識到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不良影響。對幼兒的內心需要,人際需要時時關注,給他們營造安全的成長環境,以成就幼兒的道德追求。
二是家庭素質,包括教養方法、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氛圍。如家庭教養方法方面,有專制習慣的家庭,過分強調論資排輩,家長的意志不隨任何條件轉移,強調絕對服從標準,用家長權威強迫孩子按家長認為正確的方式去訓練,久而久之,幼兒在家長長期的高壓態勢下容易形成膽小怕事、是非觀不正確、自私偏狹等不良性格。如家庭教育氛圍方面,有溺愛氛圍的家庭,對孩子的愛是家庭最主要的節奏。認為理智和分寸與愛無關,家庭就是要給孩子最多的溫暖,這樣的家庭最大的特點是溺愛孩子,對于孩子什么樣的要求都想答應,無微不至的保護,認為幼兒無須遵守各種行為準則。幼兒最初的道德基礎建立被完全忽略,這樣家庭的孩子容易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品質。
2.道德水平的內涵
道德水平就是指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品質性格, 是社會道德對個人言行舉止的約束程度。幼兒的道德水平就是幼兒的言行受社會道德約束的程度。道德是一種社會性的意識,是人們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影響因素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因素、家長教師言傳身教的因素、社會文化環境的因素、特別是家庭環境因素。在這里結合養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問題,筆者要重點談談家庭教育因素對幼兒道德水平發展的影響。葉圣陶先生曾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他們的道德水平得到發展,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間,加強橫向聯系,把幼兒德育課堂擴展到家庭教育因素,創設全方位育人的環境,才能發展提高幼兒道德水平。
3.行為習慣不良與行為習慣良好的幼兒的家庭教育因素有顯著差別
使幼兒終身受益的良好行為習慣,奠基階段在幼兒時期,實踐證明,幼兒成長階段會給孩子一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會給孩子以后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成就幼兒幸福人生。行為習慣良好和行為習慣不良的幼兒的父母教育因素都有不同的偏向性。行為習慣良好的幼兒的家庭教育因素偏向理智的情感溫暖和有條件的理解:當幼兒在行為準則的執行時遇到問題,父母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使幼兒能感到父母的鼓勵支持,有信心面對解決。而行為習慣不良的幼兒,家庭教育因素多為指責、忽略、輕描淡寫或體罰,這樣的幼兒難以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而且極易出現道德問題。
4.家長素質和家庭環境對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幼兒家長的自身素質、道德修養嚴重影響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幼兒能否養成良好性格,道德水平能否健康發展與家長的行為規范是密切相連的,幼兒家長的素質修養、行為做法幼兒都會看在眼睛里,效仿在行動中,成為他們道德水平的發展的基石。為此,行為習慣良好的幼兒家長在幼兒面前,很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引導幼兒道德水平朝著有正能量的方向發展。
這些家長要求幼兒在家里遵規守矩,他們首先能很好地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以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給孩子樹立一個模仿的榜樣,并注意盡量避免使用消極言行對待孩子。在家庭教育實踐中,能將幼兒的人格獨立視為重要因素,能動地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選擇正確科學的模式和恰如其分的方法培養幼兒的道德基礎。素質高的家長在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時行動力強,首先他們會用有趣的因素讓幼兒懂得“何為良好的行為習慣?何為不良的行為習慣?為什么要做個好孩子?”幫助孩子從小形成正確的辨別能力,并通過與孩子民主地交流學習總結經驗,讓幼兒形成道德水準的共識,取長補短,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樣家庭的幼兒容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水平相對較高。
在我們的生活中,幼兒家長之間要互相理解,互相謙讓,互相體諒,達到有效溝通。家庭出現誤解與矛盾問題時,學會換位思考,能夠替對方著想處境。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真誠相待。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家庭的溫馨,看到父母間的和睦共處,更重要的是看到生活的美好。因為家庭德育的實質就是父母與幼兒的共同社會化的一個人生成長過程,幼兒家長一定要以自身魅力引導幼兒道德水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在行為習慣的表象不同的幼兒家庭,家庭精神生活及環境氛圍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家庭成員間人際溝通關系、相處模式對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的影響
從家庭教育因素的人際維度看,家庭成員人際關系主要表現在家庭成員間人際溝通關系和相處模式上。角色轉換的適宜性,促進有效教育的目標實現。認識辨別幼兒的情感的變化維度,并理解啟發他們的情感世界,創造一種寬容和諧的人際環境氛圍。積極的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孩子更快地學會正確的相處模式,家庭是幼兒學習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道德教師。家庭人際環境對幼兒的道德水平發展作用重大,父母在人際中必須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無論與誰相處,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都要時刻記著為幼兒德行發展樹立榜樣。
調查中,我們請幼兒回答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以此對他們家庭成員間人際溝通關系、相處模式對幼兒德育影響的情況進行了評估,認為家庭成員間人際溝通關系、相處模式對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深刻地認識到幼兒社會化的前景依賴、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以及社會行為準則的習得,最關鍵的階段是在家庭中實現的。良好的家庭成員的人際關系教育不僅給幼兒帶來快樂,還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實事求是地與家庭成員互動,在具體的行為準則習得過程中,模仿先行,協調合作訓練,與各種角色的家人相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在德育發展的維度上學會助人助己、合作團結的道德品質,并訓練依賴個人解決人際矛盾的能力,訓練控制個人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幼兒就像一張雪白的紙,好壞對錯全無概念,如何與人溝通更是全無章法,這就需要家長幫幼兒樹立正確的三觀,在人際交往中為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指引正確方向。
(2)家庭精神環境對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的影響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兩類幼兒的家長在業余時間的安排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家庭精神環境而言,兩類幼兒比較,顯然是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幼兒的家長更為重視家庭精神文化生活,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得益于和睦的家庭生活環境。行為習慣不良的幼兒的家長則忽視家庭教育環境的營造,用于看書讀報的時間明顯低于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幼兒的家長,孩子的道德發展也隨之受到影響。
5.家長對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過度忽視,對幼兒的德育造成負面效應
不僅家長素質和家庭環境對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有影響,家長對幼兒德育教育的態度及期望也對幼兒有巨大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教育態度、行為舉止在孩子的德育教育中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學的調查表明,期望效應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心理學規律。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得好:“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這樣的期望極不利于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實踐證明,家長平時重視幼兒的德育,孩子能更快地掌握社會行為規范,更懂事,更能被伙伴接納。家長積極的行為訓練能鼓勵幼兒積極學習社會行為準則,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為幼兒的社會化發展奠定基礎。
在家庭教育中,正確的做法是把孩子的德育放在首位。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與家長重視幼兒德育關系密切,一些幼兒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有周圍人、影視等社會環境的影響,有家庭待人接物習慣風氣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家庭教養對幼兒德育的忽視,在意志品質、情緒問題、責任心方面都存在問題。家長應好好反省,孩子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是什么原因。要分析孩子個性方面的問題,如脾氣、性格特點、愛好等,更要分析家長自己的問題。幫助孩子學習應該遵守的行為規范,用有趣的方式練習行為規范,鼓勵他們在生活中應運驗證,直至把這些行為規范內化為自己的習慣,在德育方面得到長足發展。
6.家長對幼兒智力發展的極度重視,沖擊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是目前家庭教育因素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前面已談過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還與家長對幼兒德育方面的培養和重視有重要關系。現在換一個角度來談談,家長對幼兒智力發展的極度重視,使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的問題受到忽視。
智力開發在幼兒時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德育發展水平,社會化進程。《綱要》提出“教育幼兒愛護玩具和其他物品,愛護公物和公共環境;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這些都是家長要必須知道的。
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直接影響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智力因素;一個是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德育。好的智力因素對幼兒的德育就能取得一個好的效果。實際影響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的是幼兒德育的重視。這些因素包括道德品質的上進心、自愛意識等。如果在做人方面具有上進的性格,與人積極競爭,這才是影響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目前家庭教育因素中家長對幼兒智力發展的極度重視,沖擊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問題之一就是,父母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興趣點都集中在孩子的智力開發上,而忽視了幼兒的德育。幼兒德育應該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遵紀守法教育、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個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家長引導與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一定的道德水準,為幼兒小學德育發展奠定基礎,是家長應盡的義務。所以,在家庭中,家長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孩子的德育方面。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努力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健康的心理,最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7.結語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的教育因素和幼兒道德水平的發展的關系,從而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家庭教育因素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產生的負面作用,為制訂合理的教育因素提供參考依據,從而使幼兒的道德水平有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秦建瑩.淺談3-6歲幼兒良好道德行為習慣與家庭教育的關系[J].學周刊,2019(08).
[2]李丹.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3]江菊.家庭教育助力個性化幼兒德育工作[J].新智慧,2022(25).
[4]黃雪艷.幼兒家庭道德教育的影響因素及改進建議[J].甘肅教育研究,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