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康 梁勇鋒 楊萬梅
【摘要】在高職教學中,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學科課程教學中,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實現“課程思政”教育融入高職數學課程,對公共基礎課作出新的教學創新設計.基于此,文章對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數學進行研究,通過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與思政的緊密連接,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領會數學思想、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良好的意識形態,為高等數學融入思政課程探索新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數學;數學文化;思政實現;教學研究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戰略舉措,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課程思政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于整個教學和科研的過程,而當下,僅僅依靠傳統的高職思政課程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的引導已經捉襟見肘,如何充分利用好各類課程,實現多學科融合、全方位共同育人的目標亟待解決.在當今創新型社會中,掌握數學思想尤為關鍵,高職數學課程作為各專業的公共必修課,承載著教育思想、傳授知識的重任.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認真研究數學課程知識,主動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高等數學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為一體,在教學過程中嚴格執行“三全育人”政策理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施課程思政.就高職院校目前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方面的工作來看,教研團隊整體學歷偏低,接受課程思政方面的培訓甚少,數學課程思政工作流于形式,部分教師不知道課程思政應該如何開展.
一、高職高等數學課程的適應性
2019年6月,教育部實施《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要認真梳理每一門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發揮課程承擔的思政教育功能,推動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建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落地,要求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讓課程思政理念遍布各地高校,課程思政意識浸潤教師頭腦,建構三全育人大格局.一系列國家文件出臺,充分說明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課程思政指向所有學科,高等數學課程也不例外,高校教育者應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脈絡,注重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義不容辭.實際上,由于高等數學課程學時短及高職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高數教師往往疲于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課程思政的滲透,割裂了數學課程與思政課的天然聯系.由此現下數學中課程思政教育尚未得到合理開發,很多高數教師也欠缺思政教育意識.事實上,高等數學服務于高校各個專業,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可為思政教學提供良好的育人平臺,高職數學課程融入思政內涵教育,完成學生品德價值塑造、思維能力提升高、知識技能收獲全方一體化的模式建構,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方位育人.
高職院校的數學課程教學主要開設在一年級,課時量大,授課時間長,是大部分學生的必修課程.高等數學中蘊含著豐富且廣泛的哲學思想,揭示了自然內在的規律和聯系.高等數學更是先進的文化,體現了素質教育精神,天然利于思政教育滲透融合,當然,這對教師業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師要探索并重新解讀數學知識的深度、重構課程體系和框架、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意識能力的引導,而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思政教育對學生進行規范和引導.由此,將課程思政融入高等數學教育已是必然.
二、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高等數學課程的實現途徑
(一)提高教師能力滿足課程思政融合
課程思政融入高等數學教學首先應是教師的思政洗禮.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書育人,育人的核心正是思政的滲透.當代高校教師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可提煉為:忠誠教育、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嚴謹治學.忠誠教育是教師核心價值觀的前提,關愛學生是教師核心價值觀的靈魂,教書育人是教師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為人師表是教師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嚴謹治學是教師核心價值觀的保證.育人先要育己,教人先要強己.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不斷加強自我修養,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胸懷磊落、謙虛誠實,師之德乃教之魂,教師的師德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健康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豐富工作技能和實踐本領,在教學工作中深究探索,貫徹核心價值觀內涵,滲透核心價值觀體系,挖掘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生動案例,讓學生內心深處引起共鳴.高職教師應對課程思政內涵深刻領悟,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以身作則,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肩負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傳遞正能量的同時,立足課堂,為學生建構思政教育環境,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重塑學生內在學習動因.如此才是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教學創新改革完成思政融合著力
課程思政的成功在于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中.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數學課程可從以下這幾方面入手,實現思政元素顯現化.思政課程設計中從知識導入著手,結合所授內容對學生進行啟發,既讓學生對新知識有了整體感知,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啟迪思想.通過學生教育過程最后取得的效果來判斷目標是課程思政教學的主體形式,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所以教學方法的選擇應靈活有意義.教學方法采用任務教學法及案例教學法實施思政內容.任務驅動以及案例教學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師通過發布靈活的任務闡述問題,典型案例呈現問題,運用生動的案例導入,將學生帶入現實案例情境,引導學生分析、解決,找準關鍵點,從而使學生快速掌握理論知識,提高數學素養,并提升其思維的一種教學方式,此種方式更有利于思政內容的嵌入,潛移默化.如此,教師應深入開展實地調研,積累范例,充分備課,精心選擇思政內容,布置靈活多變的任務,與時俱進,順應當代青年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喚醒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通過思政內容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尋找自信.
(三)內容發力,精心設計化為無形滲透
課程思政融入高等數學教學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的呈現.以下從內容進行探索,挖掘高職應用數學中思想性育人的素材,將思政教學融入數學教學中.課程初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計算(1+0.01)356和(1-0.01)356的結果,由結果嫁接思政內涵:積跬步以至千里,積懶惰以至谷底,由此鼓勵學生每天向上一點點,改變多一點點,不久后將獲得巨大的改變,如果每天懶懶散散,將會被別人遠遠甩開.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未來充滿了機遇與挑戰,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能夠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所以,只有不斷進步,足夠的成長,才能有充分的準備無懼未來的風雨.又如函數概念從“對應關系”進行定義時,有“一對一”和“多對一”兩種形式,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聯系學生不同專業背景實施教學,教學中先給出對應關系,如將x1,x2比作某專業學生,f為具體對應過程,y1,y2為對應的結果,則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學生通過會計實務過程映射到會計法律法規,意味著該專業的學生在實務過程中必須遵循會計法律規章制度,進而強調學生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在物流分類過程中與派送人對應,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實干精神及責任意識,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程序編寫過程中要與保證國家安全,注重學生安全意識和職業道德等,然后再順勢講解函數“一對一”關系,繼而形成函數概念,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水到渠成地進行了數學課程思政.接著,教師講解“函數連續性”這一重要內容時,可將知識與生命、時間的連續性相連接,幫助學生養成珍愛生命,珍視時間的優良品質.極限指的是在不斷變化過程中,總體逐漸逼近某一個確定的值,但永遠無法達到的一種變化趨勢.“極限”是高等數學中最寶貴的思想,它詮釋了永恒跳動,無止境靠近的過程.正如我們的夢想,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不斷超越,最后實現目標.函數極值與最值內容中揭示了整體與局部的哲學聯系,通過觀察學生就會發現,極小為局部范圍上比其他的都小,但可以不是最??;極大為局部范圍上比其他的都大,也可以不是最大.在整條函數曲線上高低起伏,正如人生.人生道路上也是起起落落,有高峰,有低谷,有成功也有挫折,這都是必然的,但我們不應因一時的成功而志得意滿,也無須因一時的失意而沮喪絕望,而應該保持積極樂觀、陽光的心態,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釋放高等數學文化魅力,培養人文情懷.教師要立足高職數學教學,深刻挖掘其中的文化素材.優良的數學文化歷史悠久,貫穿于整個高等數學課程始終.數學的發展可以概括為數學家們的奮斗史,一個個偉大的數學家閃耀著不平凡的品格.數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索歷程是艱辛的,是枯燥乏味的,教師將這些精神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滲透數學家堅韌不拔、刻苦鉆研的探索精神,教育學生端正學習心理和狀態,并努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激勵學生奮發向上.更進一步,當學生面臨人生難題時,這些故事的精神內核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堅定信念,激勵自己,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成長為有責任、敢擔當、不氣餒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從小家境貧寒,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初中輟學在家,但他一直熱愛數學,并深入鉆研,靠著自學,經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寫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了,后來華羅庚被邀請來清華大學并被聘請為清華大學教師.華羅庚為青年樹立了自學成材的光輝榜樣,他是一位依靠自學、沒有大學畢業文憑的數學家.他說:“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經驗”“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數學家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值得挖掘并深入學習的,教師可將他們的故事說給學生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學生也會收獲其中.
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愛國主義.高職數學課程思政通過數學史引入,是課程思政很好的切入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課程中將講授世界數學發展簡史,中國數學的發展是這部分中最輝煌的章節.教師通過強調中國數學發展的先進性,激勵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就像劉徽在《九章算術》中闡述的割圓術,是最早計算圓周率的方法,由此劉徽計算出了圓周率,比國外早了幾百年.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數學家不屈不撓、精益求精的優秀品質,特別是在自身的專業建設上,發揮“工匠精神”,增強民族自信,樹立起了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促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三觀.讓學生明白自身發展和國家的關系.只有明確好自身發展和國家的關系,才能確定自己的前進目標,才能在實現自身目標的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巧用教學媒體助力,結合實事塑造價值
在高等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與最新實事相關聯,既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注入德育元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的親近感,達到數學融入生活的效果.課程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時下實際情況將數學課程生活化,增強學生的熟悉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還可以介紹師生典型事跡,歌頌最美逆行者,展示感動時刻,弘揚正能量,塑造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價值.
在高等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媒體作用,在教學媒體中增添思政內容,促進數學教學隱性思政.注重教學制度建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制度自信,利用移動設備對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可視化教學,運用幾何畫板指導學生制作數學圖形,通過App程序動畫演示和3D交互呈現數學的抽象過程等,使得教學內容簡單化,課程思政無形化;更進一步,注重AR技術、大數據技術等使用,教師可以通過PPT、視頻等進行虛擬講解,運用AR技術實現虛擬仿真,呈現3D效果,運用大數據進行教學效果分析,同時,在相關技術的使用上,教師要遵從技術的使用規范,不得違背國家的法律法規,從而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和創新精神,在相關技術的實現下給予學生不可思議的想法,讓學生對科學技術充滿敬畏感,對祖國心懷認同感.
結 語
高職數學課程思政難度大,思政元素的挖掘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認真思考,將挖掘出來的思政元素與課程進行有效融合,最大化發揮課程思政功效.將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數學數學課程中,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對當下高職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教師應做好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創新教學方法,融入思政課程教學,適應新時期大學生的發展特點,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正確思想的培養,為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工匠之材.
【參考文獻】
[1]侯麗英,閔建中,周艷麗.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現途徑與機制建設[J].衛生職業教育,2020(03):17-18.
[2]王雅萍.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02):108-110.
[3]賈睿,王潔.淺談高等數學課程中的思政教學[J].科技資訊,2020(0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