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晨 桂嘉敏
摘? ?要: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給人類生產生活諸多領域帶來重大變革,制造業是受影響最深的行業之一。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制造業是助推科技創新實現規?;瘧玫闹鲬饒??;趪鴥韧馕墨I的研究,目前人工智能對制造業就業的影響分為替代效應和創造效應?;诖?,依據相關理論分析人工智能影響就業的機制,提出大力研發推廣智能技術、發展人機協同工作模式、更新勞動者技能體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勞動力就業;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F06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7-0146-03
一、研究背景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積累,中國已成為一個真正的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存在。科技是國家實力的基礎,創新是國家進步的靈魂。人工智能技術在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應對可持續發展挑戰方面是歷史性戰略機遇。制造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擁有龐大的勞動力群體,《中國統計年鑒2020》公布的數據顯示,制造業勞動力占中國勞動力總數的22.31%,是吸納勞動力資源最多的產業,人工智能技術投入將對制造業就業市場產生深刻影響。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振興實體經濟,加快產業現代化轉型,提高制造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等明顯優勢倒逼制造業向智能化方向演變。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中指出,目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開發和市場應用程度已進入高新技術發展前沿國家行列,但中國要成為真正的人工智能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深化科技研究、完善科研環境、培育頂尖人才,突破基礎領域。
二、文獻綜述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歷經四次工業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對自動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如何實現勞動生產率與充分就業之間的平衡始終難以回答。在技術升級過程中,不符合技術要求的勞動者需要承擔技術進步帶來的副作用。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導致傳統行業的消失,大批傳統崗位或將退出勞動市場,就業結構被動改變,勞動力市場的穩定狀態受到沖擊,大量勞動力存在被市場擠出的風險[1],出現機器換人的替代效應。然而,從技術進步的演變來看,工業革命在消除了一些工作崗位的同時又創造了新的工作崗位,總體宏觀就業有增加的趨勢。新技術在研發、應用與傳播階段一定程度上能夠產生相關用工需求,與該產業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也會創造相應的就業崗位,實現技術產業鏈的完整運作,稱為“創造效應”。
人工智能是全球矚目的科技創新成果,對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都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近年來,人工智能對制造企業員工就業影響的研究出現一系列成果。
(一)技術進步減少就業人數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發技術進步替代就業的恐慌,蒸汽機的出現導致大量手工業者被淘汰。金強、尹音頻通過建立半參數估計模型和面板閾值回歸模型發現,以制造業研發和創新投資衡量的技術升級和進步對制造業勞動力有替代效應[2]。制造業行業生產呈標準化、規模化特點,人工智能在工作效率、勞動強度方面優于人類,制造業中低生產率的工作容易被取代。勞動者素質與新崗位不匹配也是替代效應產生的原因,人工智能技術對工作任務重塑的同時也增加了崗位所需技能要求。人工智能最先大規模替代常規性的中等技能勞動力[3],被替代的勞動力需要通過培訓及自主學習獲得高級人力資本,重新在新的工作崗位謀得發展。然而現階段國內人才技能培訓發展落后,勞動者素質無法與工作技能匹配,人們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需要一定時間,對就業造成了阻礙[4],因而短期就業量呈現下降趨勢。
根據古典經濟學理論,技術進步使得資本快速積累,而市場擴張的速度無法同步,大量勞動力會有擠出風險。人工智能技術加快了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傳統行業發展遭到威脅,員工在不同行業、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轉換越發頻繁,就業不穩定性日益增加。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機器換人的背后更是用工成本的優化。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降低資產的成本,從而產生資本對勞動的替代。追溯到2004年,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就開始出現“民工荒”,并迅速擴展至全國。與此同時,農民工工資的年度增長[5],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基本喪失。由于技術與勞動之間存在替代關系,因此人工智能的應用使企業更愿意增加資本的有機組成,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人工智能對制造業就業也有補位式替代作用,在工作強度大、時間長、環境惡劣的工作領域填補了空缺。張艷華在對北京市6家制造企業進行案例研究發現,除了應對招工難、用工貴等被動原因,企業實施機器換人還存在為了減少工傷、改善勞動條件等主動型原因[6]。引入人工智能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滿足了企業用工需求。
(二)技術進步增加就業人數
隨著智能技術的普及,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行業和新部門出現了,創造了新的就業群落,對勞動力市場產生了溫和的正向影響[7]。依據國際機器人聯盟提供的數據,僅工業機器人行業就在全球創造了17萬—19萬個工作崗位[8]。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制造業行業生產的初期,因為生產技術水平、生產設備使用的進一步完善,制造業行業生產效率會大幅提升,降低生產成本,幫助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9]。利潤空間的上漲有助于企業拓展版圖,擴大公司發展規模,因而需要更多的密集型勞動力加入生產,削弱了替代效應造成的就業恐慌。由于制造企業勞動生產率上升,生產出的產品單位成本相比以往有所減少,產品的銷售價格將有一定幅度的下調,推動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量擴大,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制造業增產,制造業勞動力增加,形成一個良性的資本循環。企業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企業內部生產管理和產品研發時,會激發組織中員工的創新思維,從而開發創新產品。提高創新產品的質量,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對新產品消費的更大偏好導致企業對創新工作的需求增加,從而增加了雇員人數。
楊浩昌等人提出,科技創新對制造業就業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從目前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應用情況來看,制造業就業的創造效應正處于“倒U”型曲線的前半階段[10],制造業就業規模在進一步擴大。工業機器人創造的崗位多元,既有低端技能勞動崗位,也存在高端技能需求的崗位。目前人工智能設備的使用還不夠成熟,智能機器人無法獨立自主完成非技能勞動力的全部工作內容,需要有人工的操作和調控,而且對操作人員需求較大,意味著高技能用工人數將持續增長[11]。當人類和智能機器協作時,公司可以獲得最大效益。反過來,人工智能可以增強人類的認知能力和創造力,解放工人低級任務,并擴展他們的身體功能[12]。步入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會不斷進入新的領域從事新技術研發活動,在此條件下,人工智能技術肯定會刺激大量新的工作和就業機會的產生,并將迅速發展。
三、結論與建議
制造業在實體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實現制造業不斷壯大,就必須通過創新來實現新舊動能的轉化。人工智能的出現恰巧成為中國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機遇[13]。人工智能在工作效率上占有明顯優勢,技術通用性強,能全面滲透制造企業的各個生產環節;而人工智能軟件比較容易復制,成本一般不高,再生產需要的人力很少[14],機器換人將成為制造業長久發展的選擇路徑。然而人工智能此類新技術剛進入產業化發展初期,在研發、應用和推廣方面急需大量人才。近年我國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大規模擴張,相關企業都在招攬新投資,吸收大量從業者。從國際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來看,各國在相互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會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從而不斷激發本國新型就業需求。根據中國當前的就業形勢,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是基于替代效應和創造效應的綜合效應。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減少人工智能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并擴大其創造效應的范圍和規模。
第一,大力研發推廣智能技術。技術進步將加快制造業發展步伐,增強中國綜合實力,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再到“中國創造”,離不開科學創新和技術發展。各地區應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鼓勵制造業企業自主研發,推動新型制造業升級迭代。掌握核心技術,促進就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第二,發展人機協同工作模式。遵循以勞動力為導向的原則,重點開發補位式技術,輔助勞動者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企業需要合理構建人機協同生產模式,使工人與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創造更多效益。
第三,更新勞動者技能體系。步入信息化時代,知識和智能技術的需求不斷彰顯,人工智能技術對技能勞動力的替代程度日益加深,信息數據的集群爆發則要求勞動者要培養多層次、全方位技術能力,不能只局限于單一的知識技能的學習,要適應技術改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翁玉玲.人工智能時代的勞動法功能調適[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1):145-152.
[2]? ?金強,尹音頻.智能制造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機制及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9(5).
[3]? ?張剛,孫婉璐.技術進步、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一個文獻綜述[J].管理現代化,2020,40(1):113-120.
[4]? ?亓紅強.智能技術對就業影響幾何[J].人民論壇,2018(21).
[5]? ?鄧智平.技術話語與工人的自主性:人機對抗的合法性消解:基于珠三角地區“機器換人”的實證研究[J].學術論壇,2019,42(5):1-8.
[6]? ?張艷華.制造業“機器換人”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基于北京市6家企業的案例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4).
[7]? ?Hoedemakers L. The Changing Nature of Employment:How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Robotics Shape the Future of Work[D].Luncl University,2017.
[8]? ?Martech M. Posi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 Robots on Employment[R].London:IFR,2013.
[9]? ?楊浩昌,劉軍,張芊芊.中國制造業就業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4(12):55-61.
[10]? ?楊浩昌,李廉水,劉軍.科技創新與制造業就業[J].經濟問題探索,2016(3).
[11]? ?李欣燕.智能機器人與未來勞動力就業:基于政治經濟學角度[J].現代管理科學,2020(1).
[12]? ?Wilson H. J., Daugherty P.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Humans and AI are Joining For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8,96(4).
[13]? ?敖翔.當下我國制造業就業的挑戰與機遇[J].現代管理科學,2019(3):18-20.
[14]? ?潘文軒.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就業的多重影響及應對措施[J].湖湘論壇,2018(4):145-153.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n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un Yuchen, Gui Jiamin
(Business School,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many fields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ost affected industries. As a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to promote th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the current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creation effect.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the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mployment is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vigorously researching and promot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veloping human-machine cooperative working mode, updating workers skill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abor force employment; manufacturing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