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 要: 結構化教學的宗旨是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單元學習的每一個知識點,明晰對應的數學知識本質,形成可靠的認知體系結構,幫助學生從數學視角去觀察、研究數學現象.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改的新形勢,深入解讀與運用2022年版課標思想,深描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基本要義,單元整合設計對結構化教學的作用,探尋結構化視角下單元設計策略等環節的策劃與實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單元整體知識結構,促進學習質量的提升,加速數學學科素養的積淀.
關鍵詞: 結構化;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
數學知識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結構嚴謹的體系.利用單元整體教學理念,組織實施整體化教學,是探索結構化教學的基本著力點.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學新課改理論、經驗等,精準地解讀學情,靈活地駕馭各種教學資源,把握住單元整體設計的基本要點,采取恰當措施,從多角度、多維度來整合單元教學內容,使之不同的板塊形成有機的知識體系結構.結合多年教學實踐以及學習思考,筆者以為,設計任務驅動活動,助力學生深入學習,促進深度探究,是加速單元整體學習進程,促進知識體系結構化構建的有效途徑,更是發展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關鍵所在.
1 解析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基本要義
開展結構化視角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把握好該理念的基本意義,是教師開展相應實踐探究的基本要素.在進行實驗探究之初,教師需要精準地研讀相關的理論文章,學習相應的經驗介紹或教學案例等,更有效地把握結構化教學的本質,這樣才能較好地駕馭理論,把結構化教學模式落到實處,真正服務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
1.1 明晰結構化理論基礎定義
“結構”顧名思義,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間相關聯的關系特征,是指物體各單元之間的構成與建造特征,是事物系統聯系中諸要素之間形成一種較為穩定或是較為特殊的聯結方式.結構化則是把這些連接關系、聯結特征凸顯處理的一種表征.把此理論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是2022年版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主要板塊內容——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同樣在組織這部分論述中,課標也清晰地提出:“教學的重點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這樣才會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1.2 把握結構化教學基本實質
“每門學科都有其基本結構,我們的教學,不論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這是布魯納關于結構化教學最為經典的論述,它對于開展結構化教學探索有著積極意義與深遠影響的.故而,教師要以結構化的基礎概念、基本內涵來統領教學,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引領學生較好地感知知識結構化特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結構化感知,形成結構化認知,受到結構化基本思想的熏陶.比如,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較好地用結構化思維來醞釀教學環節,用結構化思維來管理學生的學習與探索,引導學生采用這一思想方法去整理所學知識,梳理各個知識的要點,使得知識逐漸走向“結構化”天地.還可以采用結構化教學模式來組織課堂教學,如微課技術、分層教學、翻轉課堂等模式,都是結構化教學手段的表現形式.
1.3 結構化小學數學教學特質
把結構化教學模式靈活地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學生在結構化意識的感染下進行必要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活動,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初步呈現結構化思維萌芽.當然,要將結構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理想的應用,教師還需要進一步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性質特點,通過師生角色互換,或是把結構化教學理念融合在教學每個細節之中,如融匯思維、認知等結構,從而給予學生有效的結構化學習引領,達成訓練學生數學學習思維的目標.
2 單元整合設計對結構化教學的作用
前面已經提及,結構化教學的重點是整合,以單元整體設計為切入點,無疑是理性地踐行此理念的體現.故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關注單元整合視角下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積極一面,促進其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特別是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發展方面的作用,努力采取一切有效舉措,創新教學模式,把單元整合設計細化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落實到每一處探究引導、課堂活動之中,讓學生在單元整體設計中更好地發展起結構化意識,形成結構化思維和立體的結構化數學認知體系.
2.1 串聯知識,形成基礎架構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依托數學知識自身的體系,巧妙地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讓學生較好地感知知識的發展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這樣會有利于學生把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立體的、整體的架構,最終發展成為可靠的結構化認知.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重視數學知識之間的符號和邏輯關系,那么就會讓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學習苦難之中,這樣地學習建構是無意義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所以,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從單元整體設計入手,采取結構化教學策略,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其數學學習更上一層樓.
2.2 改變脈絡,使無序變有序
數學知識本身有著極為嚴密的結構體系,盡管它們在每一冊教材編寫中呈現出一種零散的、孤立的形態,但是在整體框架下它們是相互貫穿,且相互連接的.為此,教師應以課標精神為準則,把握好教材編寫,理清同一主線內容的邏輯關系,明晰不同主線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開展知識梳理、回顧與反芻,幫助他們較好地感知數學知識之間蘊含的共同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更好地走進數學知識的聯系架構之中,形成結構化學習認知.
2.3 深入本質,發展數學思維
讓學習真正發生,就是要讓學生更好地走進知識的內在世界,感悟其本質,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的本質屬性.為此,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小學數學單元整體設計開始,精準地審視教學例題、數學練習、知識概念、定理公式等板塊之間的邏輯聯系,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探究活動中,初步感知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掌握其最本質的內容,并把這些學習方法順利地遷移,以促進數學學習的有效開展,幫助學生建構結構化認知網絡,形成扎實的結構化數學認知.
3 探尋結構化視角下單元設計策略
落實單元知識整合,依托整合思考來設計單元教學,是助力單元整體認知體系建構的基本著力點,是加速學習認知結構形成的有效舉措.故而,在小學數學單元整體化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一課一備”的細化,落實好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為學生串珠成鏈提供有效保障;還要重視從單元整體結構來整合教學內容、重構教學預案等,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得單元數學知識整體性、結構性特征在學生腦海中初步形成,這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提升,促進學生整體性思維、結構性思維的培養.
3.1 研讀教材文本,把握知識結構聯系特點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理性地把握教學內容,特別是教材編寫的基本特點,用大數學的視角去把握單元知識整體體系,明晰蘊含在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精準地預設各個教學細節,設計每一項教學活動,使課時安排、內容目標,以及學生學習活動形成一個和諧整體,確保學生能夠深入課堂學習之中,釋放出主動學習活力.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小數除法”單元教學為例,教師既要圍繞單元教材編寫規律,審視本單元教學內容,思考不同階段的教學細節;還要縱觀前后教材編寫,明晰小數部分內容的分布,從邏輯聯系視角來進一步思忖本單元教學的每一處細節,務必讓教學預設真正成為小學生深入學習小數知識,建構小數結構認知的重要基礎.如:解讀本單元教材,可以看出單元知識編寫的特點,在“精打細算”“打掃衛生”板塊,設計不同篇幅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去研究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在“誰打電話的時間長”“人民幣兌換”板塊,通過生活化事例來引導探究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原理與計算方法等;接著設計“除得盡嗎”內容來引入循環小數知識,并在最后“ 調查‘生活垃圾”板塊設計數學實踐綜合活動,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去看待生活現象.結合上述分析,要幫助學生形成小數除法,乃至于小數相應結構化學習認知,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回望四年級下冊教材中的“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與“小數乘法”等內容,設計整體性練習,或是拓展性練習,幫助學生較好地感悟小數乘法與除法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形成立體化的、綜合性的、結構化的小數運算學習認知,為它們后續的應用、進一步混合計算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3.2 優化單元結構,助推學生結構認知構建
在北師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圓”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單元整體設計的思路,從結構化思維來打磨教學的每一處細節,努力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探究中更好地感悟圓的認識,形成結構化學習認識.審視單元教材內容,針對6個板塊的特點,教師需要結合任務驅動學習策略來整體化設計單元教學內容,著力構建系列化學習體驗場景,讓學生在一個個問題探究中,或是活動實驗中,較好地運用數學知識去探究相應的數學問題,實現圓的認知整體化建立,形成扎實的圓的結構化學習認知.
如,在“圓的認識(一)、(二)”“欣賞與設計”板塊中,教師需要從設計型任務入手,讓學生在多維畫圓、設計 LOGO 等活動中形成豐富學習體驗,建構起圓的基本表象,在學習中理解和創造.又如,在“圓的周長”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實驗型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發現問題,初步感知圓周長的存在,在實驗推斷中較好地去探究問題,在推送資源中實現學習拓展,讓圓的周長認知得到理想建構.同時,也讓學生在系列化問題探究中,批判性思考、問題求解能力等得到較好發展.再如,在“圓的面積(一)、(二)”內容教學中, 教師需要設計綜合型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系列化探究活動中感悟“圓與方”“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等基本認知,有效拓展學生數學學習視角,讓他們在整體關聯探究中發展批判性思維,形成牢不可破的結構化認知.
由上述單元整體設計課件,在關注學生結構化知識建構的同時,教師還需要通過知識分類來整體性設計,力求讓學生在一個環節、每一個層級中都能建構好學習認知.設計關鍵任務型學習活動,以思維為指向,促使學生開展單元整體學習,一定能助力小學生結構化思維、整體性思維的不斷發展.
3.3 融入教育理論,豐富數學學習內容結構
深度解讀教材,精準把握學情水平,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在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預設中教師亦需如此思考與實踐,方能更好地凸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知識形成的探究者、思考者.基于此,教師需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諸如情境教育、生活教育等理論,讓學生在經歷不同學習探究中,初步感悟結構化數學思維,逐步擁有深入學習數學的扎實素養.
例如,在北師大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結合教材編寫的基本特點,采取循序漸進策略,用好、用活系列教育理論,讓學生在一次次實踐性活動中豐富學習感知,初步建立起對相應知識的認識.再如,在“面的旋轉”板塊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比一比”“議一議”等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習,用數學眼光去觀察活動,用數學思維去看待活動現象,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所見所思,用數學實踐來驗證猜想等,使得面的旋轉學習認知得以理想建構.在“圓柱的表面積”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旋轉學習,采取做一做、理一理的策略,幫助學生在具體操作中感悟圓柱的表面,理解表面構成的多樣性.在“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好二者的邏輯關系,明白內在的特點,用通性思維、整體化思維來深入探究,并在類比化學習中形成扎實的學習建構.
綜上所述,教師應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為統領,努力探索項目化教學、結構化教學、整體化教學等新模式,讓小學數學教學煥發勃勃生機,助力學生在素質教育征途上走出堅實的一步.基于此,教學中教師要深度解讀教學內容,依據知識分類和思維指向,搭建適合的學習探究平臺,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內容做結構化梳理,讓他們在相應的任務驅動中進一步感悟單元數學知識,形成整個單元交錯聯系的立體式認識結構,促進深度學習生成,使得批判性數學思維、創造性思維等數學素養在學習活動中得到理想發展.
參考文獻:
[1] 雷亮.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J].求知導刊, 2022(16):41 43.
[2] 鄒偉.重構小學數學結構化單元整體教學的路徑——以“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為例[J].遼寧教育, 2023(1):17 21.
[3] 王倩.抓住整體,剖析細節——基于結構化視角的初中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數學教學通訊, 2022(2):72 73.
[4] 劉圣良.深度學習視域下:談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設計[J].黑龍江教育:小學版, 2019(7):53 55.
[5] 鐘旻琦.對“小學數學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促深度學習”的思考[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 2022(1):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