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國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情境創設作為創新的和可持續發展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分析現有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有效的情境創設策略,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文章重點探討高中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以期為高中數學教師提供一些有用的教學參考和指導。
【關鍵詞】高中數學;情境創設;教學策略
高中數學教學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以知識的傳授和機械的計算練習為主,缺乏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如何創設適合高中數學教學的情境,成了教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將數學知識與真實生活情境相結合,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和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導入問題情境,促進自主探究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引入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的重要策略。教師需要注重問題的開放性和多樣性,提出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計算題[1]。教師在情境引導上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中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以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一章“集合”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正式授課前引入“集合”的背景知識,并創設問題情境:“集合是數學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由一些特定對象組成的整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集合,比如一群學生、一桶蘋果、一張撲克牌等。集合可以包含任意多個元素,也可以沒有元素。我們用大寫字母A、B、C等表示集合,用小寫字母a、b、c等表示集合中的元素。那么,究竟什么是集合呢?你們理解的集合又是什么呢?”接著,教師開展小組合作的課堂討論活動,組織學生對“集合”的概念展開深入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下開動腦筋。在一定時間后,教師讓學生分享討論結果。有的小組代表回答:“我們小組發現,在數學中,我們通過列舉集合中的元素,或者使用特定的條件來描述集合。例如,我們可以表示由1、2、3組成的集合為A={1,2,3},表示由大于0小于10的所有整數組成的集合為B={1,2,3,4,5,6,7,8,9}。”還有小組代表回答:“我們小組還發現集合之間可以進行一系列的運算,比如并集、交集和補集等,并集表示將兩個或多個集合中的元素合并在一起,交集表示兩個或多個集合中共有的元素,補集表示一個集合中不包含在另一個集合中的元素。”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并結合“集合”的基本概念,為學生補充了“集合”的相關知識。
通過引入問題情境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自主探究。結合教學實例創設問題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要結合小組合作探究模式,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有用的教學參考和指導,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二、結合經驗情境,助力模型建構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結合經驗情境有助于學生建構模型。經驗情境是指利用學生慣用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經驗,讓學生解決相似情境下的數學問題,它不僅有利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實際應用相聯系,而且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具體情境中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數學建模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2]。
以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三章“不等式”的教學為例,教師提出一個與不等式相關的數學模型“柯西不等式”,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理解“柯西不等式”的數值關系和邏輯含義。在一段時間后,有學生分析計算得出:“我們可以將柯西不等式看成一個模型,歸納總結出一類不等式組,可以先假設有兩個向量a和b,可以將它們表示為a=(a1,a2,a3,…,an)和b=(b1,b2,b3,…,bn)。柯西不等式可以表述為|a·b|≤|a|·|b|,其中,a·b表示向量a和向量b的點積,|a|表示向量a的模,|b|表示向量b的模。”教師認可了學生的想法,并補充了具體的數值,讓學生結合數據,回答問題:“假設有兩個向量a=(3,4)和b=(1,2),要求計算它們的點積和模。”學生回答:“先計算點積a·b=3×1+4×2=11,然后,計算向量a和向量b的模。接下來,我們可以使用柯西不等式來驗證結果,將具體數值代入不等式|a·b|≤|a|·|b|,可以得到|11|小于等于5乘以根號5,并且,通過計算可以發現,11的確小于等于5乘以根號5,驗證了柯西不等式。”教師還引導學生思考柯西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有學生指出:“兩個向量的點積等于它們的模的乘積與它們的夾角的余弦值的乘積,當兩個向量的夾角為0度,即完全重合時,它們的點積達到最大值;當兩個向量的夾角為90度時,它們的點積為0,表示它們垂直。因此,柯西不等式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向量之間的夾角越小,它們的點積越大。”
通過模型建構的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結合經驗情境,梳理系統的數學思維邏輯脈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借助生活情境,指向知識融合
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借助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融合,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活情境來解釋和演示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使他們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和融合知識的能力。
以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二第十五章“互斥事件和獨立事件”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中導入生活情境:“在擲骰子的實驗中,記‘結果向上的點數為偶數的事件為A,記‘結果向上的點數為3的事件為B,不難發現,A與B不可能同時發生,這時候,我們稱A和B為互斥事件。”無論是互斥事件還是獨立事件,其數學意義和概念是錯綜復雜的,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消除知識與生活的隔閡,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列舉生活中的例子:“假設你們參加了一個抽獎活動,有兩個獎品,一個是筆記本電腦,一個是平板電腦。事件A表示你中了筆記本電腦的情況,事件B表示你中了平板電腦的情況。請問,在這個抽獎活動中,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的還是獨立的?”借助這個例子,學生會認識到,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的,因為在一次抽獎中只能中一個獎品,不可能同時中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這樣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將生活實際與數學中的互斥事件聯系起來,加深對互斥事件的理解。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事件的獨立性:“現在假設你們參加了一個撲克牌游戲,你們每人抽兩張牌。事件A表示你手中的兩張牌都是紅桃的情況,事件B表示你手中的兩張牌都是大于等于10的情況。請問,在這個游戲中,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的還是獨立的?”借助這個例子,學生會認識到,事件A和事件B是獨立的,因為拿到紅桃牌和拿到大于等于10的牌是兩個獨立的事件,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這樣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獨立事件的概念,即一個事件的發生與否對另一個事件的發生沒有影響。
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優化情境教學的效果,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在創設生活情境時,教師應該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教學情境的嚴密性和邏輯性。
四、應用實驗情境,凸顯思維進階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實驗情境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3]。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來創設實驗情境,鼓勵學生親身參與其中,觀察實驗現象和收集數據,從而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
以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第八章“函數應用”的教學為例,教師提出實驗任務:“接下來,請大家以江蘇省人口模型為例,建立模擬人口增長狀況的函數模型。”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可以獨立完成任務,又可以小組合作完成任務。有學生說道:“我是這樣思考的,假設我們用P(t)表示t時的江蘇省人口數量,t以年為單位,那么,我們可以選擇一個適當的初始人口數量P(0)作為模型的起點。然后,我們需要確定一個增長率r,表示每年人口的增長百分比。”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實驗思路,繼續提問學生的做法。有學生回答:“基于這些假設,我們可以使用P(t)=
P(0)·(1+r)t來描述江蘇省人口的增長模型,在這個函數中,P(t)表示t時的江蘇省人口數量,P(0)表示初始人口數量,r表示增長率,t表示時間。”接著,學生進行了大量計算,根據數據繪制函數圖像。有學生經過實驗計算得出:“我們可以假設初始人口數量為1000萬人,每年的增長率為1%。然后,我們可以計算不同年份的人口數量。先確定初始人口數量P(0)和增長率r,P(0)=10000000,r=0.01。然后,根據不同的年份t,計算人口數量P(t)。當t=0時,
P(0)=10000000,當t=1時,P(1)=P(0)·(1+0.01)?,
當t=2時,P(2)=P(0)·(1+0.01)?……當t=n時,P(n)=P(0)·(1+r)n,最后根據計算得到的人口數量,可以繪制人口增長曲線圖。”學生在數學實驗中提升了思維能力,完成了實驗。在實驗結束后,教師補充道:“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模擬江蘇省人口的增長情況,并且根據不同的初始人口數量和增長率,預測未來的人口趨勢。當然,實際的人口增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出生率、死亡率、人口遷移等,所以這只是一個簡化的模型。”
通過創設實驗情境,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促進學生思維進階。在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向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幫助他們建立數學思維邏輯框架,驗證猜想,得出結論。同時,教師還應該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糾正錯誤,改進思維方法。
結語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此外,情境創設策略能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和處理復雜條件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借助數學思維模式和邏輯應用體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新化地運用情境創設模式,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和數學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文飛.高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探討[J].成才之路,2023(12):89-92.
[2]丁智.大單元教學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研究[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2(22):41-43.
[3]秦霞.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情境創設例談[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