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燕

摘 要: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借助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等數學》課程中探究育人方法,在內容上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做人做事做學問,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本文主要從《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和具體教學實踐來探索育人功能。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等數學;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
從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會議,到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到2018年5月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到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再到2019年3月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到2019年4月五四百年紀念大會,國家把課程思政和“三全育人”列入重要的位置,高校教師應該把教學工作作為自己的基礎工作。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高教司1號文件《工作要點》提出了在不同類型、不同性質課程中推出一批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設立一批課程思政研究項目、建設一批高校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文件《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3]。而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引導者,“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師,應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我們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育人,教師就必須要有育人的能力。
所謂混合式教學[4],即借助網絡平臺與線下面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對于高校理、工科專業的公共必修基礎課《高等數學》來說,課時少,難度大,課程思政的融入并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本文中,我們利用混合式的教學方式授課,較好開展全員參與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
一、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等數學》的教學通常包括四種基本的數學理念:函數與方程的觀念、數與形的聯結思想、變換與歸納的觀念、以及分類討論的觀念。這些核心理念能夠與哲學理念中的普遍性與聯系性、對立與統一性、量變與質變,以及變動變化和發展相互關聯。在《高等數學》的授課過程中,雖然主要是講授數學領域的專業知識,但也融入了豐富的哲學思維。那么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融入到《高等數學》課程中,也就體現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從內容層面角度:《高等數學》課程涉及函數、極限、導數、積分、微分以及級數等知識,這些內容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帶領同學們了解數學歷史全貌,發現數學之美,展現數學史全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5],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課程中,以教授數列極限定義為例,配合折半取余,綿綿無窮,借助內接在圓里的多邊形計算圓的面積等方法,闡述祖沖之在南北朝時代計算圓周率方面的杰出貢獻,比歐洲人領先了一千多年。教師在授課時展示我國在數學歷史上的輝煌成就,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豪感,同時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操和科學探索的驅動力。當然,也能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從課程性質角度:《高等數學》課程是公共必修課,學分高,受重視,課程思政教學可以達到重視的效果。經過整理教程的全面內容和知識要點中的思想政治成分,我們得出了教程思政培養的目標,即“個人素養、職業素養、理想信念”這三個關鍵點,這是教程思政的重心。我們也將人的基本行為準則、職業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責任,巧妙、系統、潛移默化地融入教育過程中。
(三)從師資角度:授課教師專業功底扎實,能夠清晰的梳理課程的知識點,挖掘其中蘊含的職業素養、精神內涵,并設計典型素材及其融入方式,讓學生在精神中浸潤,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職業理想。同時會注重將數學專業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四)從學生角度:《高等數學》課程面向大一理、工科學生。在大學中度過的第一年是啟動大學生活的階段,這是大學生接觸并親身感受高等教育階段的關鍵期,同樣也是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形成至關重要的時間。因此,找到合適的育人渠道,在適合的時間對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等數學》中的思政元素節選
三、混合式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教學案例
思政課程的主要教學手段包括:講故事、用典型案例、教師的榜樣帶領、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職業體驗等方式。
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決定性的評估階段主要依賴于學生的自覺評價和相互評估以及教師的評價,定出最后的課程評分。在對學生的全面素質進行評估的過程,我們需要結合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讓學生、教師和導師共同參與,在課程學習整個階段中,通過混合教學模式來評估學生個人的發展、專業素質以及信仰思想的培養。我們在課程設計的全程中都將致力于實施"全方位教育"的教學觀念,根據課程教學項目的實施步驟,遵從教育教學的程序并且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不同階段,教學焦點會有所不同,我們的目標是讓課程的思政教育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穿行。我們會利用課堂教學、在線教學等各種手段,力求實現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高質量融合。
下面以極值概念為例設計教學:
課前(線上):在學習通平臺上發布學習目標,要求學生溫習并背誦宋代詩人蘇軾作的《題西林壁》,感受此詩的意境。
課中(線下):上課時,由學生講解詩詞的含義,由教師講解回歸到數學模型,綿延不絕的山峰類比數學的函數圖像,而我們的人生也類同于這連綿不斷的曲線,成長的過程雖起起落落,但是,我們要學會用運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在頂峰時不驕傲,在低谷時不氣餒,學會積極樂觀面對現實生活,然后在電腦上播放名山-廬山中的各山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再次感知其中的哲學思想。
接著借助形象的山峰,引導學生一起嘗試給極值下定義,再有教師講解抽象的數學定義。將深入闡述極值與最值的關聯性,強調函數的極大值和極小值是局部的理念,而最值是全局的觀念。在此解讀過程中,融會貫通了全局與局部的辯證思維方式,這樣做能幫助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課堂重點內容,也能促使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發展,這是數學課程里最有影響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展現方式。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教師將通過講課的形式為學生詳解與求極值有關的實際例題,以此深化對理念的認識。我們會創造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領悟到知識實際上是源自于實踐經驗,同時在這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指導學生看破表象,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本質問題。例如設計裝修房子用料最省的方案,在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形式,請學生們積極發言并計入平時成績。
最后,教師在課堂上以搶答的方式,請學生們總結確定極值點和極值的步驟,并計入平時成績,增加學生的學習激情。
課后(線上):在學習通討論區發布問題,請學生們尋找生活中的最值案例,并利用相關數學知識解決該問題,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作業。
四、結語
數學課程思政的融入,是需要教師找好思政的切入點,本文利用混合式教學,是在傳統的課堂上進行了創新,通過全方位育人模式,讓學生能更好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將人文素養、科學素養、社會責任以及創新精神轉化為自己的內在品質。
參考文獻:
[1]新華社.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 2016-12-08.
[2]楊曉慧. 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 中國高等教育, 2018, 18: 4-8.
[3]新華社.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
[4] 石琦. “高等數學”課程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思考[J]. 黑龍江科學, 2020, 3.
[5]劉淑芹. 高數中的美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因素[J]. 科技資訊,2011,35:174.
項目資助:豫章師范學院校級教改課題(YZGJ-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