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功堯

【關鍵詞】數學探究;對勾函數;核心素養
引 言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為了讓學生有較完整的探究體驗,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鏈(包括探究方案、研究思路、發現并證明結論、成果交流與評價),并組織學生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等方式開展探究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生開展數學探究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應成為數學探究的參與者、分享者和評價者.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知識層面上,能從數和形兩個視角研究函數的圖象與性質,這是本課的重點.一方面是從形上感知,學生會用描點法畫出函數的圖象,能從圖象中看出函數的變化趨勢.另一方面是從數上確認,學生能用嚴謹的數學語言證明所得結論;能力層面上,學生能聯系所學知識,運用類比方法,明確研究思路,擬定合理的探究方案,這也是本課的難點.組內交流、組間交流、師生交流等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清晰有條理表達的能力.在探索建立研究函數的一般模式時,學生能發展抽象概括的能力,這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素養層面上,學生通過類比、觀察、證明、歸納,培養直觀想象、邏輯推理和數學抽象核心素養.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前,教師引導學生試用數顯半徑規,并思考其工作原理.工程中,數顯半徑規可用于測量圓弧形面的半徑,如圖1,將測頭A,B和中間測桿D靠在圓弧面上(其中測桿D可自由伸縮),可直接讀出半徑的大小.半徑讀數隨著高度差MD的變化而變化,二者存在一定的函數關系.
設計意圖 新課標強調教學中要重視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在綜合化的情境中,學生與情境開展有效互動,能很好地落實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數顯半徑規的設計原理可追溯到《九章算術》中的“圓材埋壁”問題.該情境兼具針對性、可接受性、科學性、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認知沖突,調動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明晰思路,擬定路徑
問題1 當遇到一個新函數時,你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參考答案:可以從數和形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分別研究函數的圖象、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漸近線、對稱軸等.)
問題2 你認為可以按照怎樣的路徑研究這個函數?(參考答案:先從解析式中直接求出函數的定義域,然后利用定義證明函數的奇偶性,有了奇偶性,只要研究x>0的情況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著運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函數的最值,得到函數的值域,有了這些性質,再用描點法作圖,觀察圖象后研究函數的單調性、漸近線和對稱軸.)
(三)數形聯通,探究新知


設計意圖 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發揮組織、指導和評價的作用,要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小組展示獲得結論.學生是探究的主體,針對問題3,4,5,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敢想、敢鉆、敢說、敢辨.問題3設置了3個追問,問題4的追問少了,到了問題5完全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成為問題的提出者和問題解決者.問題3,4,5的設計,由剛開始的領著走,到后來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循序漸進,層次分明.數學探究離不開探究工具的使用,為了利于學生探究,教學中不僅用到了實物,還多次用到GGB軟件進行動態演示.
(四)類比遷移,引申拓展
整體上看,這些函數圖象的變化趨勢較為相似,通常將這類函數形象地稱為“對勾函數”.
設計意圖 類比是個偉大的“引路人”,遇到新函數時,學生可以循著相同的路徑進行探究.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進行研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抽象概括、去粗取精,提煉函數的本質特征.當函數含參時,列表、描點、連線的方法不再適用,學生可以通過分析“數”來研究“形”,發現的性質越多,畫圖越準確.
(五)歸納整理,總結升華
問題7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五、教學反思
(一)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數學探究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聯系已學知識,各自開展獨立探究,并撰寫研究報告.學生要有合作意識,積極參與討論,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探究方案,完善研究成果,形成小組研究報告.學生不僅要認真聽講,積極思考,還要敢于質疑、善于交流、勤于動手、樂于探究.
通過數學探究,學生不僅收獲了探究所得的知識,而且提升了探究的一般技能,強化了探究的成功喜悅,培育了探究真理的精神.數學學科的生命力不在于“三段式”的結論,而是“三會”,數學探究正是提升“三會”的最佳選擇.
(二)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
探究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想、讓學生做、讓學生說、讓學生展示,教師成了學生的傾聽者、觀察者.看似教師的任務少了,實則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需要創設兼具趣味性、綜合性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需要在40分鐘內,指導學生完成擬定探究方案、確定研究思路、探求數學結論或規律、解釋或證明結論等任務.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鋪設探究的生長點.教師需要預判可能出現的情況,適時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教師需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有事干,讓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有收獲.教師需要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感性認知,從而降低探究的難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楊怡,梁會芳,張定強.“數學探究”研究二十年:回顧經驗展望[J].數學教育學報,2020(06):40-45.